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職務
工程師,高級經濟師,一級項目經理,中共黨員,寧波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徐匯區(qū)政協委員,全國優(yōu)秀企業(yè)家,上海市“建設功臣”,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市政工程行業(yè)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建筑業(yè)行業(yè)協會副會長,公司創(chuàng)始人。
個人經歷
泥腿子上海造高樓
犧牲一次春節(jié) 贏得一個工程
1973年,身為象山中婁工程隊的鄭宏舫離開了故鄉(xiāng),來到上海這個陌生的大地方。他號召他的隊員:咱們土人、土具、土法去闖大上海!
剛到上海時,他們以幾只灰桶,幾把磚刀艱難創(chuàng)業(yè),從拆房、駁岸干起,別人不愿意做的事他們做,別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們去,歷經苦難尋找著自己的立足之地。機會來了,那是1989年的除夕,當臨近春節(jié)的氣氛灑滿上海大街小巷的時候,工程隊的員工也已準備行裝,歸心似箭。這時,鄭宏舫突然接到上海有關部門的電話:“莘松高速公路工程為趕時間,急需春節(jié)加班,原施工單位不愿做,你們象山人愿不愿意做?”鄭宏舫毫不猶豫地回答:“做!別人不做我們做!鄙虾S嘘P方面取消了與原施工單位的合同,把整個工程交給了這支象山隊伍。鄭宏舫和70多位工人馬上乘汽車開進了工地。他們放棄春節(jié)與家人一塊兒過年團圓的機會,夜以繼日地奮戰(zhàn)在工地,硬是把原工期縮短了整整8個月。該工程后來被建設部評為上海市“白玉蘭”杯工程。榮譽讓人高興,而更讓人高興的是工程隊從此在上海嶄露頭角,開始了建設大上海的新篇章。重金武裝自己多了一分主動上世紀90年代后,上海掀起了高架橋建設的高峰,可是當時國內的企業(yè)很少有專門的設備,他們意識到,隨著上海掀起市政建設的高潮,多一點這樣的設備,早一點積累這方面的經驗,就多了一分主動。為了武裝自己,他們不惜代價。大吊車,是去遼寧撫順托關系買來了,多了一倍的價格;打樁機,找到貴陽,對方臨時加價,多付了25萬元;為了這個項目,他們一下子投入了3.6億元。當時很多人擔心:投這么多錢,萬一工程接不下來可怎么辦?還不如做小工程過過小日子算了?舌嵑牯巢贿@么想,他說,想過小日子,就不用到上海來了。后來,這個項目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評價,宏潤集團因此也成為建高架橋的一支響當當的隊伍,到目前為止,上海五分之一的高架橋都是他們造的。回憶創(chuàng)業(yè)的日日夜夜,鄭宏舫感慨萬千。他說,我們到上海時,沒有關系,沒有特長,只有靠苦干,靠質量。我們是一步步地拼下這片江山的。宏潤集團是第一家進入上海市政建設領域的外地建筑企業(yè),他們所承接的300多個項目中,許多都是上海市的“形象工程”:世紀大道、浦東機場、南北高架……如今,又獲得了地鐵M8線這一高科技的項目,成為上海市地鐵建設中的第一家民營企業(yè)。
虧了2500萬 樹起一個好形象
在重大工程中,對質量要求很高,但一般很少有虧錢的項目,可宏潤就做過一個既得了魯班獎又虧了錢的項目,那就是市政重點工程——延安西路高架。鄭宏舫回憶當初,競標的時候非常激烈,項目一拿到,他們知道,這次虧定了。上海市的有關部門還專門把他叫去做思想工作,鄭總當場保證:“我不會拿自己開玩笑,更不會拿上海來開玩笑,你們放心好了。虧再多的錢我也要把這個工程做好!弊詈,工程得了魯班獎,而宏潤卻為此虧了2500萬元,
但鄭宏舫說,一個企業(yè),形象最重要,錢虧了可以再賺,形象倒了才是最致命的。采訪中,鄭宏舫反反復復提到質量二字,為了把好質量關,提高隊伍素質,鄭宏舫采取招賢納士、重獎重罰的措施。他要求,凡工程竣工一次驗收合格率100%,獲“白玉蘭杯”、“魯班獎”的項目經理,分別給予重獎,獎得別人眼紅。凡工程連續(xù)有3次質量整改單,項目經理就地免職,至今已有數名項目經理就地免職,罰得心痛。宏潤集團也在圈內贏得了“拼命三郎”的稱號。公司從1992年至今,連續(xù)5次獲建筑業(yè)的最高獎魯班獎,16次榮獲上海市“白玉蘭”杯,成為外地在滬建筑企業(yè)中獲獎最多的企業(yè)。鄭宏舫,這個20歲帶領一幫“泥腿子”闖上海灘的農家子弟,也先后榮獲全國優(yōu)秀建筑企業(yè)家、上海市建設功臣、上海市優(yōu)秀建筑企業(yè)經理等稱號。
超前一步 建起一個大本營
宏潤集團有自己的大本營,位于上海市中心14層的宏潤大廈,這在上海的外地企業(yè)中是不多見的,如今,這個地段交通方便地價飛漲,除了四層樓由公司自用外,其余的都已出租,同行都紛紛稱贊他們有先見之明?1996年,當鄭宏舫決定要在這里造樓時,許多人都持反對態(tài)度,大家覺得,做建筑業(yè)的居無定所,根本沒必要花錢買地造房,況且企業(yè)剛剛發(fā)展,用錢的地方多著呢?舌嵑牯秤X得,買一塊地造一幢樓,暫時會過緊日子,可從長遠來看,這是企業(yè)形象,也是一項投資。作為建筑界第一個在上海買地造樓的人,鄭宏舫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他的治企觀——凡事想得遠一點,動得早一點。在建筑業(y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候,他又開始擴大產業(yè)鏈,高檔商品房項目宏潤花園已正式發(fā)售,象山老家的五星級酒店也已開始啟動。
上海歷程:1973年,帶領泥腿子闖上海,到了上世紀90年代,廣泛參與了上海的市政建設,成為在上海獲獎最多的外地建筑企業(yè)。如今擁有10億元固定資產、工人1萬多名,并向房地產等其他產業(yè)擴展。
創(chuàng)業(yè)心經
最艱難的事——打牌子和保牌子。規(guī)模小的時候要立信譽打牌子,碰到重點項目的時候要做形象保牌子。
最重要的創(chuàng)業(yè)因素——團隊精神。
影響企業(yè)發(fā)展的因素——領導思路。思路就是財富。
對上海印象最深的事——為改善城市面貌而表現出的決心和氣魄。
金點子
上海建筑業(yè)的競爭很厲害,近年來利潤空間也越來越小,所以同行之間更不能惡性競爭,要本著共同繁榮的原則一起成長,否則對一個行業(yè)、一個地區(qū)都沒有好處。
相關評價
有這樣的數據:上海市的高層建筑中,有三分之一是浙江企業(yè)造的。確實,浙江建筑企業(yè)在上海實力不小,在策劃這組報道之初,我們就有意找一位建筑界人士。浙江駐上海辦事處的同志給我們推薦了宏潤集團的老總,但與其約了幾次,都被告之非常忙——不是正在出差的路上,就是即將出差。忙,恐怕是真的,但不是非常愿意接受采訪,好像也是真的。在終于見面的時候,我們與他開玩笑:鄭總好像架子不小噢。他爽朗地笑起來:我們造房子的,是靠實力,不想出名。我們采訪這么多年,如此實話實說的倒也真不多見。
鄭總的普通話有點糟糕,但他的上海話卻講得極溜,或許是為了和他一米八十多的個子配套,他用一個特大號的茶杯,用耳機接聽手機,不穿西裝穿燈芯絨的襯衫,50多歲的年紀,有一顆非常年輕的心,和非常敏捷的思維。
作為一個18歲就闖蕩大上海的人,也許他不會按照書本上的條條框框來指導企業(yè),但他肯定是一個有自己辦法的人。他說他不管具體的事務,他只想明天的發(fā)展。他說他在集團中從來不簽一個字,但看得出所有的人都很敬重他。很有意思的是,他們的中層干部與我們交談時,都津津樂道于談合作的精神,企業(yè)的發(fā)展,談人生的困境與逆境,他們說我們最信奉老總說的一句話:思路決定出路。在他們看來,一個好的領導者,是一個能讓自己進步的人。看來,鄭總不是用他的權在管員工,而是用他的思想在感染大家,用他的思路在帶領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