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李蕾,陜西電視臺《開壇》欄目主持人,70年代出生,生于西安,長于西安,受教于西安。數(shù)次逃離該座城,無數(shù)次心安理得的回來。做過宣教干事、廣告人、電視人、記者、編輯……迷戀文字之美,導(dǎo)致在現(xiàn)實中掙扎不安。
現(xiàn)任上海電視臺紀(jì)實頻道《風(fēng)言鋒語》(也在遼寧電視臺北方頻道播出)主持人。
主要作品
主持節(jié)目
時間? | ?節(jié)目名稱 | 播出頻道? |
---|---|---|
2013年3月 | 《1起聊聊》 |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節(jié)目 |
- | 《風(fēng)言鋒語》 | 上海電視臺紀(jì)實頻道 |
擔(dān)任嘉賓
時間? | ?節(jié)目名稱 | 播出頻道? |
---|---|---|
2015年1月8日 | 《超級老師》 | 陜西三套/,陜西衛(wèi)視 |
出版作品
時間? | 作品名稱? | ?作品類型 |
---|---|---|
2014年6月 | 《藏地情人》 | 長篇小說 |
個人自敘
一些關(guān)于我的生活碎片
文/李蕾
一
2000年夏天我被曬得特別黑,我跟人說我是越南人,堅持說,就有人信了,和我談?wù)撛侥系奶鞖夂团。那一年去過很多城市,我四處游泳、買大瓶昂貴又不管用的防曬霜、穿生猛的亂花襯衣、跑路、說謊,成功客串了一個囂張的越南人。
最后我又回到西安,一看見鐘樓,我心里說,這是我的地方。早上在自家床上醒來,可以伸個懶腰,可以不說謊。我和越南沒什么,我媽和我說的第一句話是標(biāo)準(zhǔn)國語:你先吃早飯還是先吃午飯?
家里永遠(yuǎn)有飯吃,可我每年至少要離家出走一回,帶走的都是好東西,弄得七勞八傷的溜回來,像個不濟(jì)的賭徒或者傳說中的白眼狼。是我的腳有病了,左腳叫折騰,右腳叫累。
剛回來那幾天,我的耳朵總是一半用來聽相思,一半用來聽嘮叨。我媽說,你怎么辦呀,看看誰要你?脾氣壞,身體差,還沒有工作!真難為她,都被我折磨成怨婦了,觀點還能這么暴力。
我飛速找了一份工作,《三秦都市報》。
二
有沒有人像我一樣喜歡安東街。街很窄,站在路西可以清楚地和路東眉來眼去,南邊有家好吃的涼皮店,中段的小學(xué)就叫安東街小學(xué),我常去那里的小賣部租影碟,專挑唧唧歪歪的片子,西北角的小白樓沒有掛牌子,第一次去找《三秦都市報》的時候,蹬三輪的男人說,就是這兒。
樓是暫時租的。我和三秦,都是寄居蟹。
南方朋友告訴我,吃蟹要有酒,溫好的黃酒,加飯酒,最好是女兒紅,旁邊放一個闊口瓶,插滿黃菊,這叫完美。
第二年看見黃菊的時候,我們不再做寄居蟹,從安東街搬回陜報大院。新的辦公室很舊,窄窄的走廊,如果穿大擺裙子走過,裙角帶起的風(fēng)會撞到墻,年輕的陌生人來來往往,有的很美麗,我們慢慢記住彼此。
我的辦公桌靠窗,大棵大棵的樹在玻璃上,我不知道它們的年紀(jì),只是很喜歡,喜歡對著它們發(fā)呆。樓下花壇里有三棵雪松,同事利旭后來寫了一些有光芒的文字懷念它們,貼在西祠胡同里,那時我剛剛學(xué)習(xí)上網(wǎng),專門去看,看著看著有點吃醋,我也愛這三棵雪松,很概念的愛,利旭卻愛得很細(xì)節(jié)。
離開三秦后,有一天我特意回去看看雪松,真是相見不如懷念。
三
我一直沒有記者證,做記者的時候出去采訪就給人家一張名片,回來趕稿,常常覺得自己像個農(nóng)民,干的是手工活,有時候?qū)懼鴮懼I了,胃填飽了心又虛了,擔(dān)心自己技術(shù)不好,種下的東西長得不如別人,只有拼命寫,心情不好也用寫字來醫(yī)。
也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收成,莊稼會死,我的努力也會被殺死,這些困難有些來自我,有些來自別人,開始我也爭論、生氣,后來我發(fā)現(xiàn)實際上我只能對自己負(fù)責(zé),一堵墻自己堵住自己。
我像農(nóng)民熱愛糧食一樣熱愛寫字,包括那些不完美。三秦是我這個文字農(nóng)民的土地,我離不開它,又時刻準(zhǔn)備離開它。這是一個感覺上比較冷酷的事實,有如佛家名言“揮慧劍,斬情絲”,深刻的感情,需要用最狠的方法來證明。
四
一去二三里,我與三秦的距離,遙遠(yuǎn)的只能紙上相見,聽說故鄉(xiāng)都是在紙上的。
直到我辭職一年后,還有人問我為什么離開,我不喜歡回答這樣的問題,一個人選擇什么樣的形式來生活不需要理由,這種選擇也許是自由的,也許身不由己,對我來說,三秦不是一場革命,那些紙,那些紙所關(guān)聯(lián)的人和事,僅僅是我生命的某個部分。
這世上橫豎是沒有完人的,從單細(xì)胞開始分裂,有人分裂著身體,有人分裂著性格,有人分裂著靈魂,讓我們?nèi)我夥至寻,分裂成三角梅,七彩石,粉身碎骨的沙……分裂的生活才各自豐富,然后,在每個角落里溝通。
那天下午,陽光無比美好,我站在三秦門口,這就要離開,臨走前拼命的想,想起一句歌詞:我所渴望我所喜悅都是我所懼怕的!——這首歌叫《未來》,在未來的路上,前有古人,后有來者。
注:前文中的“那天下午”是指2003年2月底的某個時刻,兩個多月后,我去了陜西電視臺,開始了一份新的工作,至今。
從那天起,出于種種原因想看見我的人都可以看見我,這時常讓我緊張。
《金庸華山論劍》獲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電視科教節(jié)目特別節(jié)目一等獎,第二十二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專題電視文藝節(jié)目優(yōu)秀作品獎。
榮獲2003年度陜西新聞獎特別獎,《2004中華大祭祖》榮獲陜西電視文藝專題特等獎。《開壇》榮獲2003年度陜西廣播電視獎欄目一等獎、榮獲2004年度中國廣播電視學(xué)會科技教育節(jié)目獎科教欄目類三等獎。
另:2004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zhèn)人隨筆《畫皮》、《鋤禾》 共計15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