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威廉凱特爾
人物簡介
他療傷康復后,于1915年年初被派至“參謀本部”擔任參謀,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他被留任在“新德軍”里,并且招募組建新部隊番號德軍自由軍團邊境守衛(wèi)軍駐守在波蘭國界,也擔任過師級部隊軍官參謀,最后在“漢諾威騎兵學校”擔任教官兩年。 1924年底,他被調派至“國防部”,是凡爾賽條約后期掩護德軍準備發(fā)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參謀本部”外殼單位;沒多久他就升遷為署、處長,納粹黨執(zhí)政后1933年他依舊被原職留用于“軍部”,1935年年在魏勒·馮·弗理奇推薦他出任德國國防部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16年之后,由于漢堡政論家和史學家格利茨的介紹,
世人才知道前國防軍統(tǒng)帥部參謀長凱特爾元帥的身世。
1882年出生于甘德斯海姆的凱特爾,性格倔強。1901年,這位農場主的兒子高中畢業(yè)后即從軍于沃爾芬比特爾的野戰(zhàn)炮兵第46團。在他任該團的中尉副官時,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那慕爾與馬恩河的各次會戰(zhàn),因作戰(zhàn)有功而獲得過二級與一級鐵十字勛章,并于1914年冬升任炮兵連長。1915年春,他晉升上尉并調到第10預備軍軍部任職,于1916年參加了凡爾登血戰(zhàn)。同年,凱特爾調任師首席參謀官,并獲霍亨索倫皇家勛章。在戰(zhàn)爭的最后一年,他在佛蘭德擔任海軍陸戰(zhàn)隊的參謀官。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凱特爾仍留在軍中服役。1931年10月擔任軍隊署組織處的上校處長,1933年晉升少將,并奉命在不來梅組建第22師。
1935年,凱特爾從師長直接被任命為陸軍部局長,1938年2月晉升為國防軍參謀長,一躍而為希特勒最親信的軍事顧問。但他在重大決策問題上都無法說服希特勒,盡管在希特勒決定進攻波蘭時他曾提出過勸告。
凱特爾已晉升上將。他對陸軍內部的反抗浪潮毫無接觸。他相信希特勒在軍事方面的判斷能力。雖然希特勒的所作所為同他個人的意見大相徑庭,但他始終以服從為天職。
西方戰(zhàn)役結束之后,凱特爾被晉升為元帥。
這時,希特勒決心進攻東方。凱特爾又表示了不同的意見,并提出了一份
不要進攻蘇聯的意見書。希特勒對此毫不理會。從這時候起,凱特爾轉而處處迎合希特勒,1941年7月25日,海軍元帥雷德爾在一份意見書中建議在地中海海區(qū)實施軍事掃蕩行動,并加強北非的作戰(zhàn)力量。凱特爾為避免引起希特勒的不快,提請徹底修改意見書。
在東方戰(zhàn)役過程中,凱特爾毫無保留地同意希特勒撤掉那些功勛卓著的將領。他甚至助紂為虐,贊同處死許多高級軍官,而這些軍官的唯一罪名只是未能服從希特勒關于死守的命令。1944年2月,凱特爾要求處死羅夫諾的守備軍司令,遭到陸軍參謀長裁茨勒的反對。但特級元帥戈林則支持凱特爾的意見。希特勒命令舉行軍法審判。經審訊確認守備司令有罪后,凱特爾又要求處死羅夫諾地區(qū)的一名師長,終因曼施坦因元帥的反對而未能進行。
1944年夏,西線崩潰,凱特爾的失誤已暴露無遺,他的絕對服從助長了前線的災難。希特勒于7月29日召集了隆德施泰特、隆美爾和施佩勒諸元帥以及海軍上將克蘭克、裝甲兵總監(jiān)古德里安等人到貝希特斯加登舉行作戰(zhàn)會議。會議上,隆德施泰特和隆美爾要求希特勒停止戰(zhàn)爭,但希特勒仍然固執(zhí)地預言總體戰(zhàn)的“勝利”。
會后,隆美爾約凱特爾懇談,并向他說明,戰(zhàn)況毫無希望,戰(zhàn)爭必須盡快結束,凱特爾也相信戰(zhàn)勝沒有希望,他雖然答應向希特勒陳言,但他仍然迷信“領袖”的“天才”,并希望戰(zhàn)爭能獲得不分勝負的解決辦法。
凱特爾一直到希特勒自殺的那一天都是忠心的。
他于1945年5月13日被俘,1946年10月1日在紐倫堡的國際軍事法庭被判死刑。10月16日被執(zhí)行絞刑。當他聽到判決的時候,臉上毫無表情,登上絞刑架時也是如此。他已完全被希特勒的魔力所降伏。
人物生平
威廉·凱特爾(1882.9.22—1946.10.16),納粹德國陸軍元帥,軍事家。 1882年9月22日出生于甘德斯海姆的凱特爾,性格倔強,如同下薩克森的農夫們所常有的性格一樣 。1901年。這位農場主的兒子高中畢業(yè)后即從軍于沃爾芬比特爾的野戰(zhàn)炮兵第四十六團。在他任該團的中尉副官時,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那慕爾與馬恩河的各次會戰(zhàn),因作戰(zhàn)有功而獲得過二級鐵十字獎章與一級鐵十字獎章,并于1914年冬升任炮兵連長。1915年春,他晉升上尉并調到第十預備軍軍部任職,于1916年2月21日年參加了凡爾登戰(zhàn)役。同年,凱特爾凋任師首席參謀官,并獲霍亨索倫皇家勛章。在戰(zhàn)爭的最后一年,他在佛蘭德擔任海軍陸戰(zhàn)隊的參謀官。
組建第二十二師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凱特爾仍留在軍中服役。1931年10月擔任軍隊署組織處的上校處長,希特勒上臺后,積極同納粹黨合作,歷任國防會議工作委員會主席,1933年晉升少將軍銜,并奉命在不來梅組建第二十二師。 1935年,凱特爾從師長直接被任命為陸軍部軍事政治管理局局長,1938年2月,希特勒解除了一批持不同意見的陸軍高級將領的職務,以提拔年輕的高級指揮官為名,委任他為新組建的武裝部隊最高統(tǒng)帥部總參謀長,使他一躍而成為希特勒最親信的軍事顧問。這個最高統(tǒng)帥部實際上形成了與陸軍總司令部的分庭抗禮局面,并凌駕其上。盡管凱特爾在一些重大決策問題上同希特勒有不同見解,但他無法也不敢說服魔鬼希特勒,如在希特勒決定進攻波蘭時他曾提出過勸告,可一見希特勒堅持就馬上依附過去。
威悉河演習
1940年1月27日,凱特爾受希特勒委托,在希特勒1939年12月14日下達的準備侵占挪威和丹麥的命令基礎上,又下了一個命令,主要內容如下: “元首和武裝力量最高統(tǒng)帥希望u2018Nu2019計劃在他親自直接監(jiān)督下,并密切聯系戰(zhàn)爭總計劃加以制訂。 有鑒于此,元首委托我領導今后的準備工作。 為此,在最高統(tǒng)帥部設立一個工作參謀部,它同時又是負責指揮這一戰(zhàn)役的未來參謀部的核心。 爾后全部制訂工作,在u2018威悉河演習u2019代號下進行。” 這一命令具有很大的原則性意義,這種意義遠遠超出了計劃中的這一戰(zhàn)役的范圍。它與布隆貝格任國防部長、弗里奇男爵任陸軍總司令時開始產生的分歧有關。當時,無論是弗里奇,還是他的繼任者布勞希奇及總參謀長貝克和以后的哈爾德,都認為陸軍在任何未來戰(zhàn)爭中理所當然要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希望陸軍會對戰(zhàn)爭進程產生決定性影響。他們主張,武裝力量最高統(tǒng)帥郎應該是由領導全部戰(zhàn)役的人組成,機構盡可能小。最高統(tǒng)帥部阼為國防部長(先是布隆貝格,后是希特勒)的機關,只應在總體上制訂戰(zhàn)略展開計劃和未來各次戰(zhàn)役的計劃。因此他們堅決反對擴大武裝力量最高統(tǒng)帥部,而力圖根據陸軍的發(fā)展情況,擴大陸軍總參謀部這一作戰(zhàn)和組織機構,極力阻撓屬于最高統(tǒng)帥部系統(tǒng)的某種軍隊指揮機構在陸軍中出現。 陸軍總參謀部的許多爭論,就是為了防止權力落入凱特爾這樣的忠實于希特勒的軍事顧問們手中,因為這些人對希特勒的戰(zhàn)爭計劃可能會表現出危險的贊同態(tài)度。 以前的戰(zhàn)役計劃和指揮都由陸軍總司令部實施,希特勒沒有進行很大的干預,最多是積極參與制訂準備措施。如今,涉及挪威和丹麥的命令又挑起了這個爭論,并以有利于武裝力量最高統(tǒng)帥部的方式解決,其結果是使最高統(tǒng)帥機構發(fā)生了危險的雙重發(fā)號施令現象,甚至使陸軍總司令部對陸上戰(zhàn)役的指揮權被完全剝奪。最高指揮機構編制中的這種混亂現象,這種無休止的分歧,甚至傳染到了下級中去。 總之,凱特爾的這個命令為希特勒確立在德國軍隊中的“統(tǒng)帥地位”鋪平了道路,并使之暢通無阻。 凱特爾的新的工作參謀部在1940年2月5日集中。到3月1日前,它的準備工作已達到可以頒發(fā)專門訓令的規(guī)模。已經晉升為上將的凱特爾,盡管知道陸軍內部對希特勒有很大的反抗潮流。但他毫不與之接觸,他相信希特勒在軍事方面天才的判斷能力。雖然希特勒的所作所為有時同他個人的意見大相徑庭,但他始終以服從命令為天職。 身為德國三軍最高統(tǒng)帥部主管的凱特爾。其軍事素質和才能還是相當不錯的。他的“威悉河演習”訓令第一項很好地概括了德國和英國的戰(zhàn)略觀點: “斯堪的納維亞事態(tài)的發(fā)展,要求做好用部分武裝力量占領挪威和丹麥的一切準備。這就能阻止英國人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波羅的海站住腳,保障我們在瑞典的礦石基地,擴大海軍和航空兵對英作戰(zhàn)的出發(fā)陣地! 這一訓令還流露出給這一入侵事件打上和平占領印記的企圖。將在戰(zhàn)役開始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如果 需要,將通過顯示德國?哲妼嵙Φ姆椒,給這些措施增添必要的力量。
訓令內容
關于預定實施的行動,訓令包括以下規(guī)定: “進入丹麥和在挪威登陸應該同時進行。應盡快并以盡可能大的兵力進行戰(zhàn)役準備。一旦敵人在挪威掌握主動權,應即刻采取對策。要使我們的措施出乎北歐國家和西方敵人的意料,這是至關重要的。在采取一切準備措施,特別是為輸送軍隊準備船只、訓練和裝載時,應考慮到這一點。假如裝載準備不可能保守秘密,應給指揮官和軍隊指定一些假目的地,真正的目的地只能在艦艇出海后才向軍隊說明! 關于戰(zhàn)役實施問題,訓令中說: “在丹麥,最重要的是要迅速奪取陸地部分和西蘭島,攻占波羅的海接近地;在挪威,必須以海軍和空軍實施行動。突然奪取最重要的海岸地段。” 這些規(guī)定和戰(zhàn)役實施問題的提出都很出色。而且從新的參謀部組成到訓令擬制完畢只有短短幾天時間。
計劃實施
3月7日,希特勒批準了戰(zhàn)役的最后計劃。按照這個計劃,裝載著火炮和其他重裝備的德國運輸船偽裝成商船駛離港口,取道納爾維克。戰(zhàn)役開始前一兩天,在每次夜幕降臨后,大批運輸船開始行動,載有登陸軍隊的海軍艦艇也加緊運行。4月8日和9日運送工作最為緊張。德國重巡洋艦“海軍上將希珀爾”號在8日云霧彌漫能見度極差的情況下,撞沉了一艘迷航的英國驅逐艦,卻沒引起英方的注意。4月9日戰(zhàn)役開始。當天,英國海軍與德國海軍展開海戰(zhàn),英國戰(zhàn)列艦“羅德尼”號和兩艘巡洋艦被德軍航空兵炸傷,一艘驅逐艦被炸沉。但英因潛艇擊沉了德軍輕巡洋艦“卡爾斯魯厄”號,德軍的巡洋艦“布呂歇爾”號和輕巡洋艦“柯尼斯堡”號也被英軍的海岸炮兵和航空兵炸沉。德軍雖遭到了巨大損失,卻在奧斯陸、克里斯蒂安桑、斯塔萬袼、卑爾根、特隆赫姆和納爾維克登陸成功,西海岸唯一適用的索拉機場也落入了德軍手中。10日,英艦與德艦在納爾維克以西漫長而又分叉很多的峽灣繼續(xù)激戰(zhàn),德艦被擊沉兩艘,擊傷三艘,英艦被擊沉兩艘。擊傷兩艘。13日,英國戰(zhàn)列艦“沃斯派特”號在飛機掩護下,和9艘驅逐艦一起進入峽灣,向幸存的德國驅逐艦發(fā)動攻擊。將其擊沉。17日,英艦“薩?恕碧柶髨D擊毀斯塔萬袼附近對英軍阻礙特別大的索拉機場,但未成功。德軍飛機對它連續(xù)進行了7小時攻擊,“薩福克”號艦尾受傷,退回斯卡帕灣。23日前,德軍占領挪威首都并解除了在奧斯陸地域的挪威各師之武裝后,向特隆赫姆推進。在利勒哈默爾擊潰了英軍一四八旅,俘虜了該旅旅長,從其身上繳獲了使德軍統(tǒng)帥部大本營的不安氣氛變得“樂觀”起來的意義遠遠超出局部戰(zhàn)斗范圍的重要文件。5月2日傍晚,同盟軍放棄了納姆索斯港口。保障裝載的英、法驅逐艦各一艘被德軍飛機擊沉。5月12日前,同盟軍對德軍實施突擊,攻克了位于納爾維克以北側面峽灣的比約爾維克。德軍在羅姆巴克峽灣北端附近向東退卻。隨后幾天,同盟軍在羅姆巴克峽灣以北加緊猛攻。28日,同盟軍攻占納爾維克。6月初,在洪納倫以東鐵路附近德軍受到同盟軍強大的壓力。4日,支援納爾維克作戰(zhàn)的德軍戰(zhàn)列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瑟瑙”號駛離基爾不久,碰上了同盟軍的運輸船隊。8日下午,它們擊沉了一艘同盟軍輔助巡洋艦和一艘大油船。16時,它們碰上了英國“光榮”號航空母艦和兩艘護衛(wèi)它的驅逐艦,在英艦魚雷轟炸機還未從甲板上升空時,德艦搶先開火,火苗吞噬了航空母艦的艦首,到17時40分,受重傷的“光榮”號和兩艘英國驅逐艦沉沒。德艦“沙恩霍斯特”號中魚雷受到重創(chuàng),兩艘德國戰(zhàn)列艦被迫駛進了特隆赫姆港。同日,同盟軍撤離納爾維克地區(qū),整個挪威被德軍占領(參見挪威戰(zhàn)役)。
戰(zhàn)后評價
戰(zhàn)役后,英國未來首相丘吉爾曾坦率承認:“德國人在計劃、指揮和堅定性方面,顯然占了優(yōu)勢。他們毫不動搖地實施自己的作戰(zhàn)計劃。他們充分了解如何在各個方面大規(guī)模地利用空軍! 這是對凱特爾軍事才能的高度評價。但他的軍事素養(yǎng)更有糟糕的時候,當德軍正在西線大敗同盟軍順利推進時,他竟然和約德爾將軍一起支持希特勒下了一個拯救了英國遠征軍主力和同它們一起被圍的法軍的莫名其妙的命令,這個命令當然引起了指揮戰(zhàn)役行動的德國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和以后軍事歷史的反對。 西方戰(zhàn)役結束之后,凱特爾于1940年7月被授予陸軍元帥軍銜。他的晉升曾引起許多將領的不滿,如德軍元帥曼斯坦因在他著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中寫道:“……這種行動毫無疑問的是足以使這種官階的威望貶值,……在波蘭戰(zhàn)役結束時,陸軍總司令與兩位集團軍群總司令是能夠符合這個要求的。但是希特勒卻未把他們升任元帥,以來表示對于陸軍的感謝。現在他卻一次制造了一打元帥。其中除了曾經打了兩次卓越戰(zhàn)役的幾位總司令以外,也還包括了武裝力量最高統(tǒng)帥部的那個主管在內,他既不是指揮官又不是陸軍總部的參謀總長……他的組織功績固不可沒,但卻決不足以與陸軍總司令相提并論!
更加迎合希特勒
當希特勒決心進攻東方時,凱特爾曾又表示了不同意見,并提出了一份不要進攻蘇聯的意見書。希特勒對此毫不理會。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凱特爾更加處處迎合希特勒。1941年7月25日,海軍元帥雷德爾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決定性勝利,按首先要在戰(zhàn)爭中集中基本力量去打敗英國這一方針行事,寫了一份意見書給最高統(tǒng)帥部,書中建議在地中海海區(qū)實施軍事掃蕩行動,并加強北非的作戰(zhàn)力量。凱特爾知道希特勒的心思都在進攻蘇聯上,為避免引起希特勒的不快,就提請徹底修改這份意見書。 在東方戰(zhàn)役過程中,凱特爾的指揮機構把一些戰(zhàn)役中個別將領成功的臨時措施當成了包醫(yī)百病的靈丹妙藥,用希特勒只進不退的公式去代替靈活和負責任的指揮,代替利用空間和交替實施進攻和防御的原來陸軍總參謀部充滿活力的那種巧妙行動,而且越來越信奉這一公式。幾乎完全否認軍隊退卻是為了恢復行動自由或節(jié)約兵力的一種作戰(zhàn)手段。凱特爾的戰(zhàn)略觀點簡直染上了希特勒的病態(tài)特征,他已經漸漸習慣于元首永遠也不會犯錯誤的神話,他信奉元首的直覺,不顧一切地保持對元首的信賴,從心里感到希特勒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統(tǒng)帥”,這不是一般的阿諛奉承,他已被希特勒的魔力所降伏。如在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中,德軍最高統(tǒng)帥部完全清楚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被圍后派增援兵力解圍非常困難,但卻順著希特勒不許第六集團軍突圍,嚴令其堅守。結果葬送了6個步兵師、3個摩托化師、3個坦克師、1個高射炮兵師和羅馬尼亞的一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以及克羅地亞軍隊的1個團,共26500人。德軍最高統(tǒng)帥部的僵硬指揮應該對此負戰(zhàn)敗之責,但德國的宣傳機構卻把最高統(tǒng)帥部不可饒恕的錯誤說成是合理的和不可避免的過失,這在當時就使所有了解事實真相的將領們感到凱特爾等人格外可惡。 在希特勒將布勞希齊、龍德斯泰特、古德里安等戰(zhàn)功卓著的將領免職時,凱特爾毫無保留地表示同意和支持這種臨大戰(zhàn)撤換行為。他甚至助紂為虐,贊同處死許多高級軍官,而這些軍官的唯一罪名只是未能服從希特勒關于死守的命令。1944年2月,蘇軍進抵盧茨克和羅夫諾,德軍損失慘重。凱特爾要求處死羅夫諾的德軍守備司令,遭到陸軍參謀長蔡茨勒將軍的反對。但帝國元帥戈林則支持凱特爾的意見。希特勒命令舉行軍事法庭審判。經審訊確認該守備司令有罪后,凱特爾又要求處死羅夫諾地區(qū)的一名師長,終因曼施泰因元帥的反對而未能執(zhí)行。
西線崩潰
1944年夏,西線崩潰,凱特爾的失誤已暴露無遺,他的絕對服從助長了西線的災難。希特勒于7月29日召集龍德施泰特、隆美爾和施佩勒諸元帥以及海軍上將克蘭克、裝甲兵總監(jiān)古德里安等人到貝希特斯加登舉行作戰(zhàn)會議。會上,龍德施泰特和隆美爾要求希特勒停止戰(zhàn)爭,但希特勒仍然固執(zhí)地預言總體戰(zhàn)的“勝利”。 會后,隆美爾約凱特爾懇談,并向他說明,戰(zhàn)況毫無希望,戰(zhàn)爭必須盡快結束。凱特爾也相信戰(zhàn)爭勝利沒有希望。他雖然答應向希特勒陳盲,但他仍然迷信“領袖”的“天才”,并希望戰(zhàn)爭能獲得不分勝負的解決辦法。
柏林受到合圍威脅
1945年4月當戰(zhàn)爭發(fā)展到德國首都,柏林受到合圍威脅的時候,希姆萊、戈林等要員都已匆匆離開此地,異想天開地去與西方國家進行談判,充當談判的最佳人選,開始走自己的道路去了。德軍最高統(tǒng)帥部參謀長凱特爾和最高統(tǒng)帥部作戰(zhàn)部長約德爾卻表現出了對希特勒的無限忠誠。他們倆當時都不在受到圍攻的柏林城內,這兩人決定對各戰(zhàn)場的德國軍隊保持形式上的指揮。他們完全無視現實,認為自己的主要任務是從外面解救柏林和希特勒。凱特爾命令德軍第九集團軍退卻至柏林以南同仍然防守易北河和穆爾德河的由文克將軍指揮的第十二集團軍會合,他天真地認為,如果這兩個集團軍試圖從南面和東南面突擊柏林,而施泰納上將的以雜牌部隊組成的“集團軍”也能夠展開進攻的話,那么,也許可以突破蘇軍鐵桶般的合圍圈(蘇軍已經合圍了柏林市區(qū)的三分之二左右)。 為了付諸實施這個遠遠脫離實際情況,近乎天方夜譚的計劃,瓤特爾首先前往第十二集團軍,令其在4月22日夜間做好執(zhí)行新任務的準備。4月24日,從大本營臨時所在地、位于波茨坦以北的克拉姆普尼茨發(fā)來了幾份最后擬定的命令。根據這些命令,第十二集團軍應向于特博相方向東進,在那里同向西突圍的第九集團軍會合,以便隨后和它一起轉入進攻,解救柏林。文車將軍只能根據凱特爾的樂觀描述判斷柏林四周的情況,他起初確曾準備打到柏林,但很快就明白實施那種進攻是不可能的。為了擺脫因腹背受敵而被擊潰的困境,也為了保障第十二集團軍本身獲得在易北河以東行動的必要自由,文克將軍轉而向東進攻,去支援被蘇軍圍困的第九集團軍。
干預行動
凱特爾代表最高統(tǒng)帥部緊急干預了這些行動。他命令第十二集團軍與第九集團軍協同,對柏林發(fā)動在他看來是決定性的進攻,并回到帝國辦公廳呆了些時間,由于他在那里介紹了情況,所有人又都充滿了昔日的樂觀情緒。現在凱特爾認為自己的任務是保障整個海因里奇上將的“維斯瓦”集團軍群兵力從北面配合第九、第十二集團軍發(fā)起進攻,解柏林之圍。但是在最后時刻,向前挺進的蘇軍朱可夫和科涅夫坦克部隊在哈弗爾湖區(qū)的瑙恩以南會師,并在西面將柏林的包圍圈合攏。這時,德軍最高統(tǒng)帥部大本營于4月24日由克拉姆普尼茨遷到了菲爾斯滕貝格地域(參見柏林戰(zhàn)役)。 凱特爾和約德爾從北面向柏林進攻的企圖遭到了海因里奇上將的激烈反對,因為從4月22日起,他的集團軍群正面的情況再次變得很嚴重。坦克第三集團軍尚能暫時頂住蘇軍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在奧得河以西的猛攻,隨后它為避免被蘇軍突破,不得不于4月25日退到蘭多夫河地區(qū),接著,當再次出現蘇軍向普倫茨勞突破的威脅時,又繼續(xù)西撤。同時,該集團軍群以施泰納上將的兵力和第十二集團軍從易北河派來的一個軍,在拉特諾以北、哈弗爾河以東倉猝組織寬正面防御,抵擋從南面進攻的蘇聯人。如果決定從這些薄弱的防御陣地抽調兵力向柏林實施進攻,為了從后方掩護進攻部隊,坦克第三集團軍只能留在原地防止蘇軍突破而不能參加進攻。只有一個從西面調來的摩托化步兵師和一個已被擊潰的坦克師殘部可用于進攻,就這兩個師,海因里奇上將還急需用其去支援坦克第三集團軍作戰(zhàn)。執(zhí)行凱特爾發(fā)出的這個最高統(tǒng)帥部命令會引起什么樣的后果,已經一清二楚:在擁有弱小兵力的情況下向柏林突擊,沒有絲毫取勝的可能,坦克第三集團軍的正面勢必被突破。過幾天后這就會導致無法形容的混亂,從被突破正面撤下的部隊將與向西奔逃的一批批難民混在一起。海因里奇上將不愿參與制造那種災禍。 4月27日,坦克第三集團軍的防御正如海因里奇所擔心的那樣,在普倫茨勞方向被蘇軍突破。這時只有馬上投入當時因德軍最高統(tǒng)帥部直接干預,為向柏林進攻而占領出發(fā)地位的那兩個師,才能阻住這一被分割突破的局面。于是海因里奇決心把這兩個師北凋。已完全被希特勒潛移默化的凱特爾,又司空見慣地責難別人不去解柏林之圍是變節(jié)和怯懦,因為他在周圍看到的都不合自己的意愿,他認為周圍的人即使不是變節(jié),也是居心險惡。他不想懂得,只有通過退卻和將新銳兵力投入戰(zhàn)斗,坦克第三集團軍才能保全。他感到氣憤的是,為了不讓德國軍隊落入蘇聯人之手,竟放棄了斯維納明德這個“同奧得河有聯系的最后一個海軍基地”。他像中了魔法似的,眼睛只盯著柏林和元首,而世界上已經沒有任何力量能夠使那位元首脫離他為自己安排的命運了。凱特爾仇恨海因里奇這位司令官,認為這位司令官在搗亂,認為他行為中全是錯誤,他沒有像某些戰(zhàn)線的司令官那樣,為了嚇唬所屬部隊,把逃兵一個個吊在退卻道路旁邊的樹上。
解職海因里奇
由于不服從命令,經凱特爾和約德爾提議,海因里奇上將于4月28日被解職,而被認為是“更果斷和順從”的施圖登特上將成為他的繼任者。在其到職之前,蒂佩爾斯基希將軍奉命指揮該集團軍群,后者不久以前已開始指揮編成第二十一集團軍的軍隊,這些軍隊在由東普魯士調來的集團軍司令部領導下,防守哈弗河下游與新魯平以南地域之間的正面。但由于海因里奇的作用,凱特爾竭盡全力策劃的向柏林進攻的企圖已經自動告吹。在4月的最后幾天里,凱特爾這位希特勒的最頑固的支持者也承認為柏林解圍是無法實現的,因而停止了這方面的一切嘗試。他和約德爾趁坦克第三集團軍的正面還未被蘇軍徹底突破,將德軍最高統(tǒng)帥部遷到了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斯泰因,并不再干預各位司令官的行動。 4月30日,在解圍的最后希望破滅后,給人類和平帶來巨大災難的聲名狼藉的希特勒,沒敢在最后關頭為其所表演的一切丑惡行徑負責,于下午三時半自殺身死。其侍從官將他和愛娃的尸體搬至總理府的后花園里,用汽油焚毀。
一直忠心
凱特爾一直到希特勒自殺的這一天對其都是忠心的。 5月3日,凱特爾出席了希特勒死前任命的鄧尼茨政府召開的“波希米亞”問題會議。參與了將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德軍兵力集團有組織地撤至西線戰(zhàn)場向美軍投降使其避免落到俄國人手中的圖謀。 5月8日深夜,在柏林城郊的卡爾斯霍爾斯特正式舉行的德國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上,凱特爾元帥和海軍上將弗雷德堡、空軍上將施通普夫代表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tǒng)帥部,宣布向蘇美英法四國無條件投降,并在《法西斯德國武裝部隊投降書》上簽字。
最后結局
5月13日,凱特爾被逮捕。1946年10月1日在紐倫堡的國際軍事法庭上他被判處死刑,10月16日被執(zhí)行絞刑。當他聽到判決的時候和登上絞刑架的那一刻,不知為什么臉上始終毫無表情。行刑人員對他的絞刑足足用了28分鐘才將其處死。 凱特爾元帥在德軍高級將領中享有“走狗”的綽號,這是因他對希特勒俯首貼耳,心領意會而得寵的。此人的身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了16年之后,由于漢堡政論家和史學家格利茨的介紹,人們才知道一些。著有《凱特爾元帥回憶錄》。 凱特爾在臨刑前說過的表達他至死都忠于祖國一句話: “我希望上帝能夠保佑德國人民,超過兩百萬德國士兵在我之前為國捐軀,而我也要隨他們而去了,一切為了德意志!”
藝人哈威凱特爾
生平
哈威·凱特爾是一個混血兒。他出生于紐約的布魯克林,父親是羅馬尼亞人,母親則是波蘭人。哈維·凱特爾并沒有受過完整的教育。高中畢業(yè)后不久,他曾到黎巴嫩當過海員。生活的風浪使他具有了一種飽經滄桑的神秘感,也為他成為一名演員提供了條件。他被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所看中,并繼羅伯特·德·尼羅之后成為了馬丁·斯科塞斯的第二個最重要的合作者。在克服了童年時遺留下的口吃問題后,他進入了演員學習班學習表演。1968年他出演了馬丁·斯科塞斯執(zhí)導的影片《誰在敲我的門》。這是他演藝生涯的開始。此后他與馬丁·斯科塞斯合作了大量的影片。同時也和其他導演進行了合作,拍攝了大量的影片。他的演技日益精進,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在影片《出租汽車司機》和《壞中尉》中,他的表演更是獲得了極高的贊譽。1993年,哈威·凱特爾在影片《鋼琴課》中飾演了一個性格孤僻陰郁的農夫。在1994年的影片《低俗小說》中,他又飾演了一個黑幫人物。這兩部影片分別獲得了那兩年的法國戛納電影節(jié)的金棕櫚獎。他在片中的表演十分出色,令人難忘。1995年他又在影片《煙》中飾演了主角之一香煙店老板奧吉。影片獲得了1995年柏林電影節(jié)銀熊獎,同時還摘取了國際影評人獎的桂冠。該片在法國很受歡迎,哈威·凱特爾的表演得到了一致的贊譽,而他也成了一位極受法國人喜愛的美國影人。 哈威·凱特爾是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員。他看上去給人飽經滄桑的印象,同時還帶著一絲神秘感。從60年代起他就是影壇上頗為活躍的人物。在數十年的演藝生涯中,他曾與許多導演合作過,拍攝了各種類型的影片,塑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角色。這其中有匪徒,有劍客出也有牛仔;有帶著神經質的導演,腐敗而殘忍的中尉,還有無可救藥的吸毒者。作為一個杰出的演員,他不僅在其出生地美國倍受推崇,就連在歐洲諸國也頗為著名。進入90年代后他的影響力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而減退,反而是新作不斷,令人敬佩。
作品
九人絕境 窮途末路 任務 無恥混蛋 混亂 報仇 茶舞 寶石商人 犯罪 一酷到底 國家寶藏 拜見岳父大人3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擴展閱讀:
1
《凱特爾元帥回憶錄》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helm_Keitel#Trial_and_execution
早年經歷
1901年加入第46野戰(zhàn)炮兵團,老凱特爾曾在該團服役。凱特爾1902年被任
命為少尉,1908年擔任團部副官,1914年10月大戰(zhàn)爆發(fā)后晉升為上尉。在部隊里,凱特爾是個忠于職守、精力充沛,但并不突出的下級軍官,為人隨和,貪嘴、嗜酒,喜愛狩獵、騎馬和交際。
1909年,凱特爾同利薩·方丹結婚。利薩是個很有個性的女人,不僅漂亮,而且聰明伶俐、野心勃勃。她是希特勒的崇拜者,對凱特爾以后的青云直上產生了很大影響。同聽從父命從軍一樣,這次婚姻也是決定凱特爾后來命運的重要轉折點。
凱特爾在大戰(zhàn)時期提任炮兵指揮官和各種參謀職務,負過重傷。德國戰(zhàn)敗后,他繼續(xù)在德國軍隊中任職,1923年晉升為少校,1929年成為中校,兩年后升為上校。1929年10月,凱特爾擔任德國軍隊組織處處長,參與秘密擴充德國軍隊的活動。1931年他同亞當將軍、布勞希奇將軍等德國軍官訪問蘇聯,蘇聯廣闊的國土、紀律嚴明的軍隊以及計劃管理的經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登上權力頂峰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登上德國權力的頂峰,同日,凱特爾的朋友布洛姆貝格成為國防部長。1933年7月,凱特爾在巴特賴興哈爾第一次見到希特勒,并投到他的麾下,擔任第3步兵師副師長,1934年4月晉升為少將。但是,是年春天,凱特爾因父親去世而繼承家產,萌生了解甲歸田的念頭。然而,凱特爾的老友、陸軍總司令弗里契等人極力規(guī)勸他打消去職念頭,并許諾準備任命他為即
將組建的新師的師長,凱特爾接受規(guī)勸,不久便擔任不來梅第22步兵師師長。1935年8月,布洛姆貝格任命他為國防部軍隊局局長,1936年1月晉升為中將,1937年8月成為炮兵上將。1938年2月,希特勒任命凱特爾為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tǒng)帥部參謀長。凱特爾在最高統(tǒng)帥部內設有4個職能部門:武裝部隊作戰(zhàn)參謀部,情報與反諜局,武裝部隊中央局和武裝部隊經濟局。凱特爾擔任此職直至1945年法西斯德國戰(zhàn)敗。從能力上說,凱特爾擔任如此高的職位并不稱職,事實上他自己也這么認為。但是,他是希特勒尋找的能盲目服從自己的人。對凱特爾來說,對希特勒本人或他的命令提出批評和異議,就是近乎背叛的不忠行為,希特勒的指令就是上帝的訓條,必須絕對而迅速地執(zhí)行,凱特爾作為希特勒最親近的軍事顧問和希特勒意志的積極執(zhí)行者,絕對支持希特勒爭奪世界霸權的罪惡計劃,并直接參與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1938年2月,凱特爾協助希特斯在貝希特勒加登制服奧地利總理庫特·馮·舒士尼格,導致第三帝國兼并奧地利。1939年3月,在使捷克斯洛伐克總統(tǒng)埃米爾·哈查屈服,被迫簽署使自己的國家置于納粹“保護”之下的文件的過程中,凱特爾也扮演了類似的角色。1939年9月,凱特爾與希特勒一唱一和,號召消滅波蘭的猶太人、知識分子、神甫和貴族,以便摧毀波蘭人民的意志。凱特爾后來簽署命令,協助黨衛(wèi)隊和蓋世太保實施該項政策。1940年6月在同戰(zhàn)敗的法國談判中,凱特爾任德國代表團團長,迫使法國代表接受屈辱的貢比涅停戰(zhàn)協定的條件。一個月之后,凱特爾晉升為元帥。
元帥水平
威廉·凱特爾
1941年5月,凱特爾簽署臭名昭著的《關于政治委員的命令》,授權德軍戰(zhàn)地指揮官處決被俘的共產黨軍官,而毋需經過任何軍事法庭審判。有不少將軍指責這是犯罪性命令,但凱特爾對這項命令沒有任何異議,堅持絕對服從。1941年7月27日,凱特爾還簽署命令,賦予黨衛(wèi)隊頭目希姆萊以絕對權力,在蘇聯實施上述計劃。這導致在蘇聯淪陷區(qū)實施大規(guī)模恐怖行動,大肆屠殺戰(zhàn)俘和平民。1942年9月,凱特爾建議任命曼斯坦因或保盧斯為德軍總參謀長,但希特勒不予理睬而任命蔡茨勒。12月16日,凱特爾向武裝部隊再次發(fā)布指令,聲稱:“為了確保勝利而不受限制地使用任何方法,甚至是對付婦女與兒童的,都是合理的,并且是軍隊的義務。任何寬恕行為都是對德國人民的犯罪!彼簽署希特勒的《夜與霧命令》,在被占領的國家特別是法國與低地國家,實行恐怖。許多有反納粹嫌疑的人,消失于夜霧中,被蓋世太保暗殺。凱特爾同意處決荷蘭舉行罷工的鐵路工人,屠殺蘇聯的猶太人,殺戮各地有抵抗嫌疑的人士。凱特爾還鼓勵德國平民殺害被俘的盟軍飛行員,說:“我反對法律程序,因為它毫無作用。”凱特爾下令對非軍事行動地區(qū)或靠近戰(zhàn)場的地方被俘的盟軍飛機員當做間諜處死。凱特爾贊同將不執(zhí)行命令的德國將軍不經審判就逮捕或槍決。凱特爾甚至不顧外交部長里特洛甫的反對(后者認為是明顯地違背國際法的),主張在蘇聯戰(zhàn)俘的臀部刺字,只是由于某集中營指揮官指出這樣會使蘇聯人采取報復措施,如在德國戰(zhàn)俘前額上刺字,他才取消這一念頭。 凱特爾對希特勒的某些做法和政策亦曾提出異議,兩人因而發(fā)生過沖突,但前者最后都屈從于后者,忠實地執(zhí)行命令。1939年10月,凱特爾贊同布勞希奇和哈爾德反對在冬季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主張,希特勒大為惱火,指責凱特爾參加反對他的陰謀。凱特爾因而提出辭職的請求,但希特勒不接受,勸他留任。他私下向希特勒表示今后絕對服從命令。早在1941年12月,凱特爾在私下就說過,1942年夏季進攻可能失敗,但不敢向希特勒提出。當第6集團軍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時候,希特勒不許它突圍。凱特爾支持希特勒駁回魏克斯、曼斯坦因、里希特霍芬和所有第6集團軍指揮官的反對意見。凱特爾通過這樣的舉動保護自己的地位,盡管他也知道那樣的決定是危險的。1943年1月31日,保盧斯和他的第6集團軍余部投降,德國損失了無法彌補的23萬人。此后,凱特爾贊同希特勒發(fā)布的所有“不惜任何代價堅守陣地”的指令。希特勒在軍事指揮上的一意孤行給德軍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促成上述失敗的決策不是凱特爾制定的,但是他盲目服從希特勒,簽署了這些決定。凱特爾實際上未能影響希特勒的任何戰(zhàn)略決定。
當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貝格的炸彈在元首的會議室爆炸時,凱特爾正在希特勒的背后。他用身體扶住受傷的希特勒,并把他送到醫(yī)療室。凱特爾堅決鎮(zhèn)壓這次未遂政變的參與者(或嫌疑犯),下令逮捕弗羅姆中將和維茨勒本元帥等人。凱特爾后來被希特勒任命為“軍官榮譽法庭”庭長,該法庭決定將這次密謀參加者處以死刑。1944年10月,在迫使隆美爾元帥自殺的過程中,凱特爾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罪行
當盟軍攻入德國境內時,凱特爾和希姆萊簽署命令要求處于交通中心的城市要堅守到最后一個。在柏林戰(zhàn)役中,凱特爾想同希特勒一道留在首都,但后者命令他撤離。凱特爾千方百計想解救柏林,聲稱“任何不盡一切力量挽救局勢和元首的人,將為歷史和德國人民所唾棄!1945年5月8日,凱特爾代表納粹德國在柏林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作為主要的戰(zhàn)犯,凱特爾在紐倫堡受到審訊。此時,凱特爾仍然忠于希特勒,說:“就是在今天,我還是希特勒堅定的追隨者。盡管我反對黨的綱領中的某些條款。”同時極力為自己辯護,認為他不過是執(zhí)行命令,從未允許參加決策,元首把決策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審判期間,凱特爾寫了回憶錄(未寫完)。
紐倫堡軍事法庭宣布他犯有反對和平與人類的戰(zhàn)爭罪行。法庭指出:“令人觸目驚心的、廣泛的罪行是沒有意識地、殘忍地犯下的。執(zhí)行上級的命令,即便是對一個士兵來說,也不能成為減輕其罪行的理由!1946年10月16日,被判處死刑的凱特爾在紐倫堡上了絞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