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兼職
有中國心理學會理論與歷史專業(yè)委員會委員,美國管理與課程發(fā)展協(xié)會國際會員,亞洲比較教育協(xié)會國際會員。被教育部考試中心聘為全國教師資格證書教育心理學課程審定組成員,陜西省人事廳人才流動評價專家組成員,陜西省教育廳師范院校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缎睦韺W探新》編委。
研究領域及獲獎
主要方向為現代心理學基本理論與教師教育研究。任教課程有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認知科學導論、西方心理學史等,曾獲中國心理學會先進工作者獎、陜西省自然科學優(yōu)秀論文獎、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和省高校優(yōu)秀教學成果等獎勵以及校、省級教學優(yōu)秀成果獎。主持完成了國家與省部級課題6項,參與國際合作項目多次,參加了中國和加拿大兩國政府特別鞏固項目SCULP研究,應加拿大國際發(fā)展署(CIDA計劃)項目的邀請,2000年在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學院作高級訪問學者。
座右銘
“在科研與教學的海洋里,自己仍然是一名在海灘邊蹣跚學步的嬰兒,尚唱不出動聽的歌聲。可是總想掙扎著成長,希望有一天能夠哼出一首并不難聽的歌!
簡歷
1980-1984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系本科畢業(yè)
1984-1987 陜西師范大學普通心理學碩士畢業(yè)
2001-2005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基礎心理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
1987-至今 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師。
學術專長
心理學理論、認知科學哲學和教師教育研究。學術論文50多篇,承擔及主持全國省部級項目6項,獲得省部級獎勵4項。多篇被高校文科學報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和新文華文摘全文或摘要轉載。陜西省省人事廳、教育廳主編的《三秦歸國學人》(第五輯)曾以“追求品味,建構特色”介紹了主要學術事跡。在心理學理論、意識心理學和教師素質等領域取得了有影響的學術研究成果。在全國性會議作過兩次重要分會報告和主持工作!吨袊睦韺W科發(fā)展報告》(2007)、《中國高校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報告》引述了觀點。培養(yǎng)的學生中有多人在國內外著名高校中攻讀博士。
代表性成果以及科研獲獎
1、 出版專著:《心理學新進展與思潮研究》(陜西師大出版社2000)、《意識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心理學理論價值的再發(fā)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 出版教材:主編《心理學教程》,200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修訂版,獲陜西省高校優(yōu)秀教材二等獎;主編《教育心理學》,西北大學出版社2007,全國高校出版社優(yōu)秀暢銷書一等獎。參加全國百門精品課程《心理學史》、國家十五規(guī)劃優(yōu)秀教材《心理學通史》(副主編)和游旭群教授主編的全國應用心理學教材叢書《旅游心理學》的編寫任務。
3、 學術論文:在《教育研究》、《心理科學》、《心理科學進展》、《陜西師大學報》、《南京師大學報》、《自然辯證法研究》等刊物發(fā)表50多篇論文。多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報學術文摘》、《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轉載。
代表性論文
霍涌泉,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的理論張力。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6。
霍涌泉,新中國心理學六十年的發(fā)展與變革,河北學刊,2009/05。
霍涌泉,認知科學范式的意識研究:進路與發(fā)展前景,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6。
霍涌泉,當前意識問題研究的主要論爭及其意義,社會科學評論,2008/03。
霍涌泉,心理學理論研究的范式轉換及其意義,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4。
霍涌泉,意識研究的百年演進及理論反思,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3;粲咳,自然科學取向意識研究的貢獻與困境,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10。
霍涌泉,心理學文化轉向中的方法論難題及整合策略,心理學探新,2004/01。
霍涌泉,西方理論心理學研究的新特點,心理科學進展,2004/01。
霍涌泉,后現代主義能否為心理學提供新的精神資源,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2。
霍涌泉,教師元認知技能研究及其培訓途徑,教育研究,2002/05。
霍涌泉,西部大開發(fā)對西北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提出新要求,中國高等教育,2000/12;粲咳20世紀國際教育改革思想的三次轉向與心理科學的貢獻,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3。
霍涌泉,能力本位能否成為新文化價值觀的核心理念?——對能力本位論的疑議,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2。
霍涌泉,健康人格模式與馬克思的全面發(fā)展人格思想,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1。
霍涌泉,女性能力的正確評價與開發(fā)策略,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1。
霍涌泉,邏輯簡單性原則與心理學理論組織的規(guī)范化海南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