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楊璟永州傳
據(jù)湖南永州(古稱營陽郡)地區(qū)流傳關于楊家將后裔改姓陽(同音楊)的手抄本記載,此書1980年被一個江姓鐵路職工收藏,江先生說:當年修建永州鐵路,永州當?shù)匾粋老者90 多歲,見江先生喜歡古詩古書,好閱讀,老者覺得自己兒子并不喜歡書籍,不能將家中保存的一本祖上傳下來的關于湖南永州楊家將典故的古書保存下去(書籍太爛也是一個原因,考慮會爛壞在自己兒子手上,無條件保存下去),遂將此書轉(zhuǎn)贈給江先生,并告訴此書為楊璟手下文官所寫,記載了永州楊璟后裔改姓陽的原因,老者推測改姓后的陽姓有可能不知道自己家族的真正歷史,紙張雖然經(jīng)過用桐油類防水處理但已經(jīng)霉爛,江先生當時見書中記載內(nèi)容與北宋楊家將的故事情節(jié)差異較大,覺得沒有收藏價值,隨便擱置家中,隨著他工作單位的調(diào)動,此書被帶到湖南株州昭陵火車站,江先生后來升為改站工區(qū)長,江先生偶然與外人講其收藏了古書后,遠道而來的一個外鄉(xiāng)人要求看看此書,看過后,在90年初就愿意出10萬元收購此書,江先生未答應,10多天后,此書被盜至今下落不明(據(jù)說此人請當?shù)匦⊥祵⒋藭送底,),江先生早年有一個鄰居叫陽婆婆,該婆婆的始祖恰巧為永州楊村甸陽宗福公,曾將此書多次借與陽婆婆閱讀,婆婆對書中內(nèi)容記憶十分深刻,但陽婆婆已于2007年去世,據(jù)其孫子田先生回憶,書中大致意思為:楊璟在永州的兩個兒子知道父親被定為謀反罪后,當晚在友人的幫助下身披黑衣黑褲,并將臉涂黑,連夜出城,出城時被守衛(wèi)發(fā)現(xiàn),守衛(wèi)雖然知道是楊璟的兒子,但給予放行了,后來追兵追到,楊璟兩個兒子躲進了深遠的山里面去了,在深山中生活了15年之久,胡子頭發(fā)全身都長得不像人樣,因此下山后,沒有任何人可以認出他們了,兩兄弟分別在山下相隔10里左右地方居住,互不往來,害怕同時被抓滅族,后來兩個兄弟同時發(fā)派,兩兄弟死后,族裔中幾乎不知道祖宗的真正來歷。根據(jù)時間推算此書應該著于1410-1450年左右。根據(jù)楊村甸陽氏家譜記載,明末清初兩兄弟宗德,宗福各自的子孫門才發(fā)現(xiàn)祖宗是倆親兄弟,而且他們的父親被稱為高祖,這點恰好與上面古書內(nèi)容十分吻合,也就是明初并不知道宗德,宗福為倆兄弟,但楊村甸陽氏家族并不能肯定自己就是楊璟后裔,雖然他們都知道祖宗是一位謀反大將軍,而且他們保存著一個十分威武的明朝五將軍像,雖然過去謀反罪就得改姓,至于楊村甸陽姓是否由楊姓改姓而來,至今楊村甸鄉(xiāng)陽氏沒有人能說得清楚。陽氏占永州零陵區(qū)楊村甸鄉(xiāng)全鄉(xiāng)84平方公里90%人口,這在中國是十分罕見的。一般一個姓氏占一兩個村就算大族了。
點評:楊村甸陽氏為明朝大將軍楊璟后裔,但由于始祖宗德,宗福去世后并未留下確切的文字記錄給子孫后代(當時情況滅九族,也不可能有文字記載),所以該族只能依靠其他文獻資料來佐證來源了,即使有手抄本記錄,但此書并不是出自楊村甸陽氏所寫,而是楊璟手下文官所著,且此書早已遺失。因此需要證明楊村甸陽氏的來源就得找尋此書下落。永州古代被稱為營陽郡,楊璟封營陽侯,他的后裔改歐陽、陽氏為姓。
合歷史規(guī)則,例如唐國公李淵,建立唐朝,而不是李朝,這從楊村甸陽氏家譜里面也記載為“別子為祖相吻合”。
根據(jù)楊村甸家譜還原楊璟家譜如下:(宗福:千三公派,十五郎判斷當時楊璟應該有好幾個兄弟及堂兄弟存在)
1代高祖:楊璟廬州合肥人1338年生-1402年歿。
2代楊達,楊璟長子,字宗永號文斌。明太祖賜名楊進。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初三,明太祖賜楊達為散騎參侍舍人,俸秩視八品,隸于都督府佩弓刀充宿衛(wèi),后署豹韜等衛(wèi)事。永樂初帥五子隨楊能、楊俊北上京師,以舍人身份從軍,恢復楊姓,以字號用名,后官至都僉事。正統(tǒng)十一年奉旨招撫湖廣湘西八蠻洞口,統(tǒng)帥靖州、銅鼓、五開、平西、青浪、鎮(zhèn)遠偏橋、西衛(wèi)所。因病疾回京師,一年后病逝。初葬雍陽邵莊南,后遷城步大竹坪獅子山打鼓洞口。妣吳氏生五子:萬朝、都朝、進朝、萬成、晚朝。
2代楊通(宗統(tǒng))?1357-1390年,洪武17年世襲封營陽侯,后裔居住永州楊村甸附近楊家院,由于爺爺楊璟謀反,明朝初期前五代祖宗均為空白替代以免核對出楊璟被滅九族。
2代楊遇,楊璟三子,楊璟三子字宗政號文俊。
2代楊逖字宗德 楊璟四子,一千三十二郎生歿失考葬地名桃塘初居灣塘側(cè)后徙鹽目橋新塘瓦塘牛戀塘,一千三十二郎內(nèi)含謎語。 配 氏生歿失考生子四:祖華 祖玉 丙三 丙四
2代宗緒 居住湖南武岡,后裔10于萬,生九子,萬一到萬九公。
2代宗福 一千三十五郎葬地名獅子巖觀音坐蓮原配 鄒氏 生歿失考葬夫墳腳下 一千三十五郎內(nèi)含隱喻
繼配 周 氏 生歿葬失考
2代庚七,楊璟七子。由舅父朱思濟撫養(yǎng)成人,,為避禍改姓朱,后世復楊姓。后人在湖南常德府桃源縣。有“九朱一楊”的說法。
2代庚八,楊璟八子。中虎宗親考證,庚八公由傅夫人養(yǎng)大。后世在湖南。
2代楊洪,楊璟九子,字宗道,廣陵六合人生于瀛西城內(nèi)北五街,母親施夫人。生子:楊俊、楊杰。官至宣府總兵、左都督、封昌平侯,卒贈穎國公。
2代楊清楊璟十子,又名淋,先字宗禮,后字宗青,號仲淋,母親施夫人。明洪武十六年(1383)生于灜西城內(nèi)北五街。永樂二年(1404)升任武清衛(wèi)副千戶(從五品)。后奉命調(diào)往宣府楊家營,以戰(zhàn)功升為正千戶,后累功至六千戶。宣德五年(1430)被召回京師,為翰林院侍講、內(nèi)閣總管下統(tǒng)辦事物,兼司禮監(jiān)編修批紅。被譽為“京師第一鐵筆”。正統(tǒng)十年(1445)進少保(從一品),為武英殿侍郎、通奉大夫。景泰元年封瀛西九千戶。景泰三年(1452)統(tǒng)領通州衛(wèi)和武清衛(wèi),食雙衛(wèi)俸祿。天順二年(1458)病重,是年病逝于瀛西城南侯爵府,卒贈武強伯、榮祿大夫,謚號“戎武”
3代宗福之子祖華 1378
4代賢錦:1398
5代厚公 1418年
6代志能 1437
7代永讓 1460年
8代思龍 1483年
9代仕人 1504年
10代世作 1536
11代國潤 1577年
12代洪所 1633年
13代春景 1664
14代光忠 1719年
15代明化 1741年
總結(jié):凡是洪武23年改姓陽者,均為楊璟后裔,根據(jù)湖南流傳另外一個典故,楊璟在永州暗中策動族人造反,洪武15年暴病死家中,而歷史上10多年后,北京燕王朱棣手下出現(xiàn)一個同名同姓的楊璟大將軍,且1381年生子楊洪(楊宗道),和永州楊璟后裔字輩同為宗字輩,因此洪武15年永州營陽侯楊璟極有可能假死,逃過朱元璋追殺,并暗中投靠朱棣,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朱允文,隨后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戰(zhàn)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靖難”之戰(zhàn)的最后一年,在此戰(zhàn)役中,楊洪父楊璟為南軍中一百戶令,于四月廿七日戰(zhàn)死于靈璧(今安徽省靈璧縣)。
永樂元年(1403年),22歲的楊洪襲父職 (百戶令),從蘇州而遠戍塞外開平衛(wèi)。臨行,眾人問:“你北上數(shù)千里之外的開平戍邊,那里寒風荒野,地瘠民苦,戰(zhàn)火連年,生死難測,你果真不害怕嗎?”楊洪說:“大丈夫立功揚名,寧有在百步之內(nèi)!”遂談笑而往。當時成安侯郭亮守備開平。郭亮,合肥人,“靖難”戰(zhàn)役初為永平衛(wèi)千戶。永樂七年(1409年)守開平(即開平衛(wèi)),永樂二十年卒,贈興國公,謚忠壯。郭亮當時一見楊洪甚為喜悅,置之幕下資論軍事,深見器重。永樂八年(1410年)四月,楊洪率部隨永樂帝北征,經(jīng)威虜鎮(zhèn)、渡飲馬洞,追擊本雅失里。五月十六日追至斡難河,大敗之,本雅失里以七騎逃遁。在這場激戰(zhàn)中,楊洪搏殺陷陣,獲人馬而還,永樂帝甚為喜歡并曰:“此乃將才也!”令識其名,以俟擢用。也正是由此,楊洪便開始了他由百戶至都督四十余年的征戰(zhàn)。
兩個楊璟均為安徽人,年齡相差八歲,如果是同一人,那么楊璟是非常厲害的人物,為了應對朱允文的兵力部署,朱棣不會將參與謀反的大將軍楊璟讓對方全數(shù)了解并掌握軍情,因此楊璟在此時只封百戶侯以此麻痹對手。從歷史上看和帝王一起謀反的武將軍往往也不得善終,因此朱棣也不會將過高的權利授予給當時的楊璟。
楊璟在洪武14年假死前一年對自己的子孫后裔作了更周密的部署,為了保證后裔順利生存下去,后裔改姓是完全可能的,無獨有偶恰好在楊村甸村合修族譜中就發(fā)現(xiàn)一支明朝由廣西逃到永州的安徽大將軍唐勝宗的后裔,他們當時順湘江而下漂流到永州,首先改姓為孫,但因為當?shù)貙O姓極少,后來看到歐陽姓較多,他們改為歐陽姓,而楊村甸陽姓后來也認為自己是歐陽姓,這樣兩個大將軍后裔都以為是同姓而合修族譜,但仔細看唐勝宗后裔支譜,明朝前面7代字輩卻和唐姓一模一樣。
楊璟之宗福公后裔中出現(xiàn)陽利見(又叫歐陽利見)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