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899年肄業(yè)于上海南洋公學師范學堂,次年到上海任南洋公學師范院和澄衷學堂教席,逐漸受革命思想影響,以“地理學救國”為志愿,專注中國地理學研究。1908年接受天津北洋女子師范、北洋法政學堂之聘,攜家到天津。1908年在天津北洋政法學堂任教期間,曾任李大釗的老師,其民主思想對李大釗產(chǎn)生過影響。次年9月27日,邀約張相文等發(fā)起成立“中國地學會”,并任編輯部長。1910年1月出版《地學雜志》,通過對祖國地理山川的介紹,隱喻清政府喪權賣國,揭露帝國主義侵略陰謀。同時認識到清王朝“預備立憲”是一個騙局,不滿立憲派的請愿活動,開始直接投入革命斗爭。
秘密起義
武昌起義爆發(fā)后,積極主張在京津一帶發(fā)動起義。組織“紅十字會”,借以宣傳革命。并同胡憲、凌鉞等組成“天津共和會”,自任會長,作為秘密起義的總機關。此間奔走于北京、張家口之間,參與策劃,輸送炸彈,并廣派會員分赴各地聯(lián)絡民團。還派會員凌錢前去鼓動、爭取駐守灤州的清軍二十鎮(zhèn)第七十九標官兵。11月25日,與湖北軍政府全權代表胡鄂公共同討論灤軍“響應革命事”。隨后,積極參加胡鄂公發(fā)動起義的組織工作。12月2日,京津地區(qū)各革命團體代表在天津組成總指揮處,他被推舉為交通部長兼灤州指揮之一。14日,“北方革命協(xié)會”正式成立。此時,由于清政府瘋狂鎮(zhèn)壓,革命黨人在北方的起義、暴動計劃迭告失敗。
主義永流傳
為挽救革命,他決意策動灤軍迅速起義,遂令其妻、子南歸,于31日只身到灤州。1912年1月2日,灤軍宣布獨立,隨之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他當選為參謀長。袁世凱急調軍隊前往鎮(zhèn)壓。4日晚,不幸被捕。7日,被通永鎮(zhèn)總兵王懷慶殺害。就義前曾賦詩一首,最后四句為:“希望后起者,同氣志相連。此身雖死了,主義永流傳。”民國成立后,遺骸歸葬家鄉(xiāng)狼山。其墓碑上書“白雅雨烈士之墓”,墓碑後面刻有烈士生平事跡。1981年重新修葺時,在墓冢前立有碑石一塊,鐫刻了烈士的絕命詩一首。墓地四周松柏長青,游人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