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jīng)歷
1998年任丹麥亞洲研究院客座研究員,2000-2001年,任美國福特基金會亞洲學者,2005-2006年,任中美富布賴特學者。先后在丹麥、印度、美國做學術(shù)研究,并兩次被香港納入“內(nèi)地人才引進計劃”到香港浸會大學進行學術(shù)研究和講學,還曾先后到英國倫頓大學、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講學,到荷蘭、泰國、新加坡、美國、越南參加學術(shù)會議,到全國眾多省份做田野調(diào)查。
主講課程
所授課程有:“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北歐音樂”、“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音樂學分析”、“音樂學專業(yè)閱讀與寫作”、“音樂專業(yè)英語文獻閱讀”等。
主要貢獻
完成了“變革社會中的中國傳統(tǒng)器樂”(中央音樂學院2000),“中國音樂術(shù)語英譯”(中央音樂學院2005),“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教育部2002),“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in A Modern Changing Society”.(Nordic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1998),“Indian Music Theory and Practice”. (Asian Scholarship Foundation 2000-2001),Theory and Concept of World Music Education (Fulbright Program 2005-2006),等國內(nèi)外研究課題,并參與了“20世紀中國傳統(tǒng)器樂的傳承、演變和發(fā)展”(袁靜芳主持,教育部2001),“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專業(yè)音樂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與實踐”(郭淑蘭主持,教育部 2001)等項目。
主要出版物有:《世界音樂殿堂》(人民郵電出版社 1989),《東方閑情》(合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1),Mathematical Rhythmic Structure of Chinese Percussion Music—An Analytical Study of Shifan Luogu Collections (英文版,芬蘭 Turku大學出版社,1997),《大學音樂》(合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音樂專業(yè)英語閱讀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發(fā)表的主要文章有:《京劇鑼鼓牌子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8,4),《中國鑼鼓樂的節(jié)奏構(gòu)成》(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1,3),“Chinese Music and Ethnomusicology”(Etnomusikologian vuosikirja 9. Helsinki: 1997),“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in A Modern Changing Society”(NIAS nytt. Copenhagen: 1998/3),《音樂流變:傳統(tǒng)音樂繁衍與消亡的內(nèi)在因素》(人民音樂2001/2),《京、津民間十番鑼鼓與清宮廷十番鑼鼓》(中國音樂學2001/3),《江蘇十番鑼鼓的節(jié)奏分析》(音樂研究2001/3),《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數(shù)結(jié)構(gòu)》(韓文,翻譯:李晉源。.韓國音樂史學報 2001),《中西音樂關(guān)系討論中概念與內(nèi)涵的錯位》(音樂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