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自幼聰敏,家有書二千卷,記覽皆徧。綴文操筆便就。舉進(jìn)士時,年甚少,儀形渺小。景龍年間,中進(jìn)士。吏部考功郎宋之問問道:“韋學(xué)士童年有何事業(yè)”?對曰:“性好著書”。宋之問大悅:“本求異才,果得司馬遷、班固”!開元中,詔馬懷素編次圖書,乃奏用元行沖、齊汗、王珣、吳競并述等二十六人,同于秘閣詳錄四部書,五年而成。張說引為集賢院直學(xué)士,累遷尚書省工部侍郎,封方城縣侯。在書府典章圖書四十年,居任史職二十年,勒成國史,蕭穎士把他比之譙周、陳壽之流。晚年逢“安史之亂”,被迫接受安祿山偽職,流放渝州,為刺史薛紓困辱,不食而卒。
主要功績
開元五年(717),參與由馬懷素、元行沖所主持的國家圖書整理工作,歷時5年,由他和殷踐猷、余欽、毋煚、劉彥直、王愜、齊瀚、吳兢等26人修成《群書四部錄》200卷,由元行沖奏上。后來他又撰《集賢書目》1卷、《四庫搜訪書目》40卷、《秘閣書目》4卷,皆早佚。私人藏書甚豐,聚書2萬余卷,皆手自校讎。兼古朝臣圖、歷代知名人畫、魏晉以來草跡數(shù)百卷、古碑古器、藥、格式、錢譜、璽譜之類,無不皆備,史稱他的收藏“雖御府不逮也”。
安祿山起兵時,把令狐德棻、吳兢等編撰未競的《國史》等書稿藏于終南山中,并在終南山繼續(xù)完成了《國史》編撰,共112卷,與徐堅合撰有《初學(xué)記》,著有《開元譜》20卷、《唐職議》30卷、《高宗實(shí)錄》30卷、《御史臺記》10卷、《兩京新記》5卷、《唐春秋》30卷等。?
個人評價
議者云:自唐已來,氏族之盛,無逾于韋氏。其孝友詞學(xué),韋承慶、韋嗣立為最;明于音律,則韋萬石為最;達(dá)于禮義,則韋叔夏為最;史才博識,以韋述為最。所撰《唐職儀》三十卷、《高宗實(shí)錄》三十卷、《御史臺記》十卷、《兩京新記》五卷,凡著書二百馀卷,皆行于代。
韋逌,學(xué)業(yè)亦亞于韋述,尤精《三禮》,與韋述同為學(xué)士;韋迪,同為禮官,時人榮之,累遷考功員外郎、國子司業(yè),以風(fēng)疾卒。
史書記載
韋述,司農(nóng)卿弘機(jī)曾孫。父韋景駿,房州刺史。述少聰敏,篤志文學(xué)。家有書二千卷,述為兒童時,記覽皆遍。人駭異之。景龍中,韋景駿為肥鄉(xiāng)縣令,韋述從父至任。洺州刺史元行沖,景駿之姑子,為時大儒,常載書數(shù)車自隨。述入其書齋,忘寢與食。行沖異之,引與之談,貫穿經(jīng)史,事如指掌,探賾奧旨,如遇師資。又試以綴文,操牘便就。元行沖大悅,引之同榻曰:“此吾外家之寶也!迸e進(jìn)士,西入關(guān),時韋述甚少,儀形眇小?脊T外郎宋之問曰:“韋學(xué)士童年有何事業(yè)?”述對曰:“性好著書。韋述有所撰《唐春秋》三十卷,恨未終篇。至如詞策,仰待明試!敝畣栐唬骸氨厩螽惒,果得遷、固。”是歲登科。
開元五年,為櫟陽縣尉。秘書監(jiān)馬懷素受詔編次圖書,乃奏用左散騎常侍元行沖、左庶子齊澣、秘書少監(jiān)王珣、衛(wèi)尉少卿吳兢并述等二十六人,同于秘閣詳錄四部書。馬懷素尋卒,元行沖代掌其事,五年而成,其總目二百卷。韋述好譜學(xué),秘閣中見常侍柳沖先撰《姓族系錄》二百卷,述于分課之外手自抄錄,暮則懷歸。如是周歲,寫錄皆畢,百氏源流,轉(zhuǎn)益詳悉,乃于《柳錄》之中,別撰成《開元譜》二十卷。其篤志忘倦,皆此類也。
轉(zhuǎn)右補(bǔ)闕,中書令張說專集賢院事,引述為直學(xué)士,遷起居舍人。說重詞學(xué)之士,述與張九齡、許景先、袁暉、趙冬曦、孫逖、王干常游其門。趙冬曦兄冬日,弟知壁、居貞、安貞、頤貞等六人,述弟迪、逌、迥、起、巡亦六人,并詞學(xué)登科。說曰:“趙、韋昆季,令之杞梓也!笔四,兼知史官事,轉(zhuǎn)屯田員外郎、職方吏部二郎中,學(xué)士、知史官事如故。及張九齡為中書令,即集賢之同職,裴耀卿為侍中,即述之舅,皆相推重,語必移晷。二十七年,轉(zhuǎn)國子司業(yè),停知史事。俄而復(fù)兼史職,充集賢學(xué)士。天寶初,歷左右庶子,加銀青光祿大夫。九載,兼充禮儀使。其載遷尚書工部侍郎,封方城縣侯。
韋述在書府四十年,居史職二十年,嗜學(xué)著書,手不釋卷。國史自令狐德棻至于吳兢,雖累修撰,竟未成一家之言。至述始定類例,補(bǔ)遺續(xù)闕,勒成《國史》一百一十二卷,并《史例》一卷,事簡而記詳,雅有良史之才,蘭陵蕭穎士以為譙周、陳壽之流。述早以儒術(shù)進(jìn),當(dāng)代宗仰,而純厚長者,澹于勢利,道之同者,無間貴賤,皆禮接之。家聚書二萬卷,皆自校定鉛槧,雖御府不逮也。兼古今朝臣圖,歷代知名人畫,魏晉已來草隸真跡數(shù)百卷,古碑、古器、藥方、格式、錢譜、璽譜之類,當(dāng)代名公尺題,無不畢備。
安祿山之亂,兩京陷賊,唐玄宗幸蜀,述抱《國史》藏于終南山,經(jīng)籍資產(chǎn),焚剽殆盡。述亦陷于賊庭,授偽官。至德二年,收兩京,三司議罪,流于渝州,為刺史薛舒困辱,不食而卒。
外甥蕭直為太尉李光弼判官,廣德二年,直因入奏言事稱旨,乃上疏理述于蒼黃之際,能存《國史》,致圣朝大典,得無遺逸,以功補(bǔ)過,合沾恩宥,乃贈右散騎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