簡介
殷岳(公元1603—1670年),直隸雞澤(今河北省雞澤縣)人,字宗山,一字伯巖,明關(guān)南道副史殷大白之子,生于明神宗萬歷叁十一年(公元1603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終年六十八歲。
《清史稿》對殷岳有簡要記載:岳,字宗山,雞澤人。舉人。京師陷,入西山,與其弟淵謀舉義。事泄,淵被害,岳匿涵光家得免。其為詩自魏、晉以下屏不觀,尤不喜律詩,所作唯古體,莽莽然肖其為人。有留耕堂集。
甲申之變、明清易代之際,殷岳與申涵光、張蓋、楊思圣等人曾隱居于沙河縣西部之廣陽山,并于患難之中結(jié)下了生死之交。入清后,曾任睢寧縣令,不久就又辭官歸隱。
殷岳是清初河朔詩派的重要作家,畿南三才子之一。
事跡
關(guān)于殷岳為父雪冤之事,李元度在《清先正事略選》中記載:“岳字宗山,雞澤舉人。父大白,明末官陜西副使;忤楊嗣昌,坐法死獄中。宗山上疏,為文乞骸骨。比歸,而京師陷,遂入西山,與其弟淵謀舉義。事泄,淵被害,宗山匿鳧盟家得免”。申涵光在《殷宗山先生行狀》中也說:“宗山父大陸公大白,以鄉(xiāng)舉,仕至關(guān)南道副使,清剛?cè)螝猓邪⒚C海忠介之風(fēng),忤權(quán)貴,被譖以死。宗山兄弟腐心泣血,圖雪父冤”。
關(guān)于殷岳初隱之事,申涵光在《殷宗山先生行狀》說:“癸未,不弟,將謁選。予以大亂將作,約與偕隱,宗山瞿然曰:誠如子言,褰裳去之恐不速,反濡足耶。即日回里,與仲泓結(jié)茅西山絕頂,不復(fù)言仕進(jìn)矣”。這里所說的西山絕頂就是廣陽山獅腦寨。申涵光有《望西山有懷伯巖覆輿》、《獅子腦訪殷伯巖》等詩。
關(guān)于殷岳棄官歸隱之事,李元度在《清先正事略選》中記載:“順治初,吏部按舊籍,除知睢寧縣。甫之任,鳧盟勸之歸,慨然曰:吾豈肯以一官易吾友哉!遂投劾歸,與鳧盟晨夕唱和相樂也”。申涵光在《殷宗山詩序》中也說:“宗山出處似靖節(jié),壯歲棄官,結(jié)茅寒谷,所與往來皆山樵野客”。王士禎在《池北偶談》也談到殷岳“嘗為睢寧令,輒自罷歸”。
楊思圣赴京朝謹(jǐn)返任途中,因病發(fā)而滯留于河南軹關(guān),將殷岳招至身邊,對他說:我病漸沉,傅青主如不來,可能是沒有希望了。傅青主,即傅山,太原之高士也,博學(xué),兼通醫(yī),楊思圣任山西按察史時(shí)曾有過交往。但傅山卻是個(gè)不容易請動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殷岳說:我不親自去,恐怕無濟(jì)于事。于是,殷岳冒雨晝夜兼程山谷間,四天便趕到了太原,請得傅山同歸,只可惜未到前兩日,楊思圣已經(jīng)病故了。盡管如此,仍能看出他們當(dāng)年在廣陽山隱居期間確實(shí)結(jié)下了生死之交。
殷岳一生好游歷山川。申涵光在《殷宗山先生行狀》中說殷岳“性好游,自少時(shí)隨宦遍歷岷峨、太華、白門、西湖諸勝”,棄官后曾游歷盤山、天臺、嵩少、泰岱、百泉、林慮、賀蘭山等地,“常言小世界殊不足往來,不能遍游海外為恨耳”,最后竟于前往武夷山途中客死于福州。因殷岳無后,歸葬之時(shí),申涵光立其族孫主祭祀,并為殷岳之后人。故朱彝尊在殷岳墓志銘中說:葬之者其友,銘之者其友,無子奚傷,有族孫以為后。
評價(jià)
關(guān)于殷岳的為詩,《清史稿》和《清先正事略選》均記載:自魏晉以下屏不觀,尤不喜律詩,所作唯古體,莽莽然肖其為人。
關(guān)于殷岳的詩才,清初詩人鄧漢儀曾經(jīng)指出:今天下之詩,莫盛于河朔,而鳧盟以布衣為之長,其所交如殷子伯巖、張子覆輿、劉子津逮,皆負(fù)卓犖之才,堪與古人相上下。
關(guān)于殷岳的詩名,李元度在《清先正事略選》中說:鳧盟少以詩名河朔間,與殷岳、張蓋稱畿南三才子。陳康祺在《郎潛紀(jì)聞初筆》中也說:國初直隸多詩人,永年張蓋命士、申涵光鳧盟、雞澤殷岳宗山,稱畿南三才子。
詩選
【登岱】石蹬躡高危,仰見日觀峰。赤丸涌滄海,星河淡遙空。天雞發(fā)先唱,聲落野雞中。俯視群山巔,風(fēng)色初冥濛。
【客官渡除夕詠懷】世故纆牽長,御之無其道。我非好貧賤,禽鹿終悅草。擔(dān)簦縻歲華,幽谷窮探討。古人于隱淪,稱心以自保。
【客云間有懷鳧盟】正初君北轅,囑我守故棲。厭我汗漫游,指及往者迷。計(jì)君才抵燕,柴門系馬嘶。嘶聲動客愁,心跡自乖睽。冬臥賀蘭麓,春泛吳淞渓。形精鑠歲華,半載極東西。夸父死逐日,丈人老灌畦。勞逸非齊物,吾當(dāng)任天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