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簡介
基蘭·德賽(Kiran Desai)于1971年9月3日生于印度,在印度一直生活到十五歲,其后在英國居住一年,然后前往美國,現(xiàn)在哥倫比亞大學(xué)學(xué)習(xí)“創(chuàng)造性寫作課程”。德賽于1998年出版第一部小說《番石榴果園里的喧鬧》(Hullabaloo in the Guava Orchard),得到各方權(quán)威人士的盛贊,其選文還被選入美國著名文學(xué)雜志《紐約客》的印度小說特刊。憑借其《失去之遺傳》(The Inheritance of Loss)一書摘取了2006年度布克小說獎桂冠,并成為2000年以來首位獲該獎項的女作家,也是迄今為止獲該獎項最年輕的女作家。她出生在文學(xué)世家。其母安妮塔·德塞(Anita Desai)是享譽世界的印度女性文學(xué)大師,曾經(jīng)三度獲得布克獎提名。
獲獎作品簡介
小說《失去之遺傳》由多個交叉敘述的故事構(gòu)成。喜馬拉雅山東北部山腳下的一個小鎮(zhèn),一位曾在英國受過良好教育卻頗不得志的退休印度法官杰穆汗過著孤獨的生活,他唯一的愿望便是能在這里平靜度日。但失去雙親的孫女賽很快投奔了他,隨后發(fā)生的尼泊爾革命鬧得整個地區(qū)不得安寧,同時也威脅著杰穆汗的生活。小說的另一條主線穿插其中:杰穆汗的廚師有個兒子比居,正在美國紐約的餐館非法打工。老人期待的生活變得遙不可及,每時每刻都在希望和背叛中遭受煎熬。
《失去之遺傳》涵蓋幾條不同的敘述線索,時間上前后跨度較大,而空間上則變幻于三個大陸之間。小說盡管聚焦于小人物命運的描寫,但很多重要的國際問題卻同時顯現(xiàn)出來:全球化、多民族文化、經(jīng)濟不平等、基督教運動以及恐怖主義的暴力活動等等。著名印度作家潘卡伊·米什拉認為:盡管該小說的背景設(shè)置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但卻是描寫“后9.11事件”最出色的小說。由于德賽用鮮明突出的主題將不同的線索緊密相連,如此厚重的小說并未有復(fù)雜或支離破碎之嫌。小說探討了印度人飄洋過海尋求“新大陸”的經(jīng)歷及其后的種種妥協(xié)與無奈。德賽描述了兩場相互呼應(yīng)的海外旅行:杰穆汗在二戰(zhàn)爆發(fā)前背井離鄉(xiāng)前往劍橋,夢想脫胎換骨成為一名英國紳士,結(jié)果陷于兩個世界的夾縫中,進退兩難;而廚師的兒子比居加入非法移民工人的大軍,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最終依然無法擺脫第三世界的生活氛圍。
《失去之遺傳》歷時八年完成。小說中的人物刻畫令人印象深刻,各個人物皆生動形象、呼之欲出:酒鬼、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年輕人、頹廢無望的老人……盡管小說以樂觀的語氣結(jié)束,但自始至終浸潤著一種憂傷的筆調(diào),而這種憂傷又被調(diào)和進大量喜劇性的故事情節(jié)及有趣描寫,讓人讀來回味無窮。
獲獎情況
2006年10月10日晚,現(xiàn)年35歲的基蘭·德賽憑借她的作品《失去之遺傳》擊敗莎拉·沃特斯,奪得了英國文學(xué)最高榮譽布克獎,這讓她成為了歷史上獲此獎項的女作家中最年輕的一位;m·德賽也就此圓了作家母親的夢。
德賽在頒獎儀式上“感謝父母給予她印度血統(tǒng)”,對于自己與印度的淵源,德賽慶幸不已。實際上,德賽作品中最突出的特點便是體現(xiàn)了作者自己的英印傳統(tǒng),但她卻并未被傳統(tǒng)所禁錮,而是超越了這種傳統(tǒng),做出大膽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從而形成其獨具一格的文化背景,使整個作品從頭至尾像一首抒情詩,糅合了人生中的悲哀和無奈以及脈脈溫情:人們所面臨的全球化挑戰(zhàn)、小人物在世界某個角落的掙扎、處于文明邊緣的老人的孤獨,當然其中也不乏父子之愛、男女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