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高伯雨出生于廣東澄海的一個殷富之家,父親高學(xué)能(舜琴)是清末戊子(1888年)舉人,和丘逢甲同科,后無意仕途,只身前往日本經(jīng)商,幾經(jīng)奮斗,遂成日本關(guān)東地區(qū)舉足輕重的華僑巨賈。高伯雨是高學(xué)能的第六子,出生于香港文咸西街高家經(jīng)營的元發(fā)行。
他編過副刊,為報紙寫過稿,也開過畫展,更辦過文史刊物《大華》雜志。但終其一生,寫稿為生,一寫就是五十多年,他曾自嘲為“稿匠”。據(jù)保守估計他一生所寫文字有千萬字之多。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最后結(jié)集出版的只有以“聽雨樓”命名的文集五種(1998年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聽雨樓隨筆》,還在高氏去世之后),及以秦仲龢為名翻譯的《紫禁城的黃昏》和《英使謁見乾隆紀(jì)實》。其他還有幾種雜著,如《乾隆慈禧陵墓被盜記》、《中國歷史文物趣談》、《春風(fēng)廬聯(lián)話》、《歐美文壇逸話》等,但都是戔戔小冊。
1991年,在香港作家小思、編輯家林道群的幫助下,他的子女自費幫他出版了新版的《聽雨樓隨筆》,這也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文集。
評價
學(xué)者黃岳年說,高伯雨由于他特殊的經(jīng)歷,他寫的許多事,都是自己親耳聽聞,或親身感受的,再加上他獨特的文筆思路,雖舊人舊事卻寫得意興飛揚,靈動異常。而他涉獵極廣,檔案筆記無所不讀,可說是無一字無來歷,無一事無根據(jù)。過人的才情和過人的史識,構(gòu)成了高伯雨文字氣度嫻雅的底色,信而有征,讀來有味。難怪瞿兌之說高伯雨的書“必定是讀者所熱烈歡迎的”,“讀之唯恐其易盡,恨不得一部接一部迅速問世,才能滿足我們的貪欲!
同為寫掌故和隨筆,高伯雨與徐珂、黃秋岳、鄭逸梅、劉成禺、汪東、徐一士、瞿兌之、高拜石和后來的高陽等人相比,無疑是最好的之一。
高伯雨在辦《大華》雜志時,催生包天笑寫《釧影樓回憶錄》,逐期在《大華》連載,最后并為他出單行本。這為包天笑耄耋多病的晚年,贏得不少安慰;而《釧影樓回憶錄》正續(xù)兩大冊,也為文壇留下珍貴的史料。高伯雨的高情厚誼,誠屬不可多得。如今斯人已逝多年,面對他珍貴的遺稿,實應(yīng)有人來加以整理出版,這或許是懷念他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