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北科,原名陳洸,號東石,潮陽縣貴嶼鎮(zhèn)華美村人。陳北科是潮汕人的杰出代表,他于明正德二年中舉人,正德六年中二甲進士,授戶部給事中,后任大理寺少卿、黃門侍郎等職,曾陪明武宗游江南。青年陳北科,為了在潮汕建成“四點金”,與奸臣、海盜、流氓,進行尖銳復雜的斗爭,最終贏得勝利。
陳北科與林大欽、翁萬達并稱潮汕三杰.
陳北科真名陳洸(1478一1534)字世杰貴山都貴嶼人。。正德二年(1507)中舉人正德六年登進士。歷任戶部給事中、吏部左給事中、大理寺少卿、黃門侍郎、按察使司僉事等職今在貴嶼鎮(zhèn)仍有其“黃門第”建筑。他與從兄陳江先后官任給事因而有“雙鳳鳴陽”之美譽。正德皇帝死后無子繼位便以堂弟世子朱厚璁(火旁)為帝即嘉靖皇帝。圍繞嘉靖帝父稱叔皇父還是稱為皇父問題朝內(nèi)分成繼統(tǒng)、繼嗣的議禮、護法兩派之爭。陳洸贊成稱嘉靖帝父為皇考繼統(tǒng)之說的議禮派。他勇于任事目無權貴彈劾護法派人物、舉薦頗有人望的議禮派的官員成為議禮派急先鋒為其后在朝廷種下禍根。那么他和潮陽宋縣令又斗什么呢 邑之學人周修東著文如是敘述過程陳洸從小有機謀又恃才傲物蔑視禮教不拘小節(jié)思想偏激骨子里隱藏著離經(jīng)叛道的思想。正德九年因親喪回歸故里見縣令宋元翰是一個墨守儒道斤斤自守嚴于律己不善變通固執(zhí)死板的正統(tǒng)人物。這兩個性格各異的人物碰在一起難免擦出火花陳蔑視禮教不拘小節(jié)又放債營利交游頗廣因有結交匪類之謠家庭戒律較寬。又有帷薄(內(nèi)室)失撿之諷有時為擺架子立官威難免有恃強凌弱之譏。而宋則自視過高自律過嚴因此看不慣陳的行徑而認為他是“居鄉(xiāng)不法”。宋辦案催租手段較硬陳有時前往請托說情宋不給面子兩人矛盾終于激化。最后宋因過失被陳指使其子陳柱往大理寺告狀被宋虐待的縣民也爭著前去控告宋被撤職謫戌。但宋懷恨在心謫戌期間收集陳在鄉(xiāng)中種種所為然后夸大其辭編出《辨冤錄》行世。朝中護法派獲此書大喜過望乘機攻擊陳洸因而釀成幾經(jīng)翻案歷時八載、逮系至數(shù)百人、轟動一時的“陳洸案”。結果所有攻擊陳洸及審理此案的官員都受到懲罰陳洸也只是復冠帶閑住。因為他得罪大批官員導致在《明史》《明實錄》及雜史如《皇明史概》等書中陳洸成了一個見風使舵、趨炎附勢、居鄉(xiāng)不法的小人其真實面目也隨之湮滅。
陳宋相斗兩敗俱傷各自愴然。潮陽士民面對兩人功過各有評說。對宋當年士民將宋拒贈之銀在北關建宋侯祠中刻石像紀念還請翰林編修、謫三河驛丞王思撰《新建宋侯遺愛祠記》立碑并收入方志。耆民周俊等在東山今一中校園內(nèi)崖石上刻“清慎仁愛父母宋公去思”十個大字。而對陳潮汕民間廣泛流傳不少陳北科機智為民故事連貴嶼街路棚展書畫也傳說是他與陳江仿京都或其他地方而率先舉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