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1922 年生于哈爾濱市。小學讀書時,最喜愛圖畫課,又由于他是獨生子,母親不準他到戶外同其他孩子玩耍,因此繪畫便成了他少年時代唯一的樂趣。中學時代,美術老師高仰山非常器重和喜愛他,經(jīng)常借給他一些美術書籍,輔導他練習作畫,假日里還常帶著他到風景秀麗的松花江畔或公園去寫生,這不僅增加了他對繪畫的興趣,而且為他奠定了良好的美術基礎。當他中學畢業(yè)后,正好他父親到一家電影院當廚師,他便經(jīng)常溜進去看電影。這個電影院有個電影廣告畫師,每次上映新片時,就要畫出一批廣告畫進行宣傳。這些廣告畫深深吸引了他,他常常蹲在那里看這位畫師作畫,一看就是半天,心里充滿了對畫師工作的羨慕。后來,碰上滿洲映畫協(xié)會招收學員,他滿懷希望地報名投考,被錄取了。經(jīng)過一年的學習,1941 年他在“滿映”當了美術助理。1943 年,他開始獨立擔任美術設計工作。
工作經(jīng)歷
1945 年東北光復后,國民黨反動派同日偽殘余分子勾結,妄圖破壞“滿映”,愛國職工在中共長春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組織護廠斗爭,成立了東北電影公司。劉學堯積極參加了護廠斗爭,并被選為東影的美術科科長。當時,電影廠無法進行攝制影片活動,便組織演出了魯迅的《阿Q正傳》、巴金的《家》、曹禺的《原野》等話劇,他擔任了舞臺美術工作。不久,國民黨反動派發(fā)動全國內戰(zhàn),長春形勢惡化,“東影”遷到黑龍江省興山市。由于父母年邁,無人照顧,加上他對共產黨只是有個蒙眬的認識,便沒有去興山,而到哈爾濱市的一家紡織廠擔任紡毛技師。后來,他對革命逐步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于是,在1948 年,他又趕到興山,重新回到東影。
大事年表
橋
1984年到東影,正值籌備拍攝第一部故事片《橋》,他擔任了這部影片的美術師。他和導演王濱,演員王家乙、陳強、呂班等一同到哈爾濱三十六棚鐵路工廠,住在工廠空地里的一節(jié)破列車車廂里,邊深入生活,邊進行拍攝。為了不影響生產,他們白天同工人一起勞動,學習操作技術,晚上利用工廠休息時間拍戲。工人們對他們的工作給以很大的支持,許多人白天勞累一天,晚上還熱情地幫助他們布置現(xiàn)場,充當群眾演員,使外景工作順利地完成了。1948 年底,長春解放了,東影遷回原址。但是,由于國民黨的破壞,電影廠千瘡百孔,攝影棚里只剩下殘缺不全的空架子。攝制組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開拍《橋》的內景鏡頭的。他克服了許多困難,努力工作,與置景人員一起,設計、搭置了工人家庭等多堂布景。此外,畫背景,擺道具,搭景拆景等工作,他也積極地跟著一起干,保證了這部影片的順利完成。
早期創(chuàng)作
拍完《橋》以后,他又先后在《白衣戰(zhàn)士》、《衛(wèi)國保家》、《劉胡蘭》、《鬼話》、《葡萄熟了的時候》、《小姑賢》、《土地》等影片中擔任美術設計工作。他在這早期的創(chuàng)作活動中,不斷地克服著自然主義的傾向,明確了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關系,明確了電影美術必須為影片創(chuàng)造符合主題思想和人物性格并具有地方、時代特點的典型環(huán)境,而不能只著眼于表面,或把生活中的場景環(huán)境照搬到銀幕上。
走向成熟
1955 年,他為《神秘的旅伴》所進行的美術設計,是他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走向成熟的標志。這部影片的故事發(fā)生在云南邊境地區(qū)。由于種種原因,攝制組不能到實地拍攝外景,而要靠美術師在較相近似的地方加工創(chuàng)造。
為此,他與導演林農、攝影師聶晶到云南紅河一帶深入生活,收集資料。一路之上,他觀察了云南邊疆的環(huán)境特色和風土人情,收集了大量造型資料,還畫了許多寫生畫和環(huán)境氣氛圖;貋砗螅麄冞x擇長白山地區(qū)的四道溝為外景地,經(jīng)過精心加工,構成了影片中的云南邊境和密林小路。影片上映后,連云南當?shù)氐娜罕娍戳艘捕家詾橛捌窃谒麄兡抢锱牡摹Mㄟ^這次實踐,他認為美術師只要掌握了景物、建筑、環(huán)境的特色和時代的特點以及其它有關資料,再經(jīng)過認真、精心的藝術加工,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符合影片要求的一切環(huán)境。而且,這樣做,還可以縮短影片生產周期,節(jié)省成本。
形成風格
1956 年,他用同樣的辦法,在丹東和長春設計加工了《上甘嶺》的外景,獲得了與在朝鮮前線拍攝相同的藝術效果,大大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
從1957 年到現(xiàn)在,他又先后完成了《邊寨烽火》、《黨的女兒》、《錫城的故事》、《黃河飛渡》、《竇娥冤》、《烽火列車》、《墻頭馬上》、《景頗姑娘》、《平原游擊隊》、《風云島》、《闖王旗》、《大渡河》、《白奶奶醉酒》等影片的美術設計工作,逐漸形成了質樸、自然、環(huán)境特色鮮明、真實感強的特點和風格。他善于同各種藝術風格的導演合作。他同水華、林農、王家乙、馬白魯、朱文順、劉國權、張辛實等許多導演都合作過,其中同林農合作的次數(shù)最多。在每部影片的拍攝中,他不但盡力發(fā)揮自己的特長,而且還能較好地體現(xiàn)導演的意圖,漸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參與作品
1. 《拂曉的爆炸》〔1984〕 美術〔制作設計〕
2. 《鞘中之劍》〔1986〕美術〔制作設計〕
3. 《直奉大戰(zhàn) 》〔1986〕 美術〔制作設計〕
4. 《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 》〔1987〕美術〔制作設計〕
5. 《初春》〔1982〕美術〔制作設計〕
6. 《火焰山》〔1983〕美術〔制作設計〕
7. 《白奶奶醉酒》〔1981〕 美術〔制作設計〕
8. 《春歸紅樓》〔1981〕美術〔制作設計〕
9.《飄忽的影子》〔1988〕美術〔制作設計〕
10. 《大渡河》〔1980〕美術〔制作設計〕
11. 《風云島》〔1977〕美術〔制作設計〕
12. 《闖王旗》〔1978〕美術〔制作設計〕
13. 《平原游擊隊》〔1974〕 美工
14. 《景頗姑娘》〔1965〕美工
15. 《烽火列車》〔1960〕美工
16. 《墻頭馬上》〔1963〕美工
17. 《劉胡蘭》〔1950〕美術(制作設計〕
18. 《衛(wèi)國保家》〔1950〕置景
19. 《白衣戰(zhàn)士》〔1949〕美術〔制作設計〕
20. 《黃河飛渡》〔1959〕美術〔制作設計〕
21. 《錫城的故事》〔1959〕美術〔制作設計〕
22. 《黨的女兒》〔1958〕 美工
23. 《冒名頂替》〔1987〕美術〔制作設計〕
24. 《上甘嶺》〔1956〕美工
25. 《土地》〔1954〕置景
26. 《邊寨烽火》〔1957〕美術〔制作設計〕
27. 《神秘的旅伴》〔1955〕 置景
28. 《葡萄熟了的時候》〔1952〕美工
29. 《鬼話》〔1951〕美工
30. 《橋》〔1949〕其他
31. 《小姑賢》〔1953〕美工
32. 《竇娥冤》〔1959〕美術〔制作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