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胡煦 (1653~1736),字滄曉,號紫弦,光山縣南向店老虎山人。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善寫文章,常潛心鉆研《周易》、頗有真知灼見。
生平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中舉,五十一年(1712年)中進士。因博學多才,屢被皇上召見,夸其為"真苦心讀書人也",提升為南書房檢討官,五十五年(1716年)擢升為鴻臚寺卿。雍正元年(1723年)授內閣學士,五年(1727年)授兵部侍郎,調至戶部充任殿試讀卷官、教習庶吉士,次年協(xié)理左副都御史攝刑部右侍郎。八年(1730年)任《明史》總裁之一,入直尚書房,為兵部侍郎知貢舉。九年(1731年)轉禮部右侍郎;同年六月,因人參奏其撫異姓子為嗣,不當冒官眷中選被解職,返故里鄉(xiāng)居.乾隆元年(1736年)復原職,蔭封其子人國子監(jiān)讀書。同年病故于北京,乾隆賜白金500兩,以禮優(yōu)葬。 胡煦為人正直、忠厚,進京后力諫朝廷"重農桑,緩刑罰,先仁義而后功利"。其"廣言路,裕積儲,汰浮糧,省冗官,平權量"等主張,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平生以厚風俗,敦教化為先務。在安陽任教諭時,主張諸生帶頭移風易俗,凡侈喪有停柩而未葬者,限日入葬達1500余柩,對婚嫁則提倡“毋犯過費”,從簡辦理。
成就
胡煦精通文、史、哲學,擅長書畫。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周易函書》50卷,《釋經文》49卷,《約圖》、《孔朱辨異》、《易學須知》各3卷,《篝燈約旨》10卷(續(xù)2卷),《卜法詳考》4卷,《約注》18卷(續(xù)16卷),計158卷。最具代表的是《周易函書》,至今仍有很學術研究價值,其中“原圖”部分更“獨具心得”。因部分真知灼見和哲學思想與統(tǒng)治階級利益相矛盾,故其大部分著述未能刊行于世。1964年文化部將其列為唐至清代全國知名書畫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