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海軍
光緒十一年(1885年)入廣東水陸師學堂第一期讀水師班, 畢業(yè)后赴英國入海軍學校攻讀;貒螅诒毖蠛\姺, 曾參加中日甲午戰(zhàn)爭。
光緒二十二年五月(1906年),清廷派他與程璧光、林國祥等5人往英國訂造“海天”、“海圻”兩艘巡洋艦,并兼監(jiān)制。3年后率艦回國。
光緒三十三年(1917年),被任為新設立的海軍處副使(未委正職)。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任籌建海軍事務處參贊。次年年底, 事務處改設海軍部,被任為副大臣。清帝退位前,任海軍大臣。
1912年譚學衡任南京民國臨時政府海軍部正首領,幾天后委任了海軍總長,譚即解職。后南下廣東, 曾回鄉(xiāng)倡修圍堤水利及疏浚天沙河舊河。
督辦治河
1914年7月,廣東大水成災。各界公舉代表聯(lián)同旅京人士, 呈請民國政府設立機構(gòu),疏治粵河。11月13日, 譚被任為廣東治河事宜處督辦,年12月,譚學衡抵達廣州,設立了廣東治河處。 先后聘上海浦江浚河局總工程師海德生、 工程少校柯維廉(兩人均瑞典籍)任治河處總工程師,于次年6月開始, 率領工程技術人員赴西江河道進行勘測,并提出《西江防潦條陳》意見書。
1915年7月,東、西、北江水同時暴漲,水患重于1914年, 史稱乙卯大水,測量工作被迫停頓。新會天河圍堤崩決,水患嚴重。 譚回鄉(xiāng)視察,協(xié)助制訂搶修加固圍堤方案,并繼續(xù)進行開挖天沙新河。 后又在天沙河出口處新建3孔14.5米寬的耙沖水閘, 徹底解決天河圍的防洪和排澇。
1916年春,西江測量完竣,之后繼續(xù)勘察東、 北兩江和珠江。譚在任內(nèi),在勘查河道的同時,還擬訂各江河道、港口、 圍題的整治、改良計劃,為日后治理廣東河道打下基礎。
1919年7月,譚學衡病逝于北街醫(yī)院,終年4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