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出現(xiàn)回目:第70回
東昌府張清的副將,在馬上會使飛叉,因面頰連項,都有疤痕,人稱“中箭虎”。當梁山義軍到東昌府借糧時,他隨張清出兵兵相拒,張清與梁山人馬交戰(zhàn)時,丁得孫被燕青一箭射中馬蹄摔下馬去,被呂方、郭盛捉了,感念宋江不殺之恩,就投降了梁山,為步軍將校。招安后,隨軍征戰(zhàn),打方臘時戰(zhàn)死,追封義節(jié)郎。
水滸全傳118回《盧俊義大戰(zhàn)昱嶺關 宋公明智取清溪洞》中寫明:“盧先鋒下令點本部將佐時,丁得孫在山路草中被毒蛇咬了腳,毒氣入腹而死!
沒羽箭飛石打英雄 宋公明棄糧擒壯士
宋江打下東平府,正待收軍回山寨,只見白勝前來報說:“盧俊義去打東昌府連輸兩陣。城中有個猛將,姓張,名清,人稱u2018沒羽箭u2019,善會飛石打人。手下有兩員副將,u2018花項虎u2019龔旺、u2018中箭虎u2019丁得孫。軍師請哥哥前去救應!彼谓闫鹑,直到東昌境界。盧俊義等接著,具說前事。正商議間,張清搦戰(zhàn),宋江領眾迎敵。平川曠野中擺開陣勢,戰(zhàn)場上,一時間,張清用石子連打了徐寧、燕順、韓滔、彭玘、宣贊、呼延灼、劉唐、楊志、朱仝、雷橫、關勝、董平、索超十多員大將,并且劉唐被活捉了去。好在宋江也活捉了龔旺、丁得孫。各自收軍。宋江等回到寨中,吳用對宋江道:“我已有計策要生擒張清。且把中傷頭領送回山寨,卻教魯智深、武松、孫立、黃信、李立,盡數(shù)引領水軍,安排車仗船只,水陸并進,船只相迎,賺出張清,便成大事。”吳用分撥已定。
再說張清在城內與太守商議道:“雖贏了兩陣,賊勢根本未除,可使人去探聽虛實,再作道理!碧绞氯嘶貓螅骸罢笪鞅,有百十輛車子運送糧草,河內又有糧草船五百余只,船馬同來。沿路有幾個頭領監(jiān)管。”再探后確認是梁山糧草,張清決定劫奪糧草車。是夜月色微明,張清引一千軍兵,悄悄出城。石子打傷魯智深,武松挺兩口戒刀,救回魯智深。張清奪得糧車,推入城來。張清再度上馬去劫奪河中米船,望見河港內糧船不計其數(shù)。當張清搶到河邊時,四外陰云布滿,黑霧遮天,伸手不見五指,此是公孫勝行持道法。張清正在心慌,四下里喊聲亂起,林沖引鐵騎軍兵,將張清連人和馬都趕下水去了。河內卻是李俊、張橫、張順、三阮、兩童,八個水軍頭領,一字兒擺在那里。張清掙扎不脫,被阮氏三雄捉住,繩纏索綁,送入寨中。水軍頭領飛報宋江。吳用便催大小頭領連夜打城。太守獨自一個,怎生支吾得住,城破。
回到梁山泊忠義堂上。宋江叫放出龔旺、丁得孫來,好言撫慰,二人叩頭拜降。宋江看了眾多頭領,卻好一百單八員。宋江對眾頭領開口,說出個主意來。
人物經(jīng)歷
人物背景
丁得孫首次出現(xiàn)是在《水滸傳》的第70回“沒羽箭飛石打英雄,宋公明棄糧擒壯士”。除在金圣嘆修改并評點的貫華堂七十回本中此回為第69回外,各主要版本情況都基本相同。
為了決定誰來擔任梁山寨主,宋江和盧俊義分別去攻打東平府和東昌府。宋江打下東平府后,見白勝前來匯報,原來盧俊義在東昌府一直無法取勝,因為有一員善于飛石打人的猛將張清,而他的手下副將,有兩人,一個是花項虎龔旺,另一人就是中箭虎丁得孫,此人“面頰連項都有疤痕,馬上會使飛叉”。
出戰(zhàn)被擒
宋江來到東昌府城下,見張清出馬,丁得孫作為副將從“陣內門旗影里”的右邊閃出。
張清打傷梁山多員將領后,雙方進入僵持狀態(tài),丁得孫被梁山將領呂方、郭盛截住在一邊。龔旺失了兵器被捉,因此丁得孫不敢投叉攻擊,只能死命抵敵呂方、郭盛。這時梁山將領燕青射了一枝弩箭,正中丁得孫馬蹄。丁得孫因此被呂方、郭盛生擒。
歸順梁山
梁山眾將用計抓住張清并使其歸降后,張清又向梁山推薦了獸醫(yī)紫髯伯皇甫端。同時宋江命人放出被俘虜?shù)亩〉脤O和龔旺,說服他們歸順梁山。因此丁得孫是一百單八將中最后加入梁山的之一。
丁得孫上梁山后不久,梁山便進行了大聚義。他在石碣上排名第七十九,為“地速星中箭虎丁得孫”。但安排職位時,從在東昌府時的馬軍將領變?yōu)椤安杰妼⑿!敝弧?/p>
南征北戰(zhàn)
在絕大多數(shù)版本的《水滸傳》中,大聚義后便進入了梁山受招安、征寇環(huán)節(jié),在各個版本的招安征寇故事中,丁得孫都沒有太出彩的表現(xiàn),主要仍作為張清的副將出現(xiàn)。其中在“吳加亮布四斗五方旗,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一回中,丁得孫是張清帶領下的“哨馬”之一。?而在“梁山泊十面埋伏,宋公明兩贏童貫”一回中,丁得孫更與龔旺配合,協(xié)助張清,帶領三百余騎馬軍,打敗了童貫手下的嵩州都監(jiān)周信。?120回本中征田虎時,丁得孫與龔旺、李立、石勇、陶宗旺,率領步兵從后宰門殺入偽晉王宮,令田虎的太子田定聞變自刎。
人物結局
在征討方臘的過程中,丁得孫隨盧俊義攻取歙州并昱嶺關,將要攻下歙州之前,丁得孫在山路草中被毒蛇咬了腳,毒氣入腹而死。?方臘被剿滅后,宋江等回京聽封,龔旺與其他陣亡偏將(地煞)一樣被追封為義節(jié)郎。
出處考證
丁得孫其人不見于宋元史料,也不見于《大宋宣和遺事》《宋江三十六人贊》以及元雜劇水滸戲等早期水滸故事和文學,這一角色,應屬于小說《水滸傳》的創(chuàng)造。
人物評價
原著贊詩
虎騎奔波出陣門,雙腮連項露疤痕。
到處人稱中箭虎,手搦飛叉丁得孫。
后世評價
丁得孫在《水滸傳》中出場很少,也沒有很復雜立體的形象,因此對其做過專門的點評的人并不多。畫家牛牧野對丁得孫有贊詞一首:“猛虎奔波,中箭力疲。爾來梁山,為汝傅翼!
另外,有學者根據(jù)丁得孫渾身傷痕的特征,以及使用飛叉這種比較罕見的武器,認為他在做軍官前應該是獵戶或漁民出身,甚至可能曾經(jīng)落過草。
也有人認為,丁得孫作為一個小人物,引起人注意的地方,除了有“自嘲”傾向的綽號以外,就只剩下其特殊的死法了。作為一個綠林好漢,“中箭虎”的綽號不但顯示不出威風,反而有種倒霉的感覺;作為一個軍人,沒有在戰(zhàn)場上與敵將交鋒陣亡,卻莫名其妙地就被毒蛇咬死。丁得孫的一生,充滿了荒誕的悲劇性。
衍生形象
衍生文學
龔旺在各種70回本水滸的續(xù)書中也有出場。
在俞萬春所著的續(xù)書《蕩寇志》中,作者聲稱梁山石碣是宋江等人偽造,龔旺和丁得孫的名號是石碣基本做好后臨時加上的,而丁得孫本人則被陳麗卿所殺。
在張恨水的《水滸新傳》中,丁得孫與其他梁山好漢參與抗金,在朱仙鎮(zhèn)受了重傷。
戲曲形象
清代無名氏根據(jù)《水滸傳》120回本張清、瓊英故事改編的戲曲《雙飛石》中,有龔旺一角,形象與原著中并無太大不同。
影視形象
丁得孫在《水滸傳》原著中是個不起眼的角色,因此在大多數(shù)影視作品中都被忽略。迄今為止只有2011年的電視劇《水滸傳》中有丁得孫這個角色,由演員子良飾演。
所屬派系
梁山的第四大派系是降將派系,主要是幾次政府征討梁山和梁山主動攻擊政府軍時被梁山收服的政府軍軍官組成。林沖秦明花榮等雖然也是前政府軍軍官出身,但是同梁山另有淵源,所以不算在降將派系中。這個派系比較松散,名義上的領袖是大刀關勝,是有三個小派系組成加上雙槍將董平。三個小派系是呼延灼派系,關勝派系,和張清派系。呼延灼派系主要是梁山破高唐州后,第一次朝廷派出征討軍的軍官,是呼延灼,韓滔,彭玘,凌振等4人。關勝派系是一個比較大的派系,主要是梁山大名府時,朝廷派出的兩支征討軍的軍官,共有關勝,宣贊,郝思文,單廷珪,魏定國,加上關勝收服的原大名府上校團長索超,共6人。張清派系是梁山打東昌府收服的東昌府政府軍軍官,張清,龔旺,丁得孫3人。這個松散的降將派系總共14人。但考慮到單個派系的人數(shù)都比較少,整體上的聯(lián)系又不夠緊密,所以無齋主人將其排在第四大派系。
贊頌詩詞
東昌副將,滿面災荒,連項一身是痍傷。
目四顧,征殺戮,黃沙揚。
飛叉馬上,穿風戰(zhàn)八方。
難料燕青飛箭,戟架胸膛。
勇士出處莫問,地速石碣從此入滄桑。
可嘆!死后追封義節(jié)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