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朱卓夫(1893-1969) 字先敬,湘潭縣歇馬鄉(xiāng)沿江村紅米沖人,少家貧,受宗族資助,讀私塾10年。民國3年(1914),師事湘鄉(xiāng)名醫(yī)易弗亥,熟讀《傷寒論》、《金匱要略》諸經(jīng)典醫(yī)籍,臨床實踐,每診多驗。學成,回鄉(xiāng)行醫(yī),自撰一聯(lián)作座右銘:“常將人病如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臨床辨證,心細膽大,常言:“病到危時須膽壯,壯膽之中要小心”。立法主溫補,護陽氣。他認為“人生難得者是陽,易失者亦陽。陽來則生,陽去則死”。施方喜用附子,有“朱附子”之稱。處方宗驗方,對時方亦擇善而從,;霉欧剑毘鲂乱。民國18年,參加縣中醫(yī)師考試,獲第一名。湘鄉(xiāng)、長沙、新化等地求醫(yī)者不絕,常外出行醫(yī)。妻、媳患急癥,朱遠從外地行醫(yī),未能及時返回,致耽誤治療而死。當?shù)孛癖妵@說:“一生救人命,婆媳卻無醫(yī)”。1957年,任湘潭市中醫(yī)院業(yè)務院長,次年獲省名老中醫(yī)稱號。1959年,受聘為省中醫(yī)藥所特約研究員。被選為市第一至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市人大常務委員,市政協(xié)常務委員。多次被評為省、地、市先進工作者。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文化大革命”中,被誣為“反動學術權威”,累遭批斗,身體受到摧殘。盡管如此,仍抱病拄棍為人治病。一次,某病危,親屬懇切求醫(yī),他讓人背負作最后一次出診。1969年去世。1979年,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診病
鄧某,湘鄉(xiāng)人,離朱家有三十余里之遙,夜半迎診,謂其子腹痛,腹瀉,日夜無度,食不能入口已兩星期。近地諸醫(yī)皆束手,有奄奄待斃之勢,請朱氏星夜臨診,及至其家,見其大小潸然,均以此子不可救藥。診其脈六部沉細而數(shù),但按之有力,冷汗淋漓如雨,四肢逆冷如冰,聲音低小,腹痛劇烈,按之更甚,瀉后痛減。溯其病之由來,因元宵日食粉團后,遂爾痛瀉交加。朱氏沉思良久,非導滯推蕩不可,而其脈之沉細、四肢逆冷、汗出如雨,非補中扶陽,莫能奏效。遂以見證論治,擬用附子理中湯合大承氣湯治之(人參二錢、野白術五錢、干姜三錢、附片六錢、大黃五錢、厚樸三錢、枳實二錢、芒硝三錢、炙甘草三錢),晨飯后服完一帖,大便連瀉兩次,于是痛遂減少,汗亦旋止,繼用附子理中湯加香砂少許,諸癥霍然。
用藥特點
朱氏平生最喜用附子,也最善用附子。他認為凡見癥有面蒼、汗出、溲清、舌淡,即可放膽使用。戴陽之面赤如妝,虛陽上浮之舌紅少津,陽虛之吐血,過用寒涼使實熱化為虛寒之麻疹,脾陽不運胃津之消渴等等陰陽疑似之證,在辨證準確之后,也當機立斷,重用附子。如遇真陽衰竭,脫癥蜂起,奄奄一息,頃刻待斃之際,附子不僅重用60g以上,且常用生附子直追殘陽,挽回生機。大吐大瀉,陽隨陰脫,用大劑量附子理中湯加木瓜;朝食暮吐,反胃重癥,用生附子炭劑,乘熱投入姜汁研末蜜丸作根治法;腎陽虛水濕內停之水腫,水氣上泛之眩暈,水泛為痰之咳喘,均用大劑真武湯加味;腎虛水腫,經(jīng)久不愈之慢性腎炎用濟生腎氣丸;消渴引飲,飲一溲二之下消用腎氣丸加烏梅、花粉等,都是以附子為主藥而重用。但在上熱下寒、從陽引陰、引火歸元的辨治中,附子用量則較輕微。誤表戴陽之傷寒壞癥,面赤身熱煩渴,大便反瀉,舌苔兩邊白潤舌中紅燥,乃上熱下寒,用益元湯,扶陽滋陰并用,附子用量中等。陽氣不得入于陰致陰虛失眠盜汗,用附子以為補陰響導從陽引陰,每用二加龍骨湯加棗仁、浮小麥;陰虛于下,虛陽上浮的虛火喉癥,用李紀方鎮(zhèn)陰煎;腎不納氣,虛陽上浮的氣喘,用《馮氏錦囊》全真一氣湯,以附子與淮牛膝配伍引火歸元,則附子用量又極輕微。
主要著作
著有《臨證心得》,《朱卓夫醫(yī)案52例》載《湖南省老中醫(yī)醫(yī)案選》,生平事跡載入《新中國名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