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拉班·掃馬(Rabban Sauma,1225年-1294年1月10日),或稱巴·掃馬(Bar Sauma),13世紀景教教士,著名旅行家,其足跡東起北京,西至巴黎。據(jù)敘利亞文獻記載,掃馬系畏兀兒人,而據(jù)中國史書記載,掃馬是汪古人。他實際名為掃馬,拉班是敘利亞文“教師”一詞的音譯。掃馬生于北京,其父名“昔班”,是北京地區(qū)的景教巡察使。掃馬30歲時正式成為景教修士,在房山修行,成為遠近聞名的修士。不久,一名來自山西霍山(今內(nèi)蒙古東勝)的景教徒馬古斯投入其門下,與其共同修行。
1276年,掃馬和馬古斯得到忽必烈的許可,決心踏上朝圣之途,前往敘利亞拜見景教大主教馬·登哈(Mar Dinha),并前往耶路撒冷。經(jīng)過四年的跋涉,兩人經(jīng)過了西夏、和田、喀什、苦盞、摩蘇爾等地,最終到達亞美尼亞,但由于耶路撒冷被埃及占領(lǐng),無法前行,二人只好折回巴格達,見到了馬·登哈。馬·登哈為馬古斯改名馬·雅巴拉哈,任命其為契丹(北中國)景教總管,掃馬為巡查總使。但是,在二人剛剛踏上回程時,馬·登哈突然病逝,在接下來的大總管選舉中,馬·雅巴拉哈因為自身的蒙古出身,被選為新一任的景教大主教 ,稱“馬·雅巴拉哈三世”。
1287年,為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埃及對抗,伊兒汗國大汗阿魯渾要求馬·雅巴拉哈派遣使者前往君士坦丁堡和羅馬,商談與基督教世界合作對抗穆斯林的可能性。掃馬遂奉命出使。
他首先抵達君士坦丁堡,見到了東羅馬帝國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其后他又前往羅馬,不走運的是,當時羅馬教皇何諾四世剛剛?cè)ナ,其位恰好空缺,無人能給與其明確的答復(fù)。于是,掃馬又轉(zhuǎn)道前往巴黎,拜見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腓力表示愿意派軍與伊爾汗國合作奪取耶路撒冷。接下來,他又在加斯科涅見到了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
1288年,在回程中,他會見了新任的教皇尼古拉四世,向其遞交了阿魯渾的國書。尼古拉四世則允許其留在羅馬過復(fù)活節(jié)。在此期間,掃馬舉行了景教彌撒,受到尼古拉四世的認可,認為“語不同但禮相同”。5月,尼古拉四世通過掃馬分別向忽必烈和阿魯渾回信,感謝他們對基督教的支持。同時,尼古拉也承認馬·雅巴拉哈為東方基督徒的主教。
1289年,掃馬回到巴格達,他的出使雖然未能使伊兒汗國同基督教世界建立直接的軍事合作,但是卻促使東西方教會之間建立了直接的交流。不久以后,景教教會正式承認羅馬教皇為領(lǐng)袖。1294年,掃馬逝世于巴格達。
掃馬出使西方恰與馬可·波羅基本處于同一時代,他對于自身旅途的記載,告訴了后人當時東方世界是如何看待西方世界的,恰與馬可·波羅的記載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