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
彼得·凱里(Peter Carey,1943— ),澳大利亞小說家,生于墨爾本附近的一個小鎮(zhèn),父親是個汽車推銷員。凱里曾就讀于蒙納希大學,未及畢業(yè)便去從事廣告設計工作,在昆士蘭州的一個“公社”度過了四年光陰。1968年至1970 年在倫敦從事廣告業(yè),此后定居悉尼,一面繼續(xù)以廣告業(yè)為生,一面進行創(chuàng)作。1974年,他結(jié)集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歷史上的胖子》(1974),一舉成名。1990年應紐約大學之邀,任住校作家至今。
出版作品:
凱里出版了2部短篇小說集,8部長篇小說和多部非小說著作。他的作品被譯為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泛的讀者,其中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歷史上的胖子》(The Fat Man in History) 、《戰(zhàn)爭的罪惡》(War Cimes,1979),長篇小說《幸福》(Bliss, 1981)、《魔術(shù)師》(Illywhacker,1985)、《奧斯卡和露辛達》(Oscar and Lucinda,1988)、《稅務檢查官》(The Tax Inspector,1991)、《特里斯坦·史密斯不尋常的生活》(The Unusual Life of Tristan Smith, 1994)、《杰克·邁格斯》(Jack Maggs, 1997)、《“凱利幫”真史》(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 2000)、《我的生活如同騙局》(My Life As a Fake, 2003)。其中《幸!、《奧斯卡和露辛達》和《杰克·邁格斯》分別獲邁爾斯·弗蘭克林獎,《奧斯卡和露辛達》和《“凱利幫”真史》分別獲得布克獎,《杰克·邁格斯》和《“凱利幫”真史》獲得英聯(lián)邦作家獎。
凱里自己認為曾多少受過福克納和索爾·貝婁等美國作家的影響,并喜愛和推崇美國黑色幽默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和拉美魔幻現(xiàn)實主義小說《百年孤獨》。他是“新派小說家”中最富有獨創(chuàng)性、最有才華的作家之一。《戰(zhàn)爭的罪惡》出版后得到廣泛贊揚,人們認為他的作品使澳大利亞小說為之增色,稱他為具有國際色彩的作家,“終于使澳大利亞脫離頑固的狹隘地方主義角落”,走向“新的廣泛性和復雜性”。他的小說激蕩著歷史的回聲,并熔黑色幽默、寓言式小說和科幻小說于一爐,凸顯出幻想與真實雜陳的特質(zhì)。其小說生動地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所處的困境,人物往往是極為孤立的個人,面對強大的社會制度感到無能為力,落入現(xiàn)實的陷阱而難以自拔。在表現(xiàn)這樣的主題時,他常常把歷史和幻想糅合在一起,采用超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描繪出一個個神秘荒誕卻又真實的世界,借物托情,針砭時弊,給人啟迪。
凱里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極為嚴謹,速度不快,他并不是一個高產(chǎn)作家,但所寫的小說幾乎都是上品,深獲讀者與批評家的贊賞。
中文譯本:
《凱利幫真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奧斯卡和露辛達》(重慶出版社,1998)
《偷竊》(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