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怪故事
三藏正自點看,漸覺月明星朗,只聽得人語相談,都道:“十八公請得圣僧來也!遍L老抬頭觀看,乃是三個老者:前一個霜姿豐采,第二個綠鬢婆娑,第三個虛心黛色。各各面貌、衣服俱不相同,都來與三藏作禮。長老還了禮道:“弟子有何德行,敢勞列位仙翁下愛?”十八公笑道:“一向聞知圣僧有道,等待多時,今幸一遇。如果不吝珠玉,寬坐敘懷,足見禪機真派!比毓淼溃骸案覇栂晌套鹛?”十八公道:“霜姿者號孤直公,綠鬢者號凌空子,虛心者號拂云叟,老拙號曰勁節(jié)!比氐溃骸八奈套饓蹘缀危俊惫轮惫馈
我歲今經(jīng)千歲古,撐天葉茂四時春。香枝郁郁龍蛇狀,碎影重重霜雪身。自幼堅剛能耐老,從今正直喜修真。烏棲鳳宿非凡輩,落落森森遠(yuǎn)俗塵。三藏稱謝道:“四位仙翁,俱享高壽,但勁節(jié)翁又千歲余矣。高年得道,豐采清奇,得非漢時之四皓乎?”四老道:“承過獎,承過獎!吾等非四皓,乃深山之四操也。敢問圣僧,妙齡幾何?”三藏合掌躬身答曰:四十年前出母胎,未產(chǎn)之時命已災(zāi)。逃生落水隨波滾,幸遇金山脫本骸養(yǎng)性看經(jīng)無懈怠,誠心拜佛敢俄捱?今蒙皇上差西去,路遇仙翁下愛來。
四老俱稱道:“圣僧自出娘胎,即從佛教,果然是從小修行,真中正有道之上僧也。我等幸接臺顏,敢求大教,望以禪法指教一二,足慰生平。”長老聞言,慨然不懼,即對眾言曰禪者靜也,法者度也。靜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滌慮,脫俗離塵是也。夫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至德妙道,渺漠希夷,六根六識,遂可掃除。菩提者,不死不生,無余無欠,空色包羅,圣凡俱遣。訪真了元始鉗錘,悟?qū)嵙四材崾侄。發(fā)揮象罔,踏碎涅般?。必須覺中覺了悟中悟,一點靈光全保護。放開烈焰照婆娑,法界縱橫獨顯露。至幽微,更守固,玄關(guān)口說誰人度?我本元修大覺禪,有緣有志方記悟。
四老側(cè)耳受了,無邊喜悅,一個個稽首皈依,躬身拜謝道:“圣僧乃禪機之悟本也!”拂云叟道:“禪雖靜,法雖度,須要性定心誠,縱為大覺真仙,終坐無生之道。我等之玄,又大不同也!比卦疲骸暗滥朔浅#w用合一,如何不同?”拂云叟笑云:我等生來堅實,體用比爾不同。感天地以生身,蒙雨露而滋色。笑傲風(fēng)霜,消磨日月。一葉不凋,千枝節(jié)操。似這話不叩沖虛,你執(zhí)持梵語。道也者,本安中國,反來求證西方。空費了草鞋,不知尋個什么?石獅子剜了心肝,野狐涎灌徹骨髓。忘本參禪,妄求佛果,都似我荊棘嶺葛藤謎語,蘿壯渾言。此般君子,怎生接引?這等規(guī)模,如何印授?必須要檢點見前面目,靜中自有生涯。沒底竹籃汲水,無根鐵樹生花。靈寶峰頭牢著腳,歸來雅會上龍華。
三藏聞言叩頭拜謝,十八公用手?jǐn)v扶,孤直公將身扯起,凌空子打個哈哈道:“拂云之言,分明漏泄。圣僧請起,不可盡信。我等趁此月明,原不為講論修持,且自吟哦逍遙,放蕩襟懷也!狈髟欺判χ甘莸溃骸叭粢髋叮胰胄♀忠徊,何如?”長老真?zhèn)欠身,向石屋前觀看,門上有三個大字,乃“木仙庵”。遂此同入,又?jǐn)⒘俗危鲆娔浅嗌砉硎,捧一盤茯苓膏,將五盞香湯奉上。四老請?zhí)粕瘸,三藏驚疑,不敢便吃。那四老一齊享用,三藏卻才吃了兩塊,各飲香湯收去。三藏留心偷看,只見那里玲瓏光彩,如月下一般水自石邊流出,香從花里飄來。滿座清虛雅致,全無半點塵埃那長老見此仙境。以為得意,情樂懷開,十分歡喜,忍不住念了一句道:“禪心似月迥無塵!眲殴(jié)老笑而即聯(lián)道:“詩興如天青更新!
孤直公道:“好句漫裁摶錦繡。”
拂云叟道:“六朝一洗繁華盡,四始重刪雅頌分。”
三藏道:“弟子一時失口,胡談幾字,誠所謂班門弄斧。適聞列仙之言,清新飄逸,真詩翁也!眲殴(jié)老道:“圣僧不必閑敘,出家人全始全終。既有起句,何無結(jié)句?望卒成之!比氐溃骸暗茏硬荒埽瑹┦斯Y(jié)而成篇為妙!眲殴(jié)道:“你好心腸!你起的句,如何不肯結(jié)果?慳吝珠璣,非道理也!
三藏只得續(xù)后二句云:“半枕松風(fēng)茶未熟,吟懷瀟灑滿腔春!
十八公道:“好個u2018吟懷瀟灑滿腔春u2019!”孤直公道:“勁節(jié),你深知詩味,所以只管咀嚼,何不再起一篇?”
十八公亦慨然不辭道:“我卻是頂針字起:春不榮華冬不枯,云來霧往只如無!
凌空子道:“我亦體前頂針二句:無風(fēng)搖拽婆娑影,有客欣憐福壽圖!
拂云叟亦頂針道:“圖似西山堅節(jié)老,清如南國沒心夫。”
孤直公亦頂針道:“夫因側(cè)葉稱梁棟,臺為橫柯作憲烏。”
長老聽了,贊嘆不已道:“真是陽春白雪,浩氣沖霄!弟子不才,敢再起兩句!惫轮惫溃骸笆ド擞械乐,大養(yǎng)之人也。不必再相聯(lián)句,請賜教全篇,庶我等亦好勉強而和。”三藏?zé)o已,只得笑吟一律曰:
杖錫西來拜法王,愿求妙典遠(yuǎn)傳揚。金芝三秀詩壇瑞,寶樹千花蓮蕊香。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立行藏。修成玉象莊嚴(yán)體,極樂門前是道場。
四老聽畢,俱極贊揚。十八公道:“老拙無能,大膽攙越,也勉和一首!痹疲
勁節(jié)孤高笑木王,靈椿不似我名揚。山空百丈龍蛇影。泉泌千年琥珀香。
解與乾坤生氣概,喜因風(fēng)雨化行藏。衰殘自愧無仙骨,惟有苓膏結(jié)壽場。
孤直公道:“此詩起句豪雄,聯(lián)句有力,但結(jié)句自謙太過矣,堪羨,堪羨!老拙也和一首。”
西游記
《西游記》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書的引子部分,一邊安排孫悟空出場,交代清楚其出身、師承、能耐、性情;一邊通過孫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繪四境界風(fēng)貌,建立一個三維四境界立體思維活動空間。八至十二回寫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經(jīng)緣由。十三至一百回寫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jīng),沿途降妖伏魔,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到達西天,取得真經(jīng),修成正果的故事。以無量無數(shù)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釋佛法淵博。
《西游記》文字以白話文為主,間有贊賦詩詞,多用夸張、比喻手法,鋪陳、排比句式,音調(diào)韻律鏗鏘,朗朗上口,適合高聲說出或者唱出,平話、彈詞、戲曲腳本痕跡很重,仿佛說書人或者戲臺就在你面前,這樣的語言極大發(fā)揮了音調(diào)韻律對人心理的作用,增強了感染力,其缺點則是說書人口吻太重,在生活中不容易用得上。白話文詼諧有趣,間或有狡黠、奸猾之處,頗有西域語趣;大量贊賦詩詞,大量華麗綺靡辭藻鋪陳堆砌,描繪出華麗富足、祥和自由的仙界風(fēng)光、妖魔洞府;刻畫出形象畢肖的神仙形象、妖魔形象等等。讓讀者滿眼珠光寶氣、玉宇瓊枝、如夢如幻、恍入仙境。這些“仙境”在佛教來說并非僅僅是幻象,確實是佛教統(tǒng)治理念下應(yīng)有的風(fēng)景,印度確實有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王公、貴族階層,千百年來都能過上比較安康、富足的生活。佛教適合城邦制,往往能“饒益”一方土地!《西游記》更加市儈化!段饔斡洝反罅拷笛v險情節(jié)設(shè)計,與佛教重視“力”、“無畏”有關(guān)。
《西游記》的文體實際上是一種佛經(jīng)體,其構(gòu)思、體裁、情節(jié)、表現(xiàn)方法均來自佛經(jīng)故事,佛經(jīng)故事大量使用幻想、夸張的構(gòu)思方式;使用神變、分身、幻化(化人、化物、化境)、魔法、異變(地動、地裂、大火等)、離魂、夢游、入冥(地獄)、升天、游歷它界(龍宮、大海等)等等情節(jié),更多用比喻修辭方法!洞竽鶚劷(jīng)》里提出八種:“喻有八種:一者順喻,二者逆喻,三者現(xiàn)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后喻,七者先后喻,八者遍喻!苯又鴮λ鼈兣e例作了解釋!洞笾嵌日摗酚种赋觥捌┯饔卸N:一者假以為喻,二者實事為喻”。這即是所謂“假喻”和“實喻”。特別常用的還有所謂“博喻”, 即并列多種比喻。這些在具體作品里觸目皆是,就不勝列舉了。
佛教的本生故事與《西游記》非常類似,在佛典翻譯文學(xué)中,《本生經(jīng)》或稱"本生譚"是藝術(shù)價值最高、也最為普及的部分之一,被稱為是古印度"民間寓言故事大集" ,是可與希臘伊索寓言并稱的古代世界寓言文學(xué)的寶典。
曇無讖所出《大般涅槃經(jīng)》說:”何等名為闍陀伽經(jīng)(《本生經(jīng)》另一音譯)如佛世尊本為菩薩 ,修諸苦行,所謂比丘當(dāng)知,我于過去作鹿、作羆、作麞、作兔、作粟散王、轉(zhuǎn)輪圣王、龍、金翅鳥,諸如是等行菩薩道時所可受身,是名闍陀伽。 “《本生經(jīng)》的形成大體與集結(jié)佛傳同時。部派佛教時期形成了"三世諸佛"、"過去七佛"觀念,從而神圣、永生的佛陀就有其過去世;贊美佛的過去世,就出現(xiàn)了《本生經(jīng)》。在今印度中央邦馬爾瓦地區(qū)阿育王(前268?-前232?)所建桑奇大塔牌坊浮雕里已多有本生和佛傳故事。東晉法顯西行求法,在天竺曾到本生故事講的菩薩割肉貿(mào)鴿、施眼、舍身飼虎處;在師子國(斯里蘭卡)他遇到王城供養(yǎng)佛齒,在儀式上"王便夾道兩邊,作菩薩五百身以來種種變現(xiàn):或作須大拏,或作睒變,或作象王,或作鹿、馬,如是形象,皆采畫裝校,狀若生人"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同樣記載了五印流行本生故事的情形 。
胡適曾說:“《華嚴(yán)經(jīng)》末篇《入法界品》占全書四分之一以上,寫善才童子求法事,過了一城又一城,見了一大師又一大師,遂敷衍成一部長篇小說……這種無邊無盡的幻想,這種u2018瞎嚼蛆u2019的濫調(diào),便是《封神榜》u2018三十六路伐西岐 u2019,《西游記》u2018八十一難u2019的教師了。”南開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孫昌武說:“《賢愚經(jīng)》的《須達起精舍品》則對其中舍利弗與六師外道斗法情節(jié)進行了多姿多彩的藝術(shù)發(fā)揮。陳寅恪論及這段故事,聯(lián)系《增壹阿含經(jīng)》卷二九和《大智度論》卷四五所記佛弟子舍利弗與目連角力事,指出u2018今世通行之《西游記》小說,在唐三藏車遲國斗法事,固與舍利弗降服六師事同。又所述三藏第子孫行者豬八戒等,各矜智能諸事,與舍利弗目犍連較力事,或亦不無類似之處u2019 !
分辨原形
他三人同師父看處,只見一座石崖,崖上有木仙庵三字。
三藏道:“此間正是!毙姓咦屑(xì)觀之,卻原來是一株大檜樹,一株老柏,一株老松,一株老竹,竹后有一株丹楓。再看崖那邊,還有一株老杏,二株臘梅,二株丹桂。行者笑道:“你可曾看見妖怪?”八戒道:“不曾!毙姓叩溃骸澳悴恢,就是這幾株樹木在此成精也。”八戒道:“哥哥怎得知成精者是樹?”行者道:“十八公乃松樹,孤直公乃柏樹,凌空子乃檜樹,拂云叟乃竹竿,赤身鬼乃楓樹,杏仙即杏樹,女童即丹桂、臘梅也!
1986年(西游記)曹鐸飾孤直公
作者簡介
吳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qū))人,漢族,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由于母老家貧,去做了長興縣丞,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后“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大約活了82歲。吳承恩自幼喜歡讀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科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的認(rèn)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nèi)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右圖:吳承恩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