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謂起源
? 四大名旦的稱謂是由沙大風于 1921年在 天津《大風報》創(chuàng)刊號上 首次提出,以區(qū)別 曹錕內(nèi)閣 程克四大金剛。1927年6月20日,聽花,即辻武雄, 日本人,在北京《 順天時報》舉辦評選“ 五大名伶魔力對決”, 劉喜奎奪魁,鮮靈芝次之;在"首屆京劇 旦角最佳演員"活動中, 梅蘭芳、 程硯秋、 尚小云、 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順天時報》還將梅蘭芳選為"伶界大王",又捧為"四大名旦"之首,才定下 梅派的百年江山。
獲得評價
? 王瑤卿給四大名旦每人一個字的評價,直接反映各人特色。
梅蘭芳——樣
程硯秋—— 唱
荀慧生—— 浪
尚小云—— 棒
代表人物
梅蘭芳
? 梅 蘭芳(1894~1961),原籍江蘇泰州名瀾,又名鶴鳴,字畹華、浣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北京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劇世家,10歲登臺在北京廣和樓演出《 天仙配》,攻 花旦,1908年搭 喜連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舉行京劇演員評選活動,張貼菊榜,梅蘭芳名列第三名 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 上海演出,在四馬路 大新路口丹桂第一臺演出了《 彩樓配》、《 玉堂春》、《 穆柯寨》等戲,初來上海就風靡了整個 江南,當時里巷間有句俗話:“討老婆要像梅蘭芳,生兒子要像 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 文明戲、新式舞臺、燈光、化妝、服裝設(shè)計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創(chuàng)演時裝新戲《孽海波瀾》,第二年再次來滬,演了《四五花洞》、《真假潘金蓮》、《 貴妃醉酒》等拿手好戲,一連唱了34天。
回京后,梅蘭芳繼續(xù)排演新戲《 嫦娥奔月》、《 春香鬧學》、《 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來滬,連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這是他戲劇藝術(shù)爐火純青的頂峰時代,多次在 天蟾舞臺演出。綜合了 青衣、花旦、 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創(chuàng)造了醇厚流麗的唱腔,形成獨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蘭芳大量排演新劇目,在京劇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上均進行了獨樹一幟的藝術(shù)創(chuàng)新,被稱為梅派大師。
1919年4月,梅蘭芳應(yīng)日本 東京帝國劇場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 天女散花》、《 玉簪記》等戲。一個月后回國。 1921年編演新戲《 霸王別姬》。1922年主持承華社。
1927年北京《 順天時報》舉辦 中國首屆旦角名伶評選,梅蘭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圓潤、扮相秀美,與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舉為京劇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蘭芳率團赴美,在 紐約、 芝加哥、 舊金山、 洛杉磯等市獻演京劇,獲得巨大的成功,報紙評論稱,中國戲不是寫實的真,而是藝術(shù)的真,是一種有規(guī)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間,他被美國波莫納大學和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授予文學 博士學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梅蘭芳遷居上海,先暫住滄洲飯店,后遷 馬斯南路121號。他排演《 抗金兵》、《 生死恨》等劇,宣揚愛國主義。1935年他曾率團赴 蘇聯(lián)及歐洲演出并考察國外戲劇。在 京劇藝術(shù)家中,出訪最多和在國內(nèi)接待外國藝術(shù)家最多的當屬梅蘭芳,他把 中國京劇表演藝術(shù)和藝術(shù)家謙遜、樸實的優(yōu)良品質(zhì)介紹給了各國人民,因此人們稱他為本世紀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國京劇藝術(shù)的文化使節(jié)。
抗戰(zhàn)爆發(fā)后,日偽想借梅蘭芳收買人心、點綴太平,幾次要他出場均遭拒絕。梅蘭芳考慮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 香港。他在香港演出《 梁紅玉》等劇,激勵人們的抗戰(zhàn)斗志。1941年 香港淪陷后,他安排兩個孩子到大后方讀書,自己于1942年返滬。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曾 “蓄須明志 ”,在日偽統(tǒng)治下拒絕演出,表現(xiàn)了可貴的民族氣節(jié)。建國后曾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中國京劇學院院長、中國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等職。一九五九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他從幼師學 “正工青衣 ”,又在喜連成科班搭班演出。民初開始編演新劇。他善于刻畫封建社會上層婦女的品貌和儀態(tài)。
抗戰(zhàn)勝利后,梅蘭芳在 上海復出,常演 昆曲,1948年拍攝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國拍攝成的第一部彩色戲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應(yīng)邀至 北平參加第一次全國文學藝術(shù)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為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劇研究院院長,1951年任 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2年任 中國京劇院院長,并先后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他拍攝了《梅蘭芳的舞臺藝術(shù)》,收入他各個時期的代表作《 宇宙鋒》、《 斷橋》等及他生活片斷和在工廠、舞臺演出的《春香鬧學》等戲的片斷。1956年他率中國京劇代表團到 日本演出。1959年6月他在北京演出《 穆桂英掛帥》,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節(jié)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梅蘭芳文集》、《梅蘭芳演出劇本選》、《舞臺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劇目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 打漁殺家》等,先后培養(yǎng)、教授學生100多人。梅蘭芳集京劇旦角藝術(shù)的大成,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特點,創(chuàng)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
梅派傳人: ?
魏蓮芳、李斐叔、 李世芳、 張君秋、 言慧珠、 杜近芳、 丁至云、 羅蕙蘭、 楊榮環(huán)等。
梅蘭芳九子 梅葆玖,是 梅派的領(lǐng)軍人物。
程硯秋
程硯秋(1904~1958),滿族,北京人。自幼學戲,演青衣,受師于梅蘭芳。他在藝術(shù)上勇于革新創(chuàng)造,講究音韻,注重四聲,追求 "聲、情、美、水"的高度結(jié)合,并根據(jù)自己的嗓音特點,創(chuàng)造出一種幽咽婉轉(zhuǎn)、起伏跌宕、若斷若續(xù)、節(jié)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世稱" 程派"。程硯秋擅長演悲劇,編演過《 鴛鴦!、《 荒山淚》、《 青霜劍》、《 英臺抗婚》、《 竇娥冤》等戲,大多表演 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命運。
晚年的程硯秋致力于教學和總結(jié)舞臺藝術(shù)經(jīng)驗的工作。1949年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全國政協(xié)第一屆會議,1950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協(xié)理事會主席團委員,1953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1957年由周恩來總理介紹加入 中國共產(chǎn)黨。程硯秋將他的一生全部獻給了京劇藝術(shù)事業(yè),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劇藝術(shù)近百年來所達到的高峰之一,他不僅對京劇旦角同時也對整個京劇、戲曲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著深遠、重大的影響。
1958年3月9日,他的心臟病又因突發(fā)性梗塞加劇,僅幾分鐘便奪去了這位藝術(shù)大師的生命,年僅54歲。
代表劇目:傳統(tǒng)劇目而獨具程派風格的有《 四郎探母》、《 賀后罵殿》、《 三擊掌》、《 汾河灣》、《 朱痕記》、《 玉堂春》、《 武家坡》、《 三娘教子》等。新戲則有《 青霜劍》、《 文姬歸漢》、《 梅妃》、《 紅拂傳》、《 春閨夢》以及后期的《 鎖麟囊》、《 女兒心》等。
程派傳人: ?
程硯秋弟子有 荀令香、 陳麗芳、 章遏云、 趙榮琛、 王吟秋、 李丹林、 新艷秋、 侯玉蘭、 江新蓉、 李世濟、 李薔華等。
再傳弟子有 李海燕、 張火丁、 遲小秋、 李佩紅、 劉桂娟(李海燕、張火丁、遲小秋、李佩紅、劉桂娟合稱為" 五小程旦")、 張曼玲、 呂洋、 周倩、 王曉燕、 郭偉、 趙歡、蒲雪晴、 周好璐等。
尚小云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學藝,14歲時被評為 "第一童伶"。初習 武生,后改 正旦,兼演刀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 尚派"。代表作有《 二進宮》、《 祭塔》、《 昭君出塞》、《 梁紅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
1966年“文革”開始,受到迫害沖擊。1976年4月19日在 西安逝世(逝世于西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享年76歲。
唱腔特點:他的嗓音響亮遒勁,音域?qū)拸V,高、中、低音運用自如,善用顫音,氣息深沉持久,《 祭江》、《 祭塔》等劇的大段唱功舉重若輕,并能連續(xù)使用高腔、硬腔,絕無衰竭之象,聽來酣暢痛快。行腔往往寓峭險于渾厚,旋律富力度,頓挫分明。念白爽朗而有感情, 京白的剛、勁、辣尤為出色。
較著名的親傳弟子: ?
張蝶芬、 趙曉嵐、 雪艷琴、 張君秋(后自創(chuàng)" 張派")、 孫榮蕙(天津)、 楊榮環(huán)、 尚長麟(次子)、 李喜鴻(北京)、 孫明珠(陜西,學生,未拜師)、 董玉苓(北京)、 李翔(北京)、包啟瑜(內(nèi)蒙古)、 周百穗(貴州)、 童葆苓(北京)、 尚慧敏(長孫女、佳木斯)、 段麗君(成都)等。
再傳弟子: ?
馬博敏(上海)、 李莉(天津)、 鞠小蘇(山東)、 周利(重慶)、 王玲玉等。
長子 尚長春攻武生,幼子 尚長榮攻 花臉,女婿 任志秋攻旦角。女尚秀琴未從藝。
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 河北梆子班學藝,19歲改演京劇,扮演 花旦、 刀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shù)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于一爐,形成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世稱" 荀派"。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一類婦女角色,以演《 紅娘》、《 金玉奴》、《 紅樓二尤》、《 釵頭鳳》、《 荀灌娘》等劇著名。
唱腔特點:將河北梆子的唱腔、唱法、表演的精華溶入京劇的演唱之中,是他的藝術(shù)特色之一。荀慧生由河北梆子改演京劇,后拜 王瑤卿為師,又曾受業(yè)于 吳菱仙、 陳德霖、 路三寶,在繼承 王派、陳派藝術(shù)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較大的創(chuàng)新。他的嗓音甜媚,用嗓有特殊的技巧,善于用小顫音、半音和華麗的裝飾音,又常以鼻音收腔來增添唱腔的韻致。
代表劇目:荀派劇目豐富,傳統(tǒng)戲有《 金玉奴》、《 花田錯》、《英杰烈》、《 游龍戲鳳》、《 兒女英雄傳》等。其新排劇目的數(shù)量之多為四大名旦之首,有《 釵頭鳳》、《 荊釵記》、《 柳如是》、《美人一丈青》、《 繡襦記》、《 霍小玉》、《 香羅帶》、《還珠吟》、《 杜十娘》、《 紅娘》等。
荀派傳人: ?
學荀者極眾,主要傳人有 毛世來、 許翰英、 李玉茹、 吳素秋、 童芷苓、 趙燕俠、 張正芳、 曲素英、 劉長瑜、 孫毓敏、 宋長榮等。
客觀評價
四大名旦: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尚小云四位杰出的旦角表演藝術(shù)家。他們是20世紀20年代起在京劇舞臺上異軍突起的四位藝術(shù) 明星,他們以各自的風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劇目,形成了四大 流派,改變了 老生唱主角的一統(tǒng)天下,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戲的新局面,創(chuàng)造了京劇舞臺爭奇斗艷、絢麗多姿的鼎盛年華。
◇梅蘭芳的表演以莊重深邃, 氣勢非凡,簡潔凝練而藝壓群芳,塑造了 《宇宙鋒》的趙艷容;《霸王別姬》的 虞姬;《貴妃醉酒》的楊玉環(huán);《 鳳還巢》的程雪娥等一個個華美形象。最為可貴的是他不以奇特取巧,而在平淡中見神采,成為京劇旦角的楷模,被譽為一代宗師。
? ◇尚小云的表演以神完氣足,明快俏麗,美媚柔脆和文戲武唱為特點,他創(chuàng)造 《漢明妃》的昭君;《福壽鏡》的胡氏;《 雙陽公主》的公主;《 摩登伽女》的缽吉帝等藝術(shù)形象,不但顯示了他深厚的、文武全能的功力,而且都有標新立異之處,給人耳目清明之感。
◇程硯秋的表演以文武昆亂無不精湛的藝術(shù)造詣而贏得觀眾。他的 青衣戲《武家坡》、 花旦戲《鬧學》、 刀馬旦戲《 穆柯寨》、 武旦戲《沈云英》、 昆腔戲《思凡》和《費宮人》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變聲后,嗓音所限,為露巧藏拙,在唱腔上獨辟蹊徑,終以低回委婉、俏麗華美的 "程腔"演出了 《三擊掌》、《罵殿》、《荒山淚》、《竇娥冤》等戲,為 旦角的唱腔開辟了新天地。
◇荀慧生的表演,無論唱、念、做、打,均在細微之處見神韻,見精巧。很注意從情感投入到唱、念、做、打中去刻畫人物形象。使人物的神態(tài)深入人心。所以在唱念表演中絕無矯揉造作之感,而能神到,意到,一唱一動揮灑自如。他演的 《杜十娘》、《紅娘》、《勘玉釧》、《大英杰烈》、《荀灌娘》都有各自準確的個性和特點,極其生動、逼真。
人物故居
? 護國寺街的梅蘭芳故居 ?
梅蘭芳在北京曾經(jīng)住過多處地方, 李鐵拐斜街是他的出生地; 百順胡同、鞭子巷三條、南蘆草園胡同、 無量大人胡同(今 紅星胡同)等地都有他早年的住處。對外開放的梅蘭芳故居,在 西城區(qū)寺街9號。
這里原是清代王府的馬廄,解放前當過兵營,解放后經(jīng)修葺而建成住宅,1950年梅蘭芳回到北京,被國家安排至此處居住。這是一座典型的 四合院,有兩進院落,院內(nèi)樹木成陰,環(huán)境幽靜。1986年10月,這里作為 梅蘭芳紀念館正式開放, 鄧小平為其題寫了匾額。 故居中,有一幅梅先生蓄須的照片。那是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梅蘭芳“蓄須明志”,堅辭任何演出,并留下的紀念照片。
當時梅蘭芳以繪畫謀生,但仍然難以維持生計,他只得讓夫人把坐落在無量大人胡同的房子,連同家具、字畫、書籍等統(tǒng)統(tǒng)賣掉。就這樣,一直堅持到抗戰(zhàn)勝利。
日本投降當天,梅蘭芳當即剃去胡須,在 上海 藍心大戲院舉行了多年來的首場演出,和全國人民一起歡慶抗戰(zhàn)勝利。
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心臟病醫(yī)治無效而逝世,周恩來總理特地批準,將他的遺體安葬在 香山腳下。他所使用的棺槨,材料十分特殊,據(jù)說是“茵陳木”的(老百姓也有稱為“陰沉木”)的,本是當年為 孫中山準備的,后來由于蘇聯(lián)送來了水晶棺,這具棺木沒有用上,便一直存放在一個棺木經(jīng)營處里,不得隨意動用。如今用來安葬一代名伶,也算是物得其所。)
西四北三條的程硯秋故居 ?
程硯秋故居在西城區(qū) 西四北三條39號,是 坐北朝南的兩進院落。他從1937年至1958年逝世,20年間一直在此居住。
他當年買下這房子后,老母親很是歡喜,特地在家里擺了一桌酒席,答謝朋友。老太太請客人們上席后,卻叫程硯秋坐到旁邊的一張小桌子上,那里只擺了一盤醬菜、一盤窩頭、一碗小米粥。老太太說:“御霜……現(xiàn)在你成了角兒,我讓你吃這個,是要你別忘了過去的日子啊!”程硯秋諾諾連聲,真的就坐在小桌子邊上喝著小米粥啃窩窩頭,在座的客人無不感動。1958年3月9日,程硯秋因心臟病搶救無效而逝世,年僅54歲。他是“四大名旦”中年紀最輕的一位,卻最先逝世,令人痛惜。
椿樹下二條的尚小云故居 ?
1918年,尚小云自組“重慶社”,排演新劇目,多表現(xiàn)巾幗英雄人物。1937年,他又創(chuàng)辦了“ 榮春社”,不惜變賣家產(chǎn)辦學,培養(yǎng)了數(shù)百名學生。
說到尚小云自籌資金創(chuàng)辦榮春社的故事,很令人感慨。這榮春社最初的社址,就是他位于 宣武門外椿樹下二條的自家宅院。招生伊始,他便明確規(guī)定,入科的學生不立賣身契約。榮春社的學生享有很好的生活待遇:不僅 統(tǒng)一佩戴“ 北平榮春社”的社徽,還一律發(fā)給社服,夏季穿竹布大褂、戴“德國盔”,秋天改瓜皮小帽,入冬則是青布罩衫棉衣,配航空帽、白手套和白口罩;每天定時就餐,天天有肉食,每月改善一次伙食,開飯前由尚小云親自品嘗,有時還和學生一起就餐;榮春社還特地與附近的一家澡堂建立了“包月”協(xié)議,以保證學生洗澡;就連學生看病,也有專門的“合同醫(yī)院”……尚小云不僅不惜重金聘請名師任教,還先后租用了附近的數(shù)處院落作為校舍,分為東、西、南、北四院。
如此事業(yè),必然有十分龐大的開銷。尚小云作為京劇名角,雖然曾有一定的經(jīng)濟收入和積蓄,但也難以應(yīng)付。無奈之下,他陸續(xù)賣掉了位于京城各處的7所房產(chǎn),以堅持辦學。最困難的時候,他甚至把家人的許多珍貴金銀首飾也賣掉了;他的夫人還親自為學生縫制戲裝,以節(jié)約開支。
尚小云對學生十分嚴格,不允許有不良嗜好,更不能容忍撒謊、詐騙、斗毆等惡劣行為。他在教學上也是一絲不茍,學生排練時,他常坐在臺下親自審查,如果出現(xiàn)差錯,必須從頭到尾重排。
經(jīng)過一年多的培訓學習,1938年3月16日,榮春社在“ 中和園”宣告正式成立,并舉行了連續(xù)三天的招待演出。從此,榮春社即在“中和園”正式對外演出。
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北京社會局勢混亂,許多劇社陸續(xù)解散。榮春社也難以維持,于1948年5月2日被迫解散。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京劇重新得到發(fā)展,建立了“尚小云京劇團”,由尚小云任團長兼主演。他于1959年移居西安,擔任陜西省藝術(shù)學校藝術(shù)總指導,后被聘為陜西省京劇院院長。
尚小云故居離 荀慧生故居不遠,就在位于山西街北面的椿樹下二條1號,這里也是榮春社舊址所在地。1950年,尚小云將房子賣給了國家,全家遷往 西單附近居住。后來這里屬 宣武區(qū)椿樹派出所所有。但因城市建設(shè)的緣故,該處是一片高樓,不僅故居已不存,連胡同都沒有了。
山西街的荀慧生故居 ?
荀慧生出身貧寒,經(jīng)過艱苦的努力,才獲得出眾的聲譽。但他在京劇藝術(shù)上所苦心進行的改革并非一帆風順,比如早年一些守舊的老演員就經(jīng)常嘲笑他,有時甚至在演出的時候站在幕后故意大聲學唱他那稍帶梆子味的唱腔,以至擾亂了舞臺上的演出。他只能壓著氣忍受。所以,他說自己的演藝經(jīng)歷 "是一部傷心史"。
正是由于自己經(jīng)歷坎坷,使他對普通 藝人充滿同情之心。舊時藝人社會地位低下,一旦失去表演能力,連飯都吃不上,甚至死后沒有葬身之地。荀慧生不僅對生活窘迫的藝人時常解囊相助,還曾發(fā)起募捐購買義地的活動。經(jīng)他倡議,"四大名旦"共同帶頭,一批著名藝人紛紛加入,在自新路買下了12畝空地,建成了 " 梨園 公墓"。
荀慧生為人是非分明。 "九一八事變"之后,他曾為支持抗日而參加過捐獻飛機的活動,后來, 溥儀在東北建立 偽滿洲國,邀請北京“名角兒”赴東北為其“ 登基大典”舉行慶祝演出,有些藝人因為畏懼權(quán)勢而被迫前往,但荀慧生決心抵制,聲稱:“絕不與漢奸為伍!”他知道不能硬抗,便以養(yǎng)病為名悄悄躲到天津一位友人家中,退出舞臺達一年半之久,表現(xiàn)出凜然的氣節(jié)。
荀慧生早年曾先后在 南半截胡同、香爐營二條、椿樹上三條路北等處居住,后移居西單白廟胡同。而如今被作為故居的宣武區(qū)山西街甲13號,是他自1957年開始居住的地方。
這是一個帶花園的四合院。荀慧生喜歡種樹,親自在庭院及花園中手植了梨、柿、棗、杏、李子、山楂、蘋果、海棠等四五十株果樹,而打杈、噴藥、澆水、施肥,均自己動手。他的各種勞動工具井然有序地放置于小廂房中,擦拭得一塵不染。荀宅的棗子品質(zhì)優(yōu)良,味道甘甜,每年總要分贈給梅蘭芳、 田漢、老舍、 歐陽予倩等人。
然而, " 文化大革命 "的狂潮,徹底破壞了小院的寧靜。1966年8月23日,正值“文革”高峰,紅衛(wèi)兵將首都文化界的數(shù)百位名人押往太廟,進行殘酷的“批判”、辱罵、毆打。荀慧生被釋放回家的時候,脊背上血跡斑斑,襯衣已經(jīng)被打得破爛不堪,與血痂粘在一起,揭下來都很困難。妻子悲泣不止,荀慧生寬慰道:“我會氣功,每當u2018革命小將u2019的棍棒落下的時候,便運氣抵擋,所以只是皮肉受些傷, 沒什么大不了的。只是可憐老舍,身體較弱偏又性格剛強,只怕他一時想不開……”不出所料,老舍第二天果然在 太平湖投水而亡。而荀慧生因諸病復發(fā),也于1968年底黯然去世。
最后歸宿
梅蘭芳——夙愿未了身先逝 ?
1960年,梅蘭芳打算正式排演根據(jù)唐人傳奇中的《 柳毅傳》改編的《 龍女牧羊》。但從這年入冬起, 梅蘭芳因長年勞累感到身體不適。次年7月間,他終因突發(fā)性 心臟病住進了醫(yī)院。1961年8月8日,因病情突然加重而去世。 享年67歲。 ?
? 程硯秋——鞠躬盡瘁殉藝術(shù) ?
1958年新春,國家文化部把率領(lǐng)中國藝術(shù)團到 巴黎參加國際戲劇節(jié)的重任交給 程硯秋。這個時候,他開始不時感到身體倦乏,甚至出現(xiàn)胸悶心慌、大汗淋漓的癥狀。當他因病情突發(fā)昏倒,才知道早已患上了嚴重的 心臟病。3月9日早晨,他永別了觀眾, 享年55歲。 ?
尚小云——十年蒙難心力瘁 ?
1966年5月, 尚小云正在為編演革命現(xiàn)代京戲《秦嶺長虹》和改進戲校教育奔走,豈料自己一夜之間變成了“資產(chǎn)階級反動藝術(shù)權(quán)威”而被關(guān)押批斗。1976年春日的一天,尚小云在家中突感身體不適,家人連忙送他到醫(yī)院搶救,后因 心臟病再次發(fā)作,于4月19日逝世。 享年76歲。 ?
荀慧生——孤苦零丁離世間 ?
1966年夏天, 荀慧生被扣上了“反動藝術(shù)權(quán)威”的帽子,接著又被勒令去勞動改造,有一次終于累倒在了大路旁。此后,他原有的舊病更加嚴重了。由于家人都受牽連失去了自由,夜晚,他一個人蜷縮在小黑屋里。1968年12月26日,荀慧生病故于北京, 享年68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