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張在田,字鶴峰,清朝盂縣婁里村(今南婁村)人。乾隆五十二年丙午科(1786)舉人。出任湖南安福(今湖南臨泮)縣。安福之地多湖水環(huán)繞,往來皆需舟楫,然而船戶卻高額收取船費(fèi),行旅之人因此而叫苦不迭。張在田知此情況后,造小舟5艘,并立癥規(guī)定,每渡一人,只給錢5文。于是,多年積弊得以革除。安福城東門外地勢低洼狹窄,水稍漲,居民即被漂沒,張在田就捐獻(xiàn)俸祿,筑石堤加以防御,民眾十分感激,立生祿祠于石堤旁,名曰張公堤。后來,;因公事得罪了藩臺,被罷官回籍。臬憲傅公鼐敬其耿直,力請恢復(fù)原官,于是復(fù)出任龍陽(今湖南漢壽)知縣。在龍陽為官六年,能公平斷獄,在處理訟事時,只許一告一訴,訴詞到立即提審訟師,以免有人暗中玩弄伎倆,量人稱其為臥治(指政事清簡)。
張在田性甘淡泊而樂善好施,毫不吝嗇,他看到龍池書院費(fèi)用不足,就捐金三百以救濟(jì)。洞庭守備病逝于任所,在田憐其貧,慨贈二百金,讓眷屬扶柩而歸,以資養(yǎng)贍。其樂善養(yǎng)贍。其樂善好施的品德受到世人的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