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員
簡介
陳世九(ChanSaiKau,1952年出生),香港已退役足球員,1970年代香港最佳右后衛(wèi)。曾先后效力南華、愉園、星島等多支香港甲組球隊,并且是香港足球代表隊主力,退役后移民英國。
履歷
1968年,陳世九“上山”加盟南華,逐漸成為球隊主力,并且協助南華以不敗姿態(tài),奪得1977-78年度香港甲組足球聯賽冠軍。1978-79年度,愉園向南華展開高薪挖角,陳世九與隊友蔡育瑜與馮志明,一同以當年最高薪的5000元月薪,聯袂加盟愉園。1987-88年度,陳世九轉投重返甲組的老牌球會星島,效力兩個球季后,于1989年夏天宣布掛靴。
成就
陳世九是1970年代香港足球代表隊主力右后衛(wèi),參加過世界杯外圍賽、亞洲杯外圍賽、賀歲杯足球賽。1975年6月24日亞洲杯外圍賽,香港隊互射12碼以13:14不敵北朝鮮、1977年世界杯外圍賽揚威新加坡、1979年首屆省港杯足球賽等港隊經典戰(zhàn)役,陳世九均是正選上陣。
昆蟲學家
簡介
陳世九(1905—1988),昆蟲學家,進化分類學家。浙江嘉興人。1928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1934年獲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以鞘翅目葉甲總科為主要研究對象,把葉甲總科三科分類改進為六科系統(tǒng),為國際同行采用。發(fā)表昆蟲新種700多個,新屬60多個。
50年代開始研究物種問題、分類原理和進化規(guī)律。
1975年總結了“又變又不變”的物種概念,指出:進化在物種又變又不變的矛盾統(tǒng)一中進行;把分類特征區(qū)分為新征與祖征,指出新征是變的產物,體現間斷,是分的依據,祖征是不變的保持,體現連續(xù),是合的根據;所著《進化論與分類學》,首次將物種概念、進化原理和特征分析,綜合為進化分類學的一個理論體系,為分類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概念和特征分析方法。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主編的《中國動物志:昆蟲綱鞘翅目鐵甲科》,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
人物生平
陳世九,1905年11月5日生于浙江嘉興郊區(qū)一書香之家。祖父曾舉秀才。父陳堅,字志鞏,肄業(yè)于上海復旦大學,返里后曾在鄉(xiāng)間創(chuàng)辦小學,中年時舉家遷居城內,經商理財,成為嘉興商界知名人士。嘉興是魚米之鄉(xiāng),也是稻螟經常猖獗危害之區(qū)。陳世九自小目睹廣大農民于災后生活無著之慘狀,心里充滿對農民的同情。其父于早年曾發(fā)起成立并參與我國第一個民間治蟲組織——治螟委員會,指導農民科學治蟲,在家中也經常談論螟害和科學治蟲的方法,在他幼小心靈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為日后選攻昆蟲學打下了思想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自1950年起,歷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昆蟲研究室研究員兼主任,昆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
1951年參加九三學社。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他5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共發(fā)表論文和專著約185篇、冊。多年來,尤其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他博研眾論,覓疑勇進,努力以辯證唯物主義為主導思想,結合其豐富的生物分類實踐經驗,探討生物進化的哲理,討論生物分類的幾個基本問題:物種概念、系統(tǒng)原理和特征分析,綜合為進化分類學的一個完整體系,并且對進化論作出了若干補充和發(fā)展。
成就
陳世九于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除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和研究所所長工作之外,還兼任了《中國動物志》編委會主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編委、《昆蟲學報》、《動物分類學報》的主編等。還曾任中國昆蟲學會理事長、中國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委、榮譽委員,他還是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曾任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常委、榮譽委員;《中國動物志》編委會主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卷編委會副主任,以及《中國科學》編委,《昆蟲學報》、《動物分類學報》等刊物的主編等職。還曾任中國昆蟲學會理事長,中國農學會副理事長。
主要論著
1 陳世九.昆蟲綱的歷史發(fā)展.昆蟲學報,1955,5(5):1—43.
2 陳世九.關于物種問題.科學通報,1957,2:33—43.
3 陳世九.分類學的若干基本概念.昆蟲學報,1961,10(4—6):321—338.
4 陳世九.生物進化的辯證法.科學通報,1975,20(8):348—357.
5 陳世九.進化論與分類學.昆蟲學報,1977,20(4):359—381;又:增訂重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又:第二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6 陳世九.生物進化史上的十件大事.科學通報,1978,2B(3):138—145.
7 陳世九.生物進化的三條路線.自然辯證法通訊,1980,2(5):14—16,45.
8 陳世九,陳受宜等.生物的界級分類.動物分類學報,1979,4(1):1—12.
9 陳世九.物種概念與分類原理.中國科學,(B輯),1983,(4):315—320.
10 陳世九.進化論的若干基本概念.進化論選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1—8.
11 陳世九,虞佩玉等.中國動物志:昆蟲綱鞘翅目鐵甲科.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又變又不變的物種概念
物種概念是生物學史上長期爭論的問題。在達爾文以前,人們相信物種是不變的,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是上帝的創(chuàng)作。達爾文的進化論(1859)闡明物種是變的,否定了物種不變的觀點,進化通過物種的演變而進行,遂使進化思想取得了勝利。隨著現代科學的蓬勃發(fā)展,陳世九發(fā)現,許多新的事實說明,變與不變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輔相成的。物種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進化是在又變又不變的矛盾中進行的。
在本世紀30年代,隨著群體遺傳學的進展,闡明了基因頻率在群體中的穩(wěn)定性,從而給物種以相對穩(wěn)定的概念。50年代分子遺傳學的研究證明,脫氧核糖核酸(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它的雙螺旋結構具有這樣的機理:一方面能夠自我復制,把攜帶的遺傳信息制成復本,傳給后代,保證了物種的穩(wěn)定性和不變性;另一方面,通過核苷酸堿基序列的變化,又有無限的變異潛能,為物種提供無限的進化前程。
分類學的事實也許更能說明問題。一切生物都具有共同的遺傳語言,使用共同的遺傳密碼(不變),但每一物種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又各不相同(變)。一切昆蟲在成蟲期都是分頭、胸、腹三部分,胸部具足三對(不變);一切甲蟲在成蟲期都具有一對鞘翅(不變);但每一種昆蟲或甲蟲又各有特點,千差萬別(變)。每一物種都保持有自己的又變又不變的歷史。
從遺傳機制和分類事實,陳世九作了如下結論:物種是變的,又是不變的,變是物種發(fā)展的根據,不變是物種存在的根據,變是絕對的,是主要的矛盾方面,物種在又變又不變的矛盾中演變。這一“又變又不變的物種概念”,是陳世九的進化論與分類學的理論核心和立論根據。
物種概念與分類原理
分類系統(tǒng)是進化的歷史縮影,這是進化論為分類學提供的理論依據。分類學的根本問題就在于,如何使分類系統(tǒng)正確地反映進化歷史。分類是通過特征對比而進行的,事實上,是分類特征反映進化歷史。分類工作的關鍵在于特征分析。
陳世九指出,分析分類特征,首先應把特征分為兩類:新征和祖征。每一物種都有自己的種征,種征是物種的新征,是隨著新種的形成而產生的特征,代表物種的變的一面。每一物種又都具有它所隸屬的一系列的上級單元特征,這些上級特征都是物種所保持的祖征,代表其不變的一面。新征與祖征是相對的,種的特征對物種本身來講是特有的新征,對種下單元以至種內個體來講,則是共有的祖征,各級單元都是如此。所以上級單元的特征是下級單元的祖征,本級單元的特征是本系獲得的新征。同一特征,在這一情況下是新征,是變的產物;在另一情況下又是祖征,是不變的保持。
各級單元的特征有一定的出現時序,單元的級別愈高,其特征的出現時間愈早,界級特征早于門級,門級早于綱級,綱級早于目級,目級早于科級,等等,這叫做特征時序。上下單元之間的特征時序反映了祖征的階段發(fā)展,祖征是進化的歷史記錄,體現了連續(xù)淵源,是追溯系統(tǒng)關系的根據。對立單元之間的特征對比顯示了新征的獨特性質,新征是本系的起源標志,體現間斷發(fā)展,是建立單源系群的根據。
物種概念與選擇原理
人們把自然選擇區(qū)分為兩大類型:前進性選擇和穩(wěn)定性選擇。陳世九指出,前者是變的促進,后者是變的抑止。所謂穩(wěn)定性選擇,系指在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下的選擇,它的特點是保持群體中的常態(tài)型個體,淘汰兩端的變異較大的個體。事實上,自然選擇的作用也是又變又不變的,它有促進變的一面,又有穩(wěn)定不變的一面。這是自然選擇的兩重性,和遺傳的內因結合,成為物種又變又不變的一種外因。
我們的選種工作同樣地貫徹著變與不變的矛盾。良種的選育是從舊變新的過程,選成后的保育是保持不變的過程。兩種過程都要通過選擇,前者的目的是“要它變”,后者的目的是“要它不變”。人工選擇是不斷的選種與保持,不斷的“選—保—選”的過程,始終貫穿著變與不變的矛盾。
所以,又變又不變的物種概念亦是自然選擇學說的理論依據:沒有變,便沒有選擇與進化;沒有不變,也不會有進化,因為有利的變異便無從保存、積累、傳代,自然選擇學說也就不能成立了。
生存斗爭與自然選擇
陳世九在以下幾個方面豐富和發(fā)展了進化論學說。
大量生殖與生存斗爭 按照達爾文學說,大量生殖是生存斗爭的原因,自然選擇的根據,但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陳世九指出,大量生殖又是生存斗爭的結果,也是一種適應現象,是生存斗爭與自然選擇的結果。
進化路線與自然選擇 在討論《生物界級分類的新概念》中,魏泰克(1969)指出,植物、菌類和動物組成為生物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決定生物進化的三條基本路線。陳世九進一步闡述,綠色植物是自養(yǎng)生物,是自然界的生產者,它們進行光合作用,把無機物質合成有機養(yǎng)料,供養(yǎng)自己,又供養(yǎng)異養(yǎng)生物。植物生命活動的根本問題是“光合”,核心要求是“抓光”。菌類,包括細菌和真菌,是異養(yǎng)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們從植物(或動物)得到食料,又把有機食料分解為無機物質,反過來為植物供應生產原料。菌類取食的特點是“吸收”,它們生命活動的核心問題是“抓面(吸收面)”。動物也是異養(yǎng)生物,它們是自然界的消費者。動物的取食方式是“攝食”,它們生命活動的核心問題是“抓食”(其反面是避抓)。所以植物進化是適應于“抓光”的斗爭,菌類進化是適應于“抓面”的斗爭,動物進化是“抓食”的斗爭。三種斗爭都是取食的斗爭,取食斗爭又決定于取食方式,正是三種取食方式(或營養(yǎng)方式),決定了生物進化的三條基本路線。根據以上事實,陳世九總結了三個結論:
1、取食斗爭與生存斗爭 生存斗爭的含義十分廣泛,包括生物之間和生物與外界物理條件之間的復雜關系。三條進化路線的事實說明,取食斗爭是生存斗爭的主要矛盾,“進化是植、菌、動三條取食路線的生存斗爭”。這是其第一個結論。
2、路線因素與具體因素 自然選擇作用于兩種因素:路線因素和具體因素。以動物為例,基于它們的抓食路線,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逐漸導致“感覺——神經——運動”等復雜器官系統(tǒng)的發(fā)展,表現為進化的路線方向。但每一物種,根據其一定的機體水平和生態(tài)地位,又各自適應于一定的生活條件,表現為進化的具體方向。所以“自然選擇作用于兩種因素”。這是其第二個結論。
3、內因與外因 變異與遺傳作為生命的特征是進化的內因,自然選擇作為外界條件對變異的考驗是外因。這是一般的理解。三條取食路線是以前所未曾注意的內因,因為決定路線的營養(yǎng)方式是生物本身的特征,不是外界條件。這是其第三個結論。
總的來講,三條路線本身亦是自然選擇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