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記載
《明史列傳》李標,字汝立,高邑人。萬歷三十五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泰昌時,累遷少詹事。天啟中,擢拜禮部右侍郎,協(xié)理詹事府。標師同邑越南星,黨人忌之,列名《東林同志錄》中。標懼禍,引疾歸。
莊烈帝嗣位,即家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崇禎元年三月入朝。未幾,李國普、來宗道、楊景辰相繼去,標遂為首輔。帝銳意圖治,恒召大臣面決庶政。宣府巡撫李養(yǎng)沖疏言旗尉往來如織,蹤跡難憑,且慮費無所出。帝以示標等曰:「邊情危急,遣旗尉偵探,奈何以為偽?且祖宗朝設立廠衛(wèi),奚為者?」標對曰:「事固宜慎。養(yǎng)沖以為不賂恐毀言日至,賂之則物力難勝耳!沟勰。同官劉鴻訓以增敕事為御史吳玉所糾,帝欲置鴻訓于法,標力辯其納賄之誣。溫體仁訐錢謙益引己結浙闈事為詞,給事中章允儒廷駁之。帝怒,并謙益將重譴,又欲罪給事中瞿式耜、御史房可壯等。標言:「陛下處分謙益、允儒,本因體仁言,體仁乃不安求罷。乞陛下念謙益事經(jīng)恩詔,姑令回籍;于允儒仍許自新,而式耜等概從薄罰。諸臣安,體仁亦安!沟鄄粡模允巧钜沙加悬h,標等遂不得行其志。是冬,韓爌還朝,標讓為首輔,尋與爌等定逆案。
三年正月,爌罷,標復為首輔,累加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先是,與標并相者六人,宗道、景辰以附珰斥,鴻訓以增敕戍,周道登、錢龍錫被攻去,獨標在,遂五疏乞休。至三月得請。家居六年卒。贈少傅,謚文節(jié)。
歷史評價
《明史》贊曰:莊烈帝在位僅十七年,輔相至五十余人。 其克保令名者,數(shù)人而已,若標等是也;芡戚炁f輔以定危難,震孟以風節(jié)顯,德璟諳悉舊章。以陸喜之論薛瑩者觀之,所謂侃然體國,執(zhí)正不懼,斟酌時宜,時獻微益者乎。至于扶危定傾,殆非易言也。嗚呼,國步方艱,人材亦與俱盡,其所由來者漸矣。
人物履歷
1607年(明萬歷三十五年)丁未科舉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610年(明萬歷三十八年)授翰林院檢討(從七品);1612年(明萬歷四十年)任太子府屬官,右春坊右贊善;1620年(明萬歷四十八年)為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八月改為泰昌元年;1621年(天啟元年)任禮部右侍郎,協(xié)理詹事府(從二品);1625年(天啟三年)因師同高邑趙南星,列“東林同志錄”中,避黨派斗爭,引病歸里;1627年(天啟七年)莊烈帝朱由檢(崇禎)即位,十一月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1630年(崇禎三年)韓曠退,李標復為首輔,累加少保、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1638年(崇禎十一年)五次上疏歸里得請,告老還鄉(xiāng);1644年(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十二月五日戍時病逝,享年62歲。
生平事跡
李標為官清正,性耿直,敦大禮,顧大局,明辨是非曲直,敢于直言諫君,明史贊他“克保令名”,“每事持大體,以風節(jié)顯”。
他為官時,正值明朝后期。當時朝內(nèi)黨派林立,朝臣們或依附閹黨,或自命清流稱東林;蚣~于地緣勾結為齊黨、浙黨、宣黨等。各派之間為了各自利益,相互傾軋、攻擊,很多大臣不思朝政,貪污受賄,中飽私囊,朝庭上下已是非常混亂,“國勢日衰、腐朽日盛、終至不可收拾”。李標中立無黨,非常厭惡這些黨派間無休止的紛爭,他意識到,內(nèi)亂必然要受外欺,他向皇上提出“要以和平為國家培元氣”,黨派斗爭不能再繼續(xù)下去了。并向皇上進諫,用人不能看這黨哪派,要看他的才能和品德,再根據(jù)實際情況來提拔和罷免。
崇禎皇帝即位后,果斷地翦除了閹黨魏忠賢及“客魏”團伙,這是他在位期間干的一件大事。但崇禎帝性猜忌,仍懷疑朝內(nèi)有黨,疑忌大臣,“寄耳目于廠衛(wèi)”,安插了很多探子,對朝臣進行暗地監(jiān)視,搞得朝庭上下人人自危。面對這種情況,李標心里非常著急、不安,他愿大明朝有一個國泰民安的大好局面,有一個老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美好前景。他向皇上奏曰:“如果在朝堂之上群臣相互指責這黨哪派,對國家是不利的”。他和顧命老臣韓爌向皇上上奏:“人臣不可以黨事君,人君亦不可以黨疑臣?偖斣敽巳似罚鎰e忠奸,然后舉措得當。若堂上戈矛妄起,宮中橫分畛域、恐非國家之!。這些高屋建瓴般的建議,對穩(wěn)固政權安撫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標性質(zhì)直,為使國家長治久安,為使朝庭上下安定團結,他敢于直言諫君;為保護朝內(nèi)那些忠良正直的大臣,他不怕丟官免職。在朝內(nèi)事務中,每當有大臣受誣、受陷害時,總有李標挺身而出,為其力辨,有時甚至頂撞皇上,他的高風亮節(jié),深受朝臣們的遵崇。1630年,崇禎殺袁崇煥時,他還竭力為袁辯護。
對崇禎帝在執(zhí)政中所出現(xiàn)的失誤和錯誤政策,李標時時掛在心上,多次上疏勸導皇上,要施行德政、仁政;圣明的皇上一定要明辨是非、分清忠奸。就在他幾次要求歸鄉(xiāng)時,還念念不忘這些事情,在其五疏乞休得請后給皇帝的《于陛辭疏》中言 :“猶以寬政結人心。門戶之禍,已歷四朝。借朝廷之耳目,快自己之肺腸,人才盡而國勢隋之。士大夫宜各捐方偶之私,圣明力持涇渭之辨。”字字句句發(fā)自肺腑,言語皆深切時弊。
李標為官,關心百姓疾苦。明朝后期,全國各地災害四起,饑民四處逃荒。山陜地區(qū)百姓無糧,競食觀音土,有些地方出現(xiàn)人吃人的現(xiàn)象。面對這種國情,李標心如火焚,他向皇上上疏:對窮困痛苦的百姓,應該實行撫綏政策,而不是鎮(zhèn)壓和屠殺;應寬免多年積累的餉賦,反對全國各地的竭澤而漁。李標還提出,要還鹽政權力于國家,官府不能侵占百姓農(nóng)田等,體現(xiàn)了李標關注百姓疾苦的一片苦心。
由于當時朝內(nèi)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李標為官時曾兩次被貶職、兩次被起用、兩次乞休歸里。但他在任職期間,定逆案,保護大臣,堅持真理,廉潔從政,忠于職守,銳意圖治,為大明江山的中興、為國家的昌盛已做出了很大努力。
軼事典故
李文節(jié)公,少穎悟。九歲讀孟子,即向師究仁義之旨。師大奇之。與忠毅公為中表兄弟。父疾革時,命從忠毅受學。登第讀書中秘時,獨服大布之衣。故當時有布衣詞林之目。
作品一覽
<千秋臺>
鄗城古邑幾時開,漢業(yè)千秋尚有臺。
大陸關河宜北望,太行形勢自西來。
秋深禾黍皆成穗,雨后田園半是苔。
白水真人何處者,高天吟眺獨徘徊。
李標家世
始祖 李 福,明永樂年間由山西長子縣遷至高邑,前三世力農(nóng)為業(yè),從四世開始讀書科名。
四世 李 舉,以府庠生起家,官歷晉府引禮官,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
六世 李五倫,歲貢,東昌府通判,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
七世 李 標,萬歷丁未進士,太子太保、戶部尚書、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內(nèi)閣首輔;
八世 李士邵,庠生,奉翼大夫,江南按察使僉事,淮海兵備道;
九世 李 僎,順治順治戊子舉人,揀選知縣;
李 伸,順治已亥進士,韶州府推官改補永寧縣知縣;
十世 李兆齡,拔貢,閩清縣知縣,贈通奉大夫,著有《舒嘯閣詩集》存詩六百多首;
十一世 李 源,乾隆戊午舉人,揀選知縣贈修職佐郎;
李 湛,雍正甲辰舉人;
李 渭,康熙三十九年進士,通奉大夫、山東布政司、安徽布政司;
李 淮,康熙葵卯進士,翰林院庶吉士;
李 浤,雍正甲辰舉人,歷城縣知縣;
李 沖,雙流縣知縣;
十二世 李經(jīng)芳,乾隆庚午舉人,朝儀大夫、湖北施南府知府;
李縉芳,稟貢,奉天府學教授;
十三世 李 暉,庠生,廣西向武州州判,贈奉直大夫;
十五世 李 镃,稟貢,安徽鳳陽阜陽縣丞、青陽縣知縣,封奉直大夫;
十六世 李國治,拔貢,河南陜州、直隸州州判,著有《求放心齋隨筆》,《空碧草堂詩抄》等;
高邑李標家族為書香門第,官宦世家。明清時期高邑科舉進士共10名,李標家族獨占4名。明清時期,高邑李氏家族一世至十七世,十七代族眾累計不過700人,而進士4人,舉人5人,秀才(庠生、歲貢、拔貢、稟生、監(jiān)生等)達140多人之眾,書香之風,科名之盛,可見一斑。明清時期,高邑李氏族人在朝為官者眾多,并且大多為官廉潔、正直,有治績。官歷內(nèi)閣相宰、布政使、知府、知州、知縣、教諭、訓導等;治域分布直隸、北京、甘肅、山西、陜西、山東、河南、四川、云南、福建、安徽、湖北、江蘇、廣東、廣西等地;《明史列傳》、《清史稿循吏傳》、各地及本縣《州志》、《縣志》等均有其族人的治績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