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即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長孫皇后,觀音婢是她的小字,其名不詳。中國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長孫皇后是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后。生父長孫晟是隋右驍衛(wèi)將軍、著名外交家,平突厥之功臣,生母高氏,為北齊皇族后裔,名臣高士廉之妹。
長孫皇后于仁壽元年出生于長安,大業(yè)九年(13歲)嫁給了唐國公李淵的二子李世民為妻。李世民升儲登基以后,被立為皇后。貞觀十年(636)六月,長孫皇后在立政殿去世,時年36歲。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初謚曰文德.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號曰文德順圣皇后。
生平經(jīng)歷
鶼鰈情深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xué)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yuǎn)借問,出眾風(fēng)流舊有名。
此詩名曰《春游曲》,詩中人是一位宮妃,在春日桃花紅艷盛開之時,她翩翩穿行于桃柳、花叢之中,看蝶聽鶯。她驕傲的認(rèn)為,桃花之所以紅艷是因為“偷”得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學(xué)”得了她的“腰身”;她自負(fù)的認(rèn)為,無須說出名姓,世人也曉她是誰,因為她的出眾風(fēng)流已是遠(yuǎn)播中外,有口皆碑!獎(wù)須多言,這是一個得寵的宮妃在曬幸福,曬尊寵,她是那般的意氣風(fēng)發(fā),躊躇滿志,不可一世!
那么這個宮妃是何人,她到底得到了何等的尊寵才能寫出這般張揚的詩句?
這個宮妃就是大名鼎鼎的長孫皇后!她是一個賢后,一個著名的賢后,卻也因為她的賢名太出眾,世人漸漸忘記了她是賢后的同時更是一個幸福的女人,是一個三千寵愛在一身的皇后!
一切還是從長孫皇后的離世說起吧!貞觀十年六月,長孫皇后病逝,太宗依據(jù)愛妻因山為陵的遺言,將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宮后,太宗做了兩件前所未有之事:
他在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宮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這種對已逝之人卻供養(yǎng)如生的例子極其少見,幾乎為太宗首創(chuàng)。可見在太宗心里,長孫皇后永遠(yuǎn)是活著的。
他又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昭陵,史書是這樣記載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視曰:“臣眊昏,不能見!钡壑甘局,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贬缭唬骸俺家詾楸菹峦I(xiàn)陵,若昭陵,臣固見之。”帝泣,為毀觀。(望陵毀觀)的故事相信熟悉歷史的人都有所耳聞。這個故事既反襯出太宗對長孫皇后刻骨銘心的追戀之情,又反襯出太宗追戀愛妻的行為是違背禮教傳統(tǒng)的!
在那個以孝為先,“夫不祭妻”的時代里,太宗如此張揚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譏諷也是理所當(dāng)然了。其實太宗作為封建帝王,對此規(guī)則不可能不知,但他還是毫不避諱作層觀,望昭陵,還拉著大臣一起來懷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難自己,又怎么會明知故犯呢?
在魏征的勸諷下,層觀最終拆除了。但太宗對愛妻的思念卻越發(fā)洶涌難自控,已至于他在一次回詔中,公然向大臣訴說起了自己喪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qū)疫w,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dāng)食忘味,中宵廢寢”。真可謂u2018一字一血淚u2019,看后令人不免唏噓。
也因為對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曠古絕今之事——親自撫養(yǎng)了長孫皇后的幼女晉陽公主和幼子李治。為什么要留他們在身邊親自撫養(yǎng),《唐會要》中是這樣記載的“晉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憐之,不令出閣!边@同時可以在《新唐書.晉陽公主傳》中的得到復(fù)證。太宗親自撫養(yǎng)幼子幼女的用意已經(jīng)很明顯了——因為愛寵其母,所以親養(yǎng)其子,并以子思母,借此來慰籍自己苦悶和空虛心靈,不過這種慰籍法,只能是舉杯消愁愁更愁,也因為太宗的這種心情,即使在長孫皇后去世后,后宮依舊多年無子嗣。
貞觀14年,長孫皇后的二子李泰與兄爭奪太子之位,為了討好其父,這位皇子在洛陽大興土木,修建了伊闕佛龕,為母親追福。這時長孫皇后已經(jīng)過逝五年多了,遙想隋煬帝謀嫡時,不顧悍母在側(cè),公然賄賂討好父親的寵姬宣華夫人,而李泰謀嫡卻是抬出了已過世多年的母親討好父親。這足以充分說明李世民對他的愛妻是多么癡心長情,不僅沒有人走茶涼,她的子女在她身后仍因為父親對母親的深愛而備受呵護(hù),而嫡子們對母親的態(tài)度甚至能影響太宗對他們的寵愛度。
即使到了貞觀后期,江南才女徐惠漸得君寵的情況下,李世民卻還要留已成為太子的李治在身邊,為此大臣們在貞觀18年和貞觀20年兩度上書,要求皇帝放太子回東宮,最后雙方妥協(xié),太子李治15日在東宮,15日留在父皇身邊!正如大臣在奏章中所說“父子不可以滯愛”,正因為李治可以自由出入內(nèi)宮,衍生了他與武則天的戀情,從而給大唐宗室?guī)砹司薮鬄?zāi)難。
可能是李治也覺察到父皇對母后的深深思念,他在貞觀22年建起了一座宏偉富麗的大慈恩寺來紀(jì)念母親(大慈恩寺的規(guī)模很大,共有13個院落,897間房屋,云閣禪院,重樓復(fù)殿,異常豪華。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是一項勞民傷財?shù)墓こ。如果沒有皇帝的支持和默許,太子是沒有能力和膽量如此做的)。
長孫皇后生前并不是信佛之人,史載:當(dāng)她病重時,太子李承乾請求做佛事,為其祈福,皇后斷然拒絕。她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會為佛家做出如此大的貢獻(xiàn)吧!
其實長孫皇后為佛家的貢獻(xiàn)遠(yuǎn)不止這兩件:
貞觀年間,因長孫皇后不預(yù),太宗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禮謁道綽太師為皇后祈愿除病,曾施舍“眾寶名珍”,重修寺宇。(“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輦過蘭若,禮謁禪師綽公,便解眾寶名珍,供養(yǎng)啟愿!薄惰F彌勒像頌碑》)
貞觀十年四月,因長孫皇后久病不愈,太宗下命修葺全國破舊寺廟為功德。(敕為皇后虛風(fēng)日久,未善痊除,修復(fù)廢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勝有七塔者,并依舊名置立!短莆氖斑z.卷五十》 )
長孫皇后曾經(jīng)說過:“佛、老異方教耳,皆上所不為!”太宗本“上所不為”,卻為了能從死神手中奪回愛妻,“不為”也“為”了。見于《舊唐書.文德皇后傳》
其實綜觀史載,唐太宗為長孫皇后和她的家族子女“不為”也“為”之事,還有許多:
比如貞觀初年,長孫皇后的異母哥哥長孫安業(yè)參與謀反,按律當(dāng)誅,卻因為長孫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這樣一個身犯謀反大罪之人,最后卻還能官拜兵部尚書,封薛國公。(親兄弟謀反,按一般邏輯,皇后這時應(yīng)該是跪著請罪,擔(dān)心自己被株連才對,但長孫后卻不但不擔(dān)心自己的處境,反而要求皇帝網(wǎng)開一面,這是得到怎樣的寵愛,才能有如此的自信啊?)
太宗本是對官員要求極其嚴(yán)格之人,有個大臣只因死后家人出來便賣珠寶他就懷疑人家貪污受賄,但當(dāng)長孫皇后的叔叔因貪污被免官后,太宗卻因為他是皇后的親叔叔,常常賞賜給他大量絲絹,不久后又重新任命他為官。
皇后的長女長樂公主出降時,太宗直言對大臣說:“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鐘愛。今將出降,禮數(shù)欲有所加!遍L樂公主病逝于貞觀17年,她的墓沒有遵照妃子、公主墓只設(shè)一道石門的規(guī)格,而是破格使用了三道石門,在昭陵已發(fā)掘的陪葬墓中僅此一例。
至于太宗對皇后幼女晉陽公主以及皇后所生三子,還是皇后親兄長長孫無忌的寵愛更可說“罄竹難書”了!
其實,千百年來,唐太宗和長孫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間雙重認(rèn)可的恩愛夫妻。直到最近十年,不知什么緣故或許就因為長孫皇后沒有利用太宗的寵愛害人,或許是無聊八卦人士的獵奇以及嘩眾取寵心理導(dǎo)致一群能人硬是把恩愛夫妻變成了怨偶,讓太宗對史書中的路人后宮恩寵甚至專寵。
他們采用選擇性失明的辦法,一面假裝看不到正史野史中長孫皇后大量的得寵事跡,或是把這些事跡歪曲成做秀甚至違心的擺出一副史書是勝利者所寫的“客觀“姿 態(tài);另一方面卻非要把李世民那些除了某某生某某之外就毫無記載的后宮,說成李世民的最愛,YY出一個個或則雖艷美無比,或則高貴無比卻無法自圓其說的故事。甚至為了YY,對歷史人物大玩嫁接術(shù),硬是把兩三個甚至更多人物的故事嫁接到某一個人身上,更有甚者,把唐太宗每日侍奉父親進(jìn)餐的歷史記載“太宗貞觀二年八月,帝以軍國無事,每日視膳西宮”作為證明某一嬪妃受寵的證據(jù),創(chuàng)造出唐太宗每天都去看望西宮娘娘的大笑話。
或許,有人會說一千年前的事誰能知道呢,唐太宗愛誰只有他自己清楚?蛇@些人不信任千百年前歷史見證者們留下的錚錚記載,卻偏偏相信千百年后現(xiàn)代人用“深 邃”到穿越的目光“親眼見證”的唐太宗的錯綜復(fù)雜,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史,并美其名曰“大唐氣勢”。如果非要這樣才是“大唐氣勢”,那么很遺憾,唐太宗并沒有這份氣勢,他很“庸俗”、“落伍”的只愛自己的妻子,只為自己的妻子癡迷,雖然他貴為天子,擁有三宮六院,但他真愛的卻只有自己妻子一人。
子以母貴
李承乾
①史書明確記載:“甫八歲,特敏惠,帝愛之。”“時年八歲,性聰敏,太宗甚愛之。”“太宗長子。少敏惠,太宗甚愛之。” ② 貞觀五年承乾生病,本來不怎么信宗教的太宗一下子就修了一廟一觀,廟名普光,觀名西華,就是為了替承乾祈福;另外還在五月壬午(24日),大赦天下。 ③ 貞觀7年,承乾又得病,《釋氏通鑒》載:普度僧尼三千人因太子染患。眾治無效。敕延波頗入內(nèi)。一百余日。帝每詢法要。太子疾愈。頗辭出本寺。賜綾帛六十段等。 ④ 因為承乾生病,連書都不讓多讀了:《冊府元龜·儲宮部·才智》唐太子承乾,太宗長子。少敏惠,太宗甚愛之。貞觀八年九月,太子來朝。太宗謂侍臣曰:“我以承乾多疾病,不令讀書,但與孔穎達(dá)評論古事。我試令作數(shù)紙,書言經(jīng)國大體,立成三紙,頗有可觀,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jīng)邦之要也”。 ⑤ 貞觀17年承乾造反,按律是死罪,可是根本沒人敢提賜死承乾這種話題,最后通事舍人來濟說了對承乾的處理,要“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這才合了太宗的心意,來濟也因此得到看重(對比一下同樣造反卻被處死的五子李祐,這就叫偏心眼的老爹。⑥承乾死后,太宗專門為他罷朝,并以國公之禮葬之。
李泰
① 史書明確記載:“越王,長孫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薄拔和,文德皇后所生,太宗特所寵異!薄拔和跆⿲櫣谥T王,盛修第宅”。
② 按照常例,皇子成年后,要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可是李泰就硬是被父親留下了。?
③ 因為李泰喜歡文學(xué),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學(xué)館,任李泰引召學(xué)士。?
④ 李泰是個胖子,“腰腹洪大,趨拜稍難”,太宗特別命令他可以乘小輿上朝。
⑤李泰的封地遠(yuǎn)遠(yuǎn)超過諸王,例如《唐會要》記載:貞觀二年五月,吳王恪除使持節(jié)大都督益綿邛眉雅等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濮王泰除使持節(jié)大都督揚州、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諸軍事,揚州刺史。?
⑥ 太宗外出度假,經(jīng)常把魏王李泰帶在身邊!顿Y治通鑒》載:魏王穎悟,多從游幸。
⑦貞觀十四年正月甲寅,太宗去了一趟李泰的魏王府(在延康坊),馬上大赦雍州及長安,還免去延康坊百姓一年的租賦,又賜給魏王府的官員東西。?
⑧貞觀十五年,李泰編《括地志》完畢后,每月給李泰大量財物,甚至超過太子,被褚遂良拍了。?
⑨太宗讓李泰入居皇宮的武德殿,被魏征拍,老魏在拍磚時也說李泰是太宗的“愛子”。
⑩ 因為有人說大臣對魏王泰不夠恭敬,太宗就把重臣們找來發(fā)作,被魏征拍。
? ⑾李泰出事,太宗在貶斥他的詔書里仍然說他是“朕之愛子,實所鐘心。幼而聰令,頗好文學(xué),恩遇極于崇重,爵位逾于寵章” 。
? ⑿李泰被貶后,太宗還說:“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
⒀貞觀二十一年,又進(jìn)封李泰為濮王。?
⒁李泰長子李欣的墓志顯示,李欣四歲時被帶入皇宮由祖父母也就是太宗和長孫皇后來撫養(yǎng)。
李治
① 史書明確記載:“初,太宗愛晉王,不使出閣!薄案咦跒闀x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后崩后累年,太宗憐之,不令出閣!薄叭粫x王,陛下親自撫養(yǎng),至於成立,上圣深慈,偏所鍾愛”。
? ②出生時的特殊待遇:“(貞觀)二年六月庚寅,皇子治生,宴五品以上,賜帛有差,仍賜天下是日生者粟”。?
③和四哥李泰一樣,到了年齡還不之官。?
④因為在皇后去世后經(jīng)常傷心,太宗“屢加慰撫,由是特深寵異”。?
⑤ 皇后去世后,由太宗親自撫養(yǎng)。⑥太宗出去度假,經(jīng)常把晉王李治帶在身邊(記載于新唐書、資治通鑒)。?
⑦被立為太子后,本來應(yīng)該出居?xùn)|宮,太宗卻舍不得硬把他留在宮中,十天半月才回東宮一趟,被褚遂良、劉洎拍,最后叫李治隔天出去見見師傅們意思意思。(拍磚的理由是不可過于私愛)
? ⑧立為太子后,太宗出去游玩時仍要帶著,被大臣拍:伏承皇太子從幸靈州,臣愚以為皇太子養(yǎng)德春宮,日月未幾,華夷遠(yuǎn)邇,佇聽嘉音。如因以監(jiān)國,接對百寮,決斷庶務(wù),明習(xí)政理,既為京師重鎮(zhèn),且示四方盛德,與其出陪私愛,曷若俯從公道?。
⑨太宗出征高麗,給李治寫私信說“憶奴欲死”:兩度得大內(nèi)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頭風(fēng)發(fā),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長樂公主
①史書明確記載:“后所生長樂公主,太宗特所鐘愛! “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薄伴L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鐘愛! “房玄齡等咸曰:陛下所愛,欲少加之,何為不得?” ②嫁妝事件:出嫁時因太宗要給的嫁妝倍于長公主而被魏征拍。 ③在貞觀十一年封建事件中,撒個嬌就完成了外交使命。 ④公主之墓沒有遵照妃子、公主墓只設(shè)一道石門的規(guī)格,而是破格使用了三道石門,在昭陵已發(fā)掘的陪葬墓中僅此一例,成了類似號墓為陵規(guī)格的墳?zāi)埂?/p>
豫章公主
公主自小被皇后抱養(yǎng),等同親生。《魏鄭公諫錄》記載了太宗在公主去世后,久穿素服。(原文是:自豫章公主薨逝,陛下久著素服,群情悚栗,咸不自寧。臣聞古之王者,絕于期服,此乃前書典禮,列代舊章。陛下發(fā)上圣之慈,深下流之慟,素服以來,遂經(jīng)旬月;悼往之義,足為加隆。)
城陽公主
①公主出嫁前,太宗專門為她卜卦。 ②《舊唐書·杜如晦傳》載駙馬杜荷因為公主的關(guān)系被封為郡公,(同是駙馬的房遺愛卻沒有因娶高陽公主而受封)。
晉陽公主
①皇后去世后,與李治一起被太宗親自撫養(yǎng)。 ②封號、生前死后太宗的態(tài)度,無不證明她是太宗第一愛女。
“公主字明達(dá),幼字兕子,文德皇后所生。未嘗見喜慍色。帝有所怒責(zé),必伺顏徐徐辯解,故省中多蒙其惠,莫不譽愛。后崩,時主始孩,不之識;及五歲,經(jīng)后所游地,哀不自勝。帝諸子,唯晉王及主最少,故親畜之。王每出合,主送至虔化門;泣而別。王勝衣,班于朝,主泣曰:“兄今與群臣同列,不得在內(nèi)乎?”帝亦為流涕。主臨帝飛白書,下不能辨。薨年十二。帝閱三旬不常膳,日數(shù)十哀,因以癯羸。群臣進(jìn)勉,帝曰:“朕渠不知悲愛無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因詔有司簿主湯沐余貲,營佛祠墓側(cè)”。(另外,糾正一下,以前大家似乎都認(rèn)為太宗把她葬在佛祠旁邊,然而仔細(xì)讀公主傳,上面寫的是“營佛祠墓側(cè)”,是在她墓側(cè)專門修了一座佛祠。也就是說,是先有墓,后有祠,而不是相反。)
新城公主
①初封衡山公主,初次議婚許配與魏征的長子魏叔玉,魏叔玉作為魏征的嫡長子,是要繼承魏征爵位的。其實按照唐朝的規(guī)矩,大臣子弟一般是“長子襲爵,次子尚主”,不能讓好事被一個人占完,但是新城的婚事顯然是打破了這個規(guī)矩。后因魏征生前所謂薦人失當(dāng)、邀名賣直之罪,唐太宗因而悔婚。②貞觀二十三年因新城嫁長孫詮,為了給新城長面子,太宗特別把長孫詮的父親長孫操升為岐州刺史《舊唐書·外戚傳》。③根據(jù)墓志,新城出嫁的時間是在貞觀23年2月6日。而太宗是在當(dāng)年5月去世的,也就是說在臨死之時,太宗還惦記著這個女兒,希望在死前把她的婚事辦完,不至于為守孝3年耽誤青春(當(dāng)然由于公主婚禮過程太復(fù)雜,太宗的這個愿望沒有實現(xiàn))。
相關(guān)史料
舊唐書
太宗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長安人,隋右驍衛(wèi)將軍晟之女也。晟妻,隋揚州刺史高敬德女,生后。少
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年十三,嬪于太宗。隋大業(yè)中,常歸寧于永興里,后舅高士廉媵張氏,于后所宿舍外見大馬,高二丈,鞍勒皆具,以告士廉。命筮之,遇《坤》之《泰》,筮者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牝馬地類,行地?zé)o疆。變而之《泰》,內(nèi)陽而外陰,內(nèi)健而外順,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断蟆吩唬汉笠暂o相天地之宜而左右人也。龍,《乾》之象也。馬,《坤》之象也。變而為《泰》,天地交也。繇協(xié)于《歸妹》,婦人之兆也。女處尊位,履中居順也。此女貴不可言!蔽涞略,冊為秦王妃。時太宗功業(yè)既高,隱太子猜忌滋甚。后孝事高祖,恭順妃嬪,盡力彌縫,以存內(nèi)助。及難作,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后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九年,冊拜皇太子妃。
太宗即位,立為皇后。贈后父晟司空、齊獻(xiàn)公。后性尤儉約,凡所服御,取給而已。太宗彌加禮待,常與后論及賞罰之事,對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豫聞?wù)?”太宗固與之言,竟不之答。時后兄無忌,夙與太宗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勛,委以腹心,出入臥內(nèi),將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間奏曰:“妾既托身紫宮,尊貴已極,實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漢之呂、霍可為切骨之誡,特愿圣朝勿以妾兄為宰執(zhí)!碧诓宦牐褂脽o忌為左武候大將軍、吏部尚書、右仆射。后又密遣無忌苦求遜職,太宗不獲已而許焉,改授開府儀同三司,后意乃懌。有異母兄安業(yè),好酒無賴。獻(xiàn)公之薨也,后及無忌并幼,安業(yè)斥還舅氏,后殊不以介意,每請?zhí)诤窦佣鞫Y,位至監(jiān)門將軍。及預(yù)劉德裕逆謀,太宗將殺之,后叩頭流涕為請命曰:“安業(yè)之罪,萬死無赦。然不慈于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極刑,人必謂妾恃寵以復(fù)其兄,無乃為圣朝累乎!”遂得減死。
后所生長樂公主,太宗特所鐘愛,及將出降,敕所司資送倍于長公主。魏徵諫曰:“昔漢明帝時,將封皇子,帝曰:u2018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u2019然謂長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雖有差,義無等別。若令公主之禮有過長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碧谝云溲酝硕婧,后嘆曰:“嘗聞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實乃能以義制主之情,可謂正直社稷之臣矣。妾與陛下結(jié)發(fā)為夫婦,曲蒙禮待,情義深重,每言必候顏色,尚不敢輕犯威嚴(yán),況在臣下,情疏禮隔,故韓非為之說難,東方稱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有國有家者急務(wù),納之則俗寧,杜之則政亂,誠愿陛下詳之,則天下幸甚!焙笠蛘埱仓惺龟宀灏倨ィ勧缯再n之。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東宮器用闕少,欲有奏請!焙蟛宦,曰:“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憂少于器物也!”
八年,從幸九成宮,染疾危惙,太子承乾入侍,密啟后曰:“醫(yī)藥備盡,尊體不瘳,請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焙笤唬骸八郎忻侨肆λ。若修福可延,吾素非為惡。若行善無效,何?汕?赦者,國之大事;佛道者,示存異方之教耳,非惟政體靡弊,又是上所不為,豈以吾一婦人而亂天下法?”承乾不敢奏,以告左仆射房玄齡,玄齡以聞,太宗及侍臣莫不噓唏。朝臣咸請肆赦,太宗從之;后聞之,固爭,乃止。將大漸,與太宗辭訣,時玄齡以譴歸第,后固言:“玄齡事陛下最久,小心謹(jǐn)慎,奇謀秘計,皆所預(yù)聞,竟無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棄之。又妾之本宗,幸緣姻戚,既非德舉,易履危機,其保全永久,慎勿處之權(quán)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妾生既無益于時,今死不可厚費。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見。自古圣賢,皆崇儉薄,惟無道之世,大起山陵,勞費天下,為有識者笑。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笔炅录好烙诹⒄,時年三十六。其年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
后嘗撰古婦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則》,自為之序。又著論駁漢明德馬皇后,以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當(dāng)朝貴盛,乃戒其龍馬水車,此乃開其禍源而防其末事耳。且戒主守者曰:“此吾以自防閑耳。婦人著述無條貫,不欲至尊見之,慎勿言!北篮,宮司以聞,太宗覽而增慟,以示近臣曰:“皇后此書,足可垂于后代。我豈不達(dá)天命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規(guī)諫,補朕之闕,今不復(fù)聞善言,是內(nèi)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號曰文德順圣皇后。
《新唐書》
太宗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河南洛陽人。其先魏拓拔氏,后為宗室長,因號長孫。高祖稚,大丞相、馮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將軍。父晟,字季,涉書史,趫〗鷙曉兵,仕隋為右驍衛(wèi)將軍。
后喜圖傳,視古善惡以自鑒,矜尚禮法。晟兄熾,為周通道館學(xué)士。嘗聞太穆勸撫突厥女,心志之。每語晟曰:“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圖昏!惫赎梢耘。后歸寧,舅高士廉妾見大馬二丈立后舍外,懼,占之,遇《坤》之《泰》。卜者曰:“《坤》順承天,載物無疆;馬,地類也;之《泰》,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又以輔相天地之宜。繇協(xié)《歸妹》,婦人事也。女處尊位,履中而居順,后妃象也!睍r隱太子釁鬩已構(gòu),后內(nèi)盡孝事高祖,謹(jǐn)承諸妃,消釋嫌猜。及帝授甲宮中,后親慰勉,士皆感奮。尋為皇太子妃,俄為皇后。
性約素,服御取給則止。益觀書,雖容櫛不少廢。與帝言,或及天下事,辭曰:“牝雞司晨,家之窮也,可乎?”帝固要之,訖不對。后廷有被罪者,必助帝怒請繩治,俟意解,徐為開治,終不令有冤;下嬪生豫章公主而死,后視如所生;媵侍疾病,輟所御飲藥資之。下懷其仁。兄無忌,於帝本布衣交,以佐命為元功,出入臥內(nèi),帝將引以輔政,后固謂不可,乘間曰:“妾托體紫宮,尊貴已極,不愿私親更據(jù)權(quán)於朝。漢之呂、霍,可以為誡。”帝不聽,自用無忌為尚書仆射。后密諭令牢讓,帝不獲已,乃聽,后喜見顏間。異母兄安業(yè)無行,父喪,逐后、無忌還外家。后貴,未嘗以為言。擢位將軍。后與李孝常等謀反,將誅,后叩頭曰:“安業(yè)罪死無赦。然向遇妾不以慈,戶知之;今論如法,人必謂妾釋憾於兄,無乃為帝累乎!”遂得減流越巂。太子承乾乳媼請增東宮什器,后曰:“太子患無德與名,器何請為?”
從幸九成宮,方屬疾,會柴紹等急變聞,帝甲而起,后輿疾以從,宮司諫止,后曰:“上震驚,吾可自安?”疾稍亟,太子欲請大赦,泛度道人,祓塞災(zāi)會。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支。若修?裳,吾不為惡;使善無效,我尚何求?且赦令,國大事,佛、老異方教耳,皆上所不為,豈宜以吾亂天下法!”太子不敢奏,以告房玄齡,玄齡以聞,帝嗟美。而群臣請遂赦,帝既許,后固爭止。及大漸,與帝決,時玄齡小譴就第,后曰:“玄齡久事陛下,預(yù)奇計秘謀,非大故,愿勿置也。妾家以恩澤進(jìn),無德而祿,易以取禍,無屬樞柄,以外戚奉朝請足矣。妾生無益於時,死不可以厚葬,愿因山為垅,無起墳,無用棺槨,器以瓦木,約費送終,是妾不見忘也。”又請帝納忠容諫,勿受讒,省游畋作役,死無恨。崩,年三十六。
后嘗采古婦人事著《女則》十篇,又為論斥漢之馬后不能檢抑外家,使與政事,乃戒其車馬之侈,此謂開本源,恤末事。常誡守者:“吾以自檢,故書無條理,勿令至尊見之。”及崩,宮司以聞,帝為之慟,示近臣曰:“后此書可用垂后,我豈不通天命而割情乎!顧內(nèi)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謚曰文德,葬昭陵,因九嵕山,以成后志。帝自著表序始末,揭陵左。上元中,益謚文德圣皇后。
《資治通鑒》
長孫皇后性仁孝儉素,好讀書,常與上從容商略古事,因而獻(xiàn)替,裨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譴怒宮人,后亦陽怒,請自推鞫,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為申理,由是宮壺之中,刑無枉濫。豫章公主早喪其母,后收養(yǎng)之,慈愛逾于所生。妃嬪以下有疾,后親撫視,輟己之藥膳以資之,宮中無不愛戴。訓(xùn)諸子,常以謙儉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嘗白后,以東宮器用少,請奏益之。后不許,曰:“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揚,何患無器用邪!”
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晝夜不離側(cè)。常系毒藥于衣帶,曰:“若有不諱,義不獨生!”后素有氣疾,前年從上幸九成宮,柴紹等中夕告變,上擐甲出閣問狀,后扶疾以從,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驚,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太子言于后曰:“醫(yī)藥備盡而疾不瘳,請奏赦罪人及度人入道,庶獲冥福!焙笤唬骸八郎忻,非智力所移。若為善有福,則吾不為惡;如其不然,妄求何益!赦者國之大事,不可數(shù)下。道、釋異端之教,蠹國病民,皆上素所不為,奈何以吾一婦人使上為所不為乎?必行汝言,吾不如速死!”太子不敢奏,私以語房玄齡,玄齡白上,上哀之,欲為之赦,后固止之。
及疾篤,與上訣。時房玄齡以譴歸第,后言于上曰:“玄齡事陛下久,小心慎密,奇謀秘計,未嘗宣泄,茍無大故,愿勿棄之。妾之本宗,因緣葭莩,以致祿位,既非德舉,易致顛危,欲使其子孫保全,慎勿處之權(quán)要,但以外戚奉朝請足矣。妾生無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愿勿以丘壟勞費天下,但因山為墳,器用瓦木而已。仍愿陛下親君子,遠(yuǎn)小人,納忠諫,屏讒慝,省作役,止游畋,妾雖沒于九泉,誠無所恨!兒女輩不必令來,見其悲哀,徒亂人意!币蛉∫轮卸舅幰允旧显唬骸版诒菹虏辉ブ眨囊运缽某溯,不能當(dāng)呂后之地耳!奔好烙诹⒄。
后嘗采自古婦人得失事,為《女則》三十卷,又嘗著論駁漢明德馬后以不能抑退外親,使當(dāng)朝貴盛,徒戒其車如流水馬如龍,是開其禍敗之源而防其末流也。及崩,宮司并《女則》奏之,上覽之悲慟,以示近臣曰:“皇后此書,足以垂范百世!朕非不知天命而為無益之悲,但入宮不復(fù)聞規(guī)諫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懷耳!”乃召房玄齡,使復(fù)其位。
十一月,庚午,葬文德皇后于昭陵。將軍段志玄、宇文士及分統(tǒng)士眾出肅章門。帝夜使宮官至二人所,士及開營內(nèi)之;志玄閉門不納,曰:“軍門不可夜開!笔拐咴唬骸按擞惺蛛!敝拘唬骸耙怪胁槐嬲?zhèn)巍!本沽羰拐咧撩鳌5勐劧鴩@曰:“真將軍也!”古
帝復(fù)為文刻之石,稱“皇后節(jié)儉,遺言薄葬,以為u2018盜賊之心,止求珍貨,既無珍貨,復(fù)何所求。u2019朕之本志,亦復(fù)如此。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馀人,數(shù)十日而畢。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奸盜息心,存沒無累。當(dāng)使百世子孫奉以為法。”
上念后不已,于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嘗引魏征同登,使視之。征熟視之曰:“臣昏眊,不能見。”上指示之,征曰:“臣以為陛下望獻(xiàn)陵若昭陵,則臣固見之矣!鄙掀瑸橹畾в^。
《唐會要》
至二十三年八月十八日,山陵畢。陵在醴泉縣,因九嵕層峰,鑿山南面,深七十五丈,為元宮。緣山傍巖,架梁為棧道,懸絕百仞,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達(dá)元宮門。頂上亦起游殿。文德皇后即元宮后,有五重石門,其門外于雙棧道上起舍,宮人供養(yǎng)如平常。及太宗山陵畢,宮人欲依故事留棧道,惟舊山陵使閻立德奏曰:“元宮棧道,本留擬有今日,今既始終永畢,與前事不同。謹(jǐn)按故事,惟有寢宮安供養(yǎng)奉之法,而無陵上侍衛(wèi)之儀,望除棧道,固同山岳。”上嗚咽不許,長孫無忌等援引禮經(jīng),重有表請,乃依奏。
《貞觀政要》
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恒于宮中養(yǎng)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yǎng)馬宮人,將殺之;屎笾G曰:“昔齊景公以馬死殺人,晏子請數(shù)其罪云:u2018爾養(yǎng)馬而死,爾罪一也。使公以馬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爾罪二也。諸侯聞之,必輕吾國,爾罪三也。u2019公乃釋罪。陛下嘗讀書見此事,豈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謂房玄齡曰:“皇后庶事相啟沃,極有利益爾!
《九成宮醴泉銘》
然昔之池沼,咸引谷澗,宮城之內(nèi),本無水源。求而無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圣心懷之不忘;浺运脑录咨辏,旬有六日,已亥。上及中宮,歷覽臺觀,閑步西城之陰,躊躇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dǎo)之,有泉隨而涌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
《魏鄭公諫錄》
①長樂公主將出降,太宗謂房玄齡等曰:“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鐘愛。今將出降,禮數(shù)欲有所加。”房玄齡等咸曰:“陛下所愛,欲少加之,何為不得請倍永嘉公主!比挥兰喂骷刺谥靡。公曰:“不可。昔漢明帝欲封其子,云:u2018我子豈得與先帝子等,可半楚淮陽。u2019前史以為美談。天子姊妹為長公主,天子之女為公主,既加長字,即是禮有尊崇,或可情有淺深,無容禮相逾越!碧谌黄溲,入謂文德皇后曰:“我欲加長樂公主禮數(shù),魏徵不肯!蔽牡禄屎舐勚笙,遣中使赍錢二十萬,絹四百匹,詣公宅,宣令謂公曰:“比者常聞公中正而不能得見,今論長樂公主禮事,不許增加,始驗従來所聞,信非虛妄。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聞公言,故令將物相賞。公有事即道,勿為形跡也!
②魏王,文德皇后所生,太宗特所寵異。貴要言:三品以上多輕蔑王者。意欲誣毀公等以激怒太宗。太宗大怒,御齊政殿,引三品以上入,作色而言曰:“我有一口語,欲向卿等道:往前天子是天子,今時天子即非天子邪?往前天子兒是天子兒,今天子兒即非天子兒邪?我見隋家諸王,一品以下皆不免其躓頓,我自不許兒子縱橫,卿等何為蔑我兒邪?我若教之,豈不能折辱卿等?”房玄齡以下,戰(zhàn)栗流汗,拜謝。公正色而進(jìn)曰:“當(dāng)今群臣,必?zé)o敢輕魏王者。然在禮,臣子一也。傳稱:王人雖微,列諸侯之上,諸王用之為公卿,若不為公卿,則下土之諸侯也。今三品以上列為公卿,并天子大臣,陛下之所敬異。如其小小不是,魏王何得折辱?若國家綱紀(jì)替壞,臣所不知。以當(dāng)今圣明,魏王豈得如此?且隋高祖不知禮義,寵縱諸子,使行無禮,尋皆罪黜,不可為法,亦何足道?”太宗聞之,喜形于色,謂群臣曰:“凡語理到,不可不服。朕之所言,身之私愛;魏徵所言,國家大法。朕向者忿怒,謂理在不疑;見魏徵所論,方始覺屈也。人君發(fā)言,亦何容易!
后世評價
《舊唐書》后妃傳下贊曰:坤德既軌,彤管有煒。韋、武喪邦,毒侔蛇虺。陰教斯僻,嬪風(fēng)浸毀。賢哉長孫,母儀何偉。
《舊唐書·宋璟傳》:又貞觀中文德皇后嫁所生女長樂公主,奏請儀注加于長公主,魏征諫云:“皇帝之姑姊為長公主,皇帝之女為公主,既有u2018長u2019字,合高于公主。若加于長公主,事甚不可。”引漢明故事云:“群臣欲封皇子為王,帝曰:u2018朕子豈敢與先帝子等。u2019”時太宗嘉納之。文德皇后奏降中使,致謝于征。此則乾坤輔佐之間,綽有余裕。豈若韋庶人父追加王位,擅作酆陵,禍不旋踵,為天下笑。則犯顏逆耳,阿意順旨,不可同日而言也。
《大學(xué)衍義》卷36(宋)真德秀》:臣按:文徳長孫后之賢,其行事皆可為后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徵也,非后從容開捄,則徵不得免矣!其為君徳之累可勝計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將死之際,立太宗於無過之地,雖古之賢后何以逾此?吁可仰哉!吁可仰哉!
《范太史集》卷27(宋)范祖禹》:唐太宗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時文德皇后謂帝曰:“誰觸忤陛下?”帝曰:“魏徵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於廷。帝大驚曰:“皇后何為若是?”后曰:“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帝乃悅。臣祖禹曰:詩人美后妃,輔佐君子、求賢審官,國家將興,必有淑哲之配,儆戒以成君子之德。若長孫皇后感悟太宗,其可謂賢矣。
《大事記續(xù)編》卷53(明)王祎》:解題曰:十月之交,曰皇甫卿士、畨維、司徒、家伯。維宰仲允,膳夫棸子,內(nèi)史蹶維,趣馬楀為師氏,艶妻煽。方處幽王之 時,小人之所以滿朝,而官爵所以多濫者,由艶妻之方處也。文武之朝,有任、姒以居內(nèi),則官爵曷至是哉!貞觀之初,內(nèi)治有長孫皇后,雖以無忌之賢,而皇后尚請不使久居寵位。則朝廷之名器,冝其無泛加者矣。永徽之際,內(nèi)有武后,而義府敬宗之徒聚於朝廷之上,則官有泛階,而末年服緋者滿朝,以敗太宗之典刑,亦其冝也。
《內(nèi)則衍義》卷16(清)傅以漸》:謹(jǐn)按:開辟之帝王,莫不有賢內(nèi)助焉。若能以學(xué)問興事業(yè),則唐朝尤為大著。竇皇后不惟能學(xué),而又能書,其聰明有過乎人者。長孫皇后幼喜圖傳,正位中宮,益加精勤,是以文章?lián)P其規(guī)誡,政事頼其匡勷。發(fā)跡太原,數(shù)年而成大業(yè)。二后之好學(xué),有不容冺沒者存也。
《孝經(jīng)衍義》卷61(清)葉方藹等》:臣按:帝王家法如《易》《詩》《禮》《春秋》所載記,由之則得,不由之則失。自三代以后之君,莫盛于漢孝文帝、唐太宗文帝。竇皇后雖不如文德皇后之以賢特 聞,然其好黃老之言,蓋亦有得于無為自化清凈自正之意,非有側(cè)媚之私、嫉妒之心也。司馬遷《本紀(jì)》:“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衣不得曵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眲t其不茍于色,而宮闈皆化之矣!以唐太宗之賢而正位乎外,以文德后之賢而正位乎內(nèi),歷覽前史,幾于不可再得也!君子以反身之義推本言之,有文王,而后有以見后妃之圣;有太宗,而后有以見文德后之賢。太宗即位之初,即有放宮女之詔;二年秋,以久旱復(fù)減省如前。此豈非遠(yuǎn)鑒晉武之禍,近蓋 (厥)考之愆耶?將聘充華,而知其已字,則立罷之。依尚書奏,不以沒官口賤人補用內(nèi)職。資送長樂主,初敕有司倍于永嘉,聞魏征之諫,而入告于后,后稱征引禮義以抑人主之私情,因而厚賜之。
其后南平公主出降王珪之子,敬直執(zhí)禮于珪夫婦,珪曰:“吾所以受公主謁見者,以主上欽明動循禮法故也!狈蔡趯m幃之事,其書于冊者大略如此。而文德之賢為開基圣母,既葬昭陵太宗猶悲悼不已,為層觀苑中,時登望之。一聞魏征獻(xiàn)陵之諷,即為毀觀。此又有“發(fā)乎情止乎禮義 ” 之善焉。夫后世言家法之不正,以為莫盛于唐,要之子孫之罪。文德自賢后爾。如太宗皇帝文德皇后,合于家人之二五,于夫婦之間宮闈之際,度德比義則遠(yuǎn)過乎漢孝文竇皇后矣。
《長孫皇后論(清)乾隆》:夫閨門,王化之始也。詩三百而必以關(guān)睢為首,禮嚴(yán)大昏,書重厘降。易上經(jīng)首乾坤,下經(jīng)首咸恒。蓋知正家之道,必本于閨門。閨門正而后家齊、國治也。王者立后,上法乾坤,必求令德,有以裨成內(nèi)政、安貞載 物,然后協(xié)厥坤儀,為天下母。故太任太姒秉淑德,而昌周;明德馬后克恭儉,而光漢。古今所稱,不可誣也。文德皇后長孫氏者,實閨門之令望也。仁孝恭儉、少好讀書,贊成內(nèi)政、裨益弘多。訓(xùn)諸子常以謙儉為先,太宗亦敬其有德。常朝回怒曰:會殺此田舍翁。后問為誰?帝曰魏征。于是后退,衣禮衣而稱賀于上曰:臣聞 主圣則臣直,乃陛下之圣故也。妾敢不賀于是。帝喜而征言無不聽。夫唐太宗豈實欲殺魏征哉?然雖無此意,亦微有不樂諫之心;屎笠宦劥苏Z,即借賀以諷諫之,征益寵信而帝善益彰。然后知正內(nèi)之益所不可少,而有乾之健,必得坤之貞以順承之也。易曰:牝馬地類,行地?zé)o疆。蓋馬陰物也,陰之德利柔順,然必利貞而行。地?zé)o疆,然后輔乾以行,澤及天下。若徒柔順而鮮貞,則又何能助乾道而沛膏澤哉!若長孫皇后不預(yù)朝政,雖帝問之亦終不對,可謂知安貞之義者矣。其資送公主、諷諫以安直臣、得疾不事道釋之教,尤為賢明,名垂百世、媲美周姜,宜哉!
《雙橋隨筆》卷3(清)周召》:三代以來,皇后之有賢徳者,唐長孫氏為最。后仁孝儉素,好讀書。常與太宗從容商畧古事,因而獻(xiàn)替裨益弘多。撫字庶孽,逾於所生。嬪妃以下,無不愛戴。訓(xùn)諸子常以謙儉為先。太子乳母以東宮器用少,請奏益之,后不許。曰:“太子患徳不立、名不揚,何患無器用耶?”后得疾,太子請奏赦罪人、度人入道。后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赦者,國之大事,不可數(shù)下。道、釋,異端之教,蠧國病民,皆上素所不為,奈何以吾一婦人,使上為所不為乎?”及疾篤,與太宗決。時房玄齡以譴歸第,后曰:“玄齡事陛下久,小心慎宻。茍無大故,不可棄也。妾之本宗,因緣葭莩以致祿位。既非徳舉,易致顛危。欲保全之,慎勿處之權(quán)要。妾生無益於人,愿勿以丘壠勞費天下,但依山為墳,器用瓦可也。更欲陛下親君子、遠(yuǎn)小人,納忠諫、屏讒慝,省作役、止逰獵,則妾死不恨矣!”嘗采自古婦人得失事,為《女則》三十卷。又嘗著論,譏漢明徳馬后不能抑退親戚之權(quán),徒戒其車如流水馬如龍,是開其禍敗之源,而禁其末流也。至是,宮人以書奏之。太宗覽之悲慟,以示近臣曰:“后此書,足以垂范百世。朕非不知天命,而為無益之悲。但入宮不復(fù)聞規(guī)諌之言,失一良佐,不能忘懐耳!”乃召玄齡,使復(fù)其位。其賢徳節(jié)節(jié)如此,又非宋髙、曹、向、孟諸皇后之所能及。
《絜齋毛詩經(jīng)筵講義》卷9(宋)袁燮》:臣聞:志者心之所期也,所期者如此,故所就亦如此。登髙山者,期至于頂,斯至之矣。涉巨川者,期達(dá)于岸,斯達(dá)之矣。所期者大,則其規(guī)模亦大;所期者遠(yuǎn),則其謀慮亦遠(yuǎn)。夫惟遠(yuǎn)且大也,故謂之志。古之人君,恥以中常自處,而必欲成大有為之事業(yè),斯可謂人君之志也。古之后妃,不以小善自足,而必欲輔人君之所欲為,斯可謂后妃之志矣。夫惟天作之合,同心協(xié)濟,所以徳業(yè)巍巍,至于今仰之。卷耳者,可以為酒之物也;頃筐者,易盈之器也。易盈而不盈,其心固有在矣。臣下行役于外,而后妃軫念于內(nèi),故因卷耳之采,而思酒醴之成,足充吾君勞賜之用,此是詩之所以作也。
人之遠(yuǎn)役,必思其家,故謂之懷人。是人也,固嘗寘諸周行矣。今其奉命而行,逾越險阻,而馬至于虺頹,言其病也。玄馬色變而黃,亦病也。馬病如此,人勞可知。酌以金罍兕觥,少解其懐傷之心,此所謂體羣臣者也。曰瘏曰痡,仆與馬俱病矣,蓋至于是,其勞益甚,復(fù)云何哉?惟有長吁而已。寫其勤勞嗟嘆之狀。以著其思念賢者之心,何其所志之遠(yuǎn)且大哉!夫臣下之勞,人君之所當(dāng)念,后妃何預(yù)焉?今亦切切如是,無乃思出其位乎?曰:此則古之后妃所以過人也。凡人之情,朝夕思念,不出乎蕞爾。形體之微,茍利于已經(jīng)之營之無所不至,豈復(fù)為當(dāng)世計乎今也?身居乎此,而念及于彼,慘怛嗟嘆,惟恐無以慰賢者之心。夫賢士大夫,吾君所資以共治也!得賢則安,不得賢則危,利害相關(guān)。如此是乃后妃之所當(dāng)念也!豈可謂出其位之思乎?唐長孫后毎對太宗稱魏徴之直,以社稷臣名之,保護(hù)其賢,成太宗納諫之美。嗚呼!其有古后妃之遺風(fēng)哉!
《文忠集》卷160(宋)周必大》:淳熙五年正月九日《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六年,長樂公主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勅有司資送倍於永嘉長公主。魏徵諫曰:“昔漢明帝欲封皇子,曰u2018我子豈得與先帝子比?u2019皆令半楚、淮陽。今資送公主倍於長主,得無異於明帝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嘆曰:“妾聞陛下稱重魏徴,不知其故。今觀其引禮義,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結(jié)髪為夫婦,曲成恩禮,毎言必先候顏色,不敢輕犯威。嚴(yán)況以人臣之疎逺,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從也。”因請遣中使齎錢四百、緡絹四百疋以賜徴。且語之曰:“聞公正直,乃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勿轉(zhuǎn)移也!”某聞:愛其息,女人之常情也。況以萬乘之主、天下之冨,獨不能厚一女子資送,而盡其親愛之道乎?魏徴於此,猶以不當(dāng)倍於長主為諫,可謂有責(zé)難之恭矣!雖然帝用其言,迫於理也。彼皇后深居宮中,知愛而已,今能本乎禮義,抑其私情,不特稱徴之賢,又請捐金帛以奨之,此貞觀之治所以庶幾三代也!歟《關(guān)雎》序后妃之德曰“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卷耳》序后妃之志曰“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nèi)有進(jìn)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是則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不在乎他,在乎后妃而已。太宗與后,其知此也哉。
《上仁宗論不可數(shù)赦》(宋)范鎮(zhèn)》:臣聞古人有言曰:“一嵗再赦,好人喑啞。”此言赦之惠奸而無益於治道,不可數(shù)者也。屬者京師及畿輔,嵗一赦,而去嵗再赦,今嵗三赦。京師兵士又再得賜錢。姑息之政,無此甚者。夫嵗一赦者,細(xì)民謂之熱恩,必其在五六月間也。猾胥奸盜倚為過惡 指期以待免,況再赦乎?況三赦乎?其為惠奸虧損治道可知矣!好人良善也數(shù)赦,尚猶喑啞。蚩蚩愚民,其不狃而為奸且盜者,無幾矣!又今防秋備塞之人,無慮五 六十萬。使聞京師端坐而受賜,能無動心乎?不可不慮。今陛下德音已下,賜錢已出,臣知不可救已。伏乞今后罷所謂嵗一赦者,以摧奸猾,而使善良有所立也;罷 兵士之特賜錢者,以均內(nèi)外,以防后患,而使民力得寛裕於財也。昔唐太子承乾為長孫皇后病,請賜赦以崇福佑。長孫皇后曰:“赦者,國之大事。豈以吾故亂天下法乎?”長孫,婦人耳,猶能如此。陛下圣人,堯舜之資,顧不為長孫后之所為乎?臣竊惜之。(至和二年八月上時知諫院)
《全像評林古今列女傳》(明)茅坤(補)、彭烊(評)》:
唐初圣母
克樹母儀,首盛唐而圣善。贊成帝治,開貞觀之休明。
文德后者,長孫氏晟之女,唐太宗之后也,后性孝儉素,好讀書,嘗與上從容商確古事,因而獻(xiàn)替禆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譴怒宮人,后亦陽怒,請自推鞠,因命內(nèi)系,俟上怒息,徐為申理,由是宮壼之中,刑無濫枉。房玄齡以譴歸第,后心知其賢,時疾篤與上訣,且謂上曰:玄齡事陛下,小心慎密,奇謀秘計,未嘗宣泄,茍無大故,愿勿棄之。仍愿陛下,親君子,遠(yuǎn)小人,納忠諫,屏讒慝,省徭役,止游畋,妾雖沒於九泉,誠無所恨。其薦拔忠諫,悉多類此。常采自古婦人得失事,為女則三十卷,上嘗出之以示群臣,而稱其書足以范百世。及崩之后,太宗哭之慟,或有以天命止之者,太宗曰:朕非不知天命,而為無益之悲,但入宮不復(fù)聞規(guī)諫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懐耳。君子謂長孫后,賢而能諫,可為世法,詩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此之謂也。
頌曰:
惟長孫后,性好讀書。獻(xiàn)可替否,裨益訏謨。
采古女則,益昭其德。允茲后焉,正是四國。
“親君子”數(shù)語,法語也,君人者銘之座右亦宜。為失良佐而哭之悲,則后之德益彰矣。
相關(guān)詩作
《文德皇后挽歌》(唐)朱子奢
神京背紫陌,縞駟結(jié)行辀。北去橫橋道,西分清渭流。
寒光向壟沒,霜氣入松楸。今日泉臺路,非是濯龍游。
《文德皇后挽歌》(唐)李百藥
裴回兩儀殿,悵望九成臺。玉輦終辭宴,瑤筐遂不開。
野曠陰風(fēng)積,川長思鳥來。寒山寂已暮,虞殯有馀哀。
《題長孫皇后諫獵圖》(元)張翥
黃門曉出西清仗,秋色滿天鷹犬王;⒙溥b連渭水南,鸞旗直渡河橋上。
日邊云氣五色文,虬須天子真天人。羽林猛士森成列,六氣不驚清路塵。
太平無征帝神武,豈為禽荒將按旅。已知哲后佐興王,不數(shù)樊姬能霸楚。
從容數(shù)語郎罷田,六官迎笑花如煙。蹕回那待外庭疏,聽諫由來同轉(zhuǎn)圜。
天寶神孫隳大業(yè)。錦繡五家爭蹀躞。可憐風(fēng)雪驪山宮,正與真妃同射獵。
《長孫進(jìn)賢》(明)張居正
唐宗烈烈,踵美三王。實惟哲后,左右椒房。調(diào)和直諒,獎進(jìn)忠良。
用俾房魏,勛庸顯彰;突屯,千載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