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白彥虎生于道光十年正月十五日(1830年2月8日)。他在起事前的生平缺乏記載,據中亞東干人后代口述,白彥虎的父親是官府小吏,兄長白彥龍考中武舉人,白彥虎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北京度過的。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白彥虎被選為北京一個大區(qū)的宗教主管。后來白彥虎返回陜西家鄉(xiāng),咸豐十一年(1861年)參加清軍。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將入陜西,清政府組織“回勇”進行圍堵,后來這些回勇不遣自散,白彥虎也脫離了清軍。
陜甘起事
咸豐年間,中國陸續(xù)爆發(fā)太平軍、捻軍、云南回民起義,清朝軍隊調往南方,以至關中防務成了真空。趁清政府平定地方叛亂地方空虛之機,陜西回民發(fā)動武裝起事。白彥虎參加了回軍,與清軍周旋轉戰(zhàn)于省城一帶,參加了圍攻涇陽縣城和攻打西安金勝寺等戰(zhàn)斗。
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回軍在咸陽蘇家溝(今屬咸陽市渭城區(qū))的據點被清軍占領后,白彥虎率領一部分回軍經禮泉、乾州(今乾縣)、邠州(今彬州市),到長武縣的白吉塬,打敗了清軍陜西提督雷正綰部。次年,清王朝派大批清軍進行圍剿,回軍被迫退至甘肅東部的董志塬,這時各路回軍開始聯(lián)合作戰(zhàn)。
同治五年(1866年)各路回軍按營地整編為十八大營,由于白彥虎作戰(zhàn)善用伏兵,被推舉為十八大營元帥之一。同治六年(1867年),乘駐陜清軍主力東渡黃河追剿西捻軍之機,白彥虎等率回軍殺回陜西。同治八年(1869年)三月回軍首領在董志塬聚會,改十八大營為四大營,白彥虎仍為元帥之一。不久,清軍攻陷董志塬,白彥虎等人率五十萬回民軍北上寧夏金積堡,依附哲合忍耶教主馬化龍,且返回陜西戰(zhàn)場發(fā)動攻勢。同治九年(1870年)冬,白彥虎率部撤至甘肅河州,后轉赴西寧與清軍激戰(zhàn),并聯(lián)絡當地回族、撒拉族和卡力崗藏族軍隊繼續(xù)作戰(zhàn)。
西入新疆
同治十二年(1873年)七月,白彥虎率部抵達哈密,與維吾爾族頭目玉素皮聯(lián)合,攻占哈密王城。八月,清軍攻入回城,白彥虎擄哈密王邁哈默特之母至吐魯番,投靠了占據新疆的外來侵略者阿古柏。與阿古柏合流后,白彥虎將所部分為兩股,自率一股數千人于是年秋趨烏魯木齊、瑪納斯;另一股在哈密為清軍擊敗后,經布爾根河(今蒙古國境)、察罕通古(和布克賽爾東南)、科科墨頓(和布克賽爾西)、大拐和小拐(克拉瑪依東南),繞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一周,最后亦至瑪納斯與白彥虎會合。冬,白彥虎為駐守附近的清軍吉林、黑龍江馬隊擊敗。此后三年中,白彥虎活動于瑪納斯、烏魯木齊一帶,認為自己勢單力孤,有必要聯(lián)絡阿古柏,遂對阿古柏有求必應。
光緒二年(1876年)春,左宗棠派劉錦棠率主力出星星峽,揭開了收復新疆之役的序幕。閏五月,清軍部署于天山北路前沿陣地,歸附于阿古柏的馬人得踞烏魯木齊,白彥虎踞紅廟子,馬明踞古牧地(今米泉縣)。當清軍準備大舉出擊時,阿古柏將懷有“異心”的馬明逮往南疆,并令白彥虎移駐古牧地。清軍在進襲黃田后,于六月二十八日(8月17日)再克古牧地,全殲守敵約6000人。白彥虎當時不在城中,得免一死。二十九日黎明,清軍急速向烏魯木齊推進,白彥虎、馬人得等棄城向達坂方向逃跑。
當清軍從東面進擊的時候,署伊犁將軍榮全也督率北疆原有駐軍和民團圍攻瑪納斯(分南、北兩城),白彥虎部守將余小虎開北城東門南奔,與白彥虎合兵一處,踞南山小東溝,并派兵四處收割糧食,以充軍糧。七月初十日(8月28日),劉錦棠趨小東溝,白彥虎已于前一日逃至金口峽。十一日,清軍日行90里,追至金口峽,白彥虎卻早逃向托克遜。其時,阿古柏親至托克遜督戰(zhàn),見來奔的白彥虎等勢力日蹙,對待他們非常傲慢,強迫他們剃辮易服。是冬,白彥虎受阿古柏之命,協(xié)助馬人得守吐魯番。阿古柏另派次子海古拉守托克遜,“大通哈”(意為大總管)愛伊德爾呼里守達坂,自己則退居喀喇沙爾以備策應。
光緒三年(1877年)春,劉錦棠率老湘軍自烏魯木齊攻占達坂;嵩武軍與蜀軍亦分別由哈密、巴里坤西進,連下七克騰木、辟展(今鄯善)及勝金口新筑土城,吐魯番門戶大開。白彥虎遂從城東向西遁走,在逃跑中燒殺搶掠,裹挾當地民眾,纏回(維吾爾族)都怨聲載道。白彥虎逃到喀喇沙爾后,曾參加阿古柏在這里召開的軍事會議,策劃如何繼續(xù)負隅頑抗。但隨著四月十六日(5月28日)阿古柏在庫爾勒暴死,偽政權陷于分崩離析。海古拉和另一軍事頭目艾克木汗先后西竄,白彥虎殘部則被留下駐守開都河西岸,以阻擋清軍。
面臨“樹倒猢猻散”的形勢,白彥虎自知無力抵御清軍的進攻,遂搶先劫掠百姓的秋糧,并掘開都河水為屏障,以致“漫流泛濫,闊可百余里”。在撤出喀喇沙爾后,白彥虎又派部將馬壯帶著所掠奪的財寶,探路俄國。九月初,白彥虎逃到庫車,擊敗當地人民的阻截,進入城內。但清軍隨后趕來,白彥虎等逃往拜城,城內民眾閉門拒守,白彥虎力攻不下,即率余部西逃。九月底,至喀什噶爾,已是“人不滿百,饑疲殊甚”,潰不成軍。十一月初二日(12月6日),阿古柏的大兒子伯克胡里從和田至喀什噶爾,與白彥虎會合進攻漢城(此時何步云據喀什噶爾漢城歸順清朝),數日不下。其時,清軍已分兵三路合擊喀什噶爾,白彥虎遂與伯克胡里分別率殘部逃入俄境,被安插在楚河邊上的托克馬克一帶。
死于俄國
白彥虎逃入俄羅斯帝國境內后,其余部曾多次分道騷擾清朝,搶糧餉,劫商旅,“戕官弁,殺行客,掠臺馬”,肆意騷擾。俄羅斯帝國從其政治需要出發(fā),拒絕將白彥虎引渡給清政府,并準許進入俄境的白彥虎余部5年不納糧,20年不抽丁。光緒八年(1882年)秋,白彥虎死于托呼瑪克,終年五十三歲。
主要成就
白彥虎開創(chuàng)了中亞東干人這一族群。離開新疆的白彥虎本來打算率部去阿拉伯,途中來到僅有數百人的納倫鎮(zhèn),由于當時遭受到暴風雪的襲擊,到達后找不著糧食,只有煮樹葉、樹皮吃。鎮(zhèn)政府對不速之客的到來感到十分突然,經向上級請示后扣留了白彥虎部所攜帶的金銀財寶和武器。白彥虎認為這里不宜久居,決定向托克馬克前進,當到達納倫河邊時,卻發(fā)現無橋渡河。白彥虎強行命令隊伍踏冰過河,渡過河的幸存者,終于在中亞大地上得以繁衍生息,形成了今日的東干族,白彥虎被稱為“東干人之父”。沙俄七河省總督下令喀喇庫努斯東干村村民選舉“族長”。鄉(xiāng)民們對人選發(fā)生分歧。擁戴白彥虎者的稱 “亞克西”,持歧見者稱 “亞曼”,最后仍以白彥虎當選。
家庭生活
兄長:白彥龍,清朝武舉人出身,后隨白彥虎反清,至肅州(今甘肅酒泉)時,被清兵炮火擊中身亡。妻妾4人兒子:子爾、里爾、哈拜爾、希邁爾、社木爾孫子:白萬喜等軼事典故
白彥虎殺嫂
中亞東干人中流傳著“白彥虎殺嫂”的故事。白彥虎部隊進入新疆之后,由于生態(tài)條件惡劣,隊伍中傷病員太多,軍中人心不穩(wěn),情緒低落。當白彥虎部隊走到吐魯番與烏魯木齊之間的一個駐地時,白彥虎的親嫂(白彥虎之兄白彥龍的妻子)在灶房做飯時大發(fā)牢騷,埋怨白彥虎不知要將他們帶向何處。她一邊往灶里填柴,一邊發(fā)牢騷。正好白彥虎身佩寶刀走到她身后,旁邊一批人為她捏了一把汗。她一見白彥虎,聲更高了,白彥虎一怒之下殺了親嫂。
挖掘皇姑墳
傳說白彥虎在寧夏時,曾侵襲蒙古阿拉善親王的領地,并挖掘了皇姑墳(清室下嫁蒙古的格格的墳墓,也有說法是劫持了皇姑),導致他不敢像其他回軍領袖那樣“乞撫”,只好一直逃到境外。
網上流傳白彥虎曾蓄意挖掘黃帝陵,但于史無據,可能是挖掘皇姑墳之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