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張先生系滿洲正白旗霍羅氏后裔,祖輩在清代曾為將軍,太祖色爾固善系咸豐年福州都統(tǒng),曾祖萬祿擅鑒賞金石書畫,祖父縉桂擅中醫(yī)兒科,父張振啟系北京中醫(yī)皮膚科專家。張衛(wèi)東先生受家庭熏陶,自幼在北京昆曲研習社向吳鴻邁、周銓庵以及上海昆曲研習社樊伯炎學習老生、老外以及正旦、小生等行當,被文博大家朱家溍收為入室弟子。
張衛(wèi)東曾入北京市戲曲學校(八一班)學習京劇老生,向白元鳴、徐榮明、郭世恩等老師學習,被楊榮斌收為入室弟子。在昆曲班學習期間,向陶小庭、侯玉山、白士林、張國泰、朱世藕、滿樂民、戴祥祺、周萬江等諸多老師以及鄭傳縊等老師學習。后考入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畢業(yè)分配在北方昆曲劇院工作,主演正工老生,國家二級演員(副教授)。同時,兼任北京大學京昆社指導老師、北京大學教工京昆劇團藝術指導、中央音樂學院昆曲選修課主教導師、中國音樂學院昆曲選修課主教導師、北京現(xiàn)代音樂研修學院古典民歌主教導師。曾任北京昆曲研習社社務委員、中國民俗學會北京分會常務理事等職。
張先生擅演昆曲老生、末、外等劇目《千鐘戮·草詔·搜山·打車》、《一捧雪·祭姬》、《牧羊記·望鄉(xiāng)》、《琵琶記·掃松》、《蝴蝶夢·毀扇》、《浣紗記·寄子》、《繡儒記·打子》、《牡丹亭·學堂》、《長生殿·罵賊》以及全部《奇雙會》中李奇、《爛柯山》朱買臣等,曾主演創(chuàng)新劇目《飛奪瀘定橋》的老漢、《宦門子弟錯立身》的王恩深,以及改編戲《琵琶記》中的蔡公。
張先生扮相清俊,身段古樸,嗓音甜美。咬字唱法循規(guī)蹈矩,且口齒清楚,善于理解劇中人物思想感情。
1993年,因主演《千鐘戮·草詔》一劇,榮獲“北京青年戲曲大賽表演獎、集體獎”。
1994年,獲“北京新創(chuàng)作表演獎”。
1994年,以《千鐘戮·草詔》一劇中的方孝孺一角,榮獲“首屆全國昆劇青年匯演優(yōu)秀表演獎”。
2000年,以《琵琶記》中蔡公一角,榮獲“首節(jié)全國昆劇節(jié)匯演個人表演獎”。
2006年,臺灣新竹市國劇研究會授予“新竹市推動文化基層建設獎”。
2006年,以《宦門子弟錯立身》王恩深一角,榮獲“全國第三屆少數(shù)民族藝術節(jié)優(yōu)秀表演獎”。
1989年至今,張先生曾先后在天津南開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北京現(xiàn)代音樂研修學院、中國科學院中科僑聯(lián)、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科技大學附屬中學、中國礦業(yè)學院、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北京中關村中學、北京天壇中學以及香港文化中心、臺灣政治大學、中央大學等幾十所大中院校向?qū)W生們講授昆曲知識,傳播量己達萬余人次,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中央廣播電臺、臺灣中央廣播電臺曾多次做專題播放。
1997年在中國音樂學院為“華韻九芳”做專題昆曲講座。其創(chuàng)作的三十集戲曲系列兒童片《小梨園》在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以及海外頻道播放。
1985年以來,張先生在《戲校園地》、《戲劇電影報》、《武術健身》、《中國電視戲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昆曲研習社·社訊》、《京昆通訊》、《中國昆劇研究會會刊·蘭》、《中華讀書報》、《經(jīng)典》、《讀書》、《北京紀事》等報刊雜志發(fā)表多篇文章和論文,主要作品有:《北方昆曲最大的支派》、《單弦中的昆曲曲牌》、《北京子弟書中的昆曲傳奇》、《梨園行的來歷》、《正宗昆曲大廈將傾》、《今日京城古戲臺》、《中國戲曲故事中的珍寶》以及北京學苑出版社北京民俗類叢書《喜慶堂會》(合著)、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的《昆曲藝術課教程》等,深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