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毛修之(375—446),字敬文,滎陽陽武人也。毛穆之孫,梁州刺史毛瑾子,世仕晉。用計誘使桓玄在平叛戰(zhàn)爭中立下重要功勛。益州刺史司馬榮期伐蜀,在巴郡被部下楊承祖殺害,毛修之作為配合部隊剛到宕渠被迫退回,與司馬榮期前鋒到達江陽的漢嘉太守馮遷一起平定自立為巴州刺史的楊承祖,毛修之兩次請求繼續(xù)進兵伐蜀被阻止,理由是說他與蜀人有仇,怕他報復蜀人。實際是劉裕要讓劉敬宣、朱齡石前往。毛修之是劉毅親信,任司馬,劉裕攻打劉毅時抵抗保護劉毅,戰(zhàn)后因為他與劉裕有交往被赦免,也因為他是忠臣兒子,與司馬氏關系密切。劉裕之平關中,留子義真鎮(zhèn)長安,修之在退兵時為司馬。及義真敗,修之沒統(tǒng)萬。晉亡后在北方與司馬楚之等司馬氏歸北魏,是北魏中晉氏集團重要成員。使領吳兵,以功拜吳兵將軍。修之能為南人飲食,手自煎調(diào),多所適意。太武親待之,累遷尚書,賜爵南郡公,常在太官主進御膳。從討和龍,時諸軍攻城,行宮人少,宋故將朱修之為云中將軍,欲率吳兵為逆。因入和龍,冀浮海南歸。以告修之,不聽,乃止。是日無修之,大變幾作。朱修之遂奔馮弘。修之又以軍功,遷特進、撫軍大將軍,位次崔浩下。
浩以其中國舊門,雖不博洽,猶涉獵書傳,與共論說之。次及陳壽《三國志》,云“有古良史風,其所著述,文義典正,班史以來無及壽者”。修之曰:“昔在蜀中,聞長老言,壽曾為諸葛亮門下書佐,得撻百下,故其論武侯云:應變非其所長!焙颇伺c論曰:“承祚之評亮,乃有故義過美之譽,非挾恨之言。夫亮之相備,英雄奮發(fā)之時,君臣相得,魚水為喻。而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守窮崎嶇之地,僭號邊夷之間,此策之下者?梢在w佗為偶,而以管、蕭之亞匹,不亦過乎!且亮既據(jù)蜀,弗量勢力,嚴威切法,控勒蜀人,欲以邊夷之眾,抗衡上國。出兵隴右,再攻祁山,一攻陳倉,疏遲失會,摧衄而反。后入秦川,更求野戰(zhàn)。魏人知其意,以不戰(zhàn)屈之。智窮勢盡,發(fā)病而死。由是言之,豈合古之善將,見可知難乎?”修之謂浩言為然。后卒于外都大官,謚恭公。
生平
歷仕晉楚
毛修之有大志,多讀史籍,又得殷仲堪請為參軍。隆安三年(399年),江州刺史桓玄出兵襲擊荊州,逼殷仲堪自殺,自兼荊州。毛修之改任桓玄參軍,又因其通曉音律,又能騎射,故也得桓玄賞識;感畚缓笥忠悦拗瓮万T校尉。元興三年(404年)劉裕起兵討伐桓玄,桓玄兵敗逃出建康(今江蘇南京),毛修之亦隨之西逃;感昂笤趰槑V洲(今湖北鄂城縣東)再敗于劉毅,撤返江陵(今湖北荊州市荊州區(qū))后不愿再戰(zhàn),意圖逃奔梁州。當時毛修之卻力誘桓玄入蜀,并在另一邊聯(lián)絡當時正送寧州刺史毛璠喪的毛祐之及費恬,終令桓玄于枚回洲與送喪船隊相遇,終斬殺桓玄。同年,晉安帝復位,毛修之任驍騎將軍。不久毛修之至建康,劉裕以其為自己的咨議參軍,加寧朔將軍;不久再遷右衛(wèi)將軍。當時劉裕因毛修之有殺死桓玄的功勞,其父親和伯父益州刺史毛璩又在蜀地,故此屢獲升遷,以圖為外援。
欲報父仇
義熙元年(405年),毛璩派往荊州討伐桓振的軍隊叛變,并推譙縱為主。接著叛軍進攻涪城(今四川綿陽涪城區(qū)),殺害毛修之父毛瑾,后又攻陷成都(今四川成都),殺害毛璩等人,建立西蜀。劉裕于次年表毛修之為龍驤將軍,并配得軍隊入蜀,命其與益州刺史司馬榮期等人一同進攻?墒撬抉R榮期因參軍楊承祖叛變而被殺,毛修之只能退守白帝(今四川奉節(jié)縣東)。義熙三年(407年),毛修之與漢嘉太守馮遷聯(lián)兵進攻楊承祖,并將其擊殺。其時原本與司馬榮期討伐譙縱叛軍的文處茂等軍尚在巴郡,毛修之于是派了振武將軍張季仁領五百兵聯(lián)吉他們;荊州刺史劉道規(guī)也派了奮武將軍原導之率一千兵入蜀,讓毛修之指揮?墒钱敃r益州刺史鮑陋拒絕前進,毛修之于是上表朝廷陳情,終得劉裕派劉敬宣入蜀統(tǒng)文處茂等進攻西蜀?墒,劉敬宣所率主力卻在黃虎(今四川綿陽東南)為譙道福所阻,無法前進,最終逼于糧盡和疫病而撤軍,無功而返。不過戰(zhàn)后譙縱就交出毛璩、毛璠等人的尸體讓毛修之舉喪,其他毛氏家眷都得放回東晉。至義熙八年(412年)十二月時朱齡石受命進攻西蜀時,毛修之亦曾堅持領兵出戰(zhàn),不過劉裕擔憂毛修之會因家仇而大肆殺戮;譙氏知與毛氏有仇隙亦會死戰(zhàn)到底,因而拒絕。
深結(jié)劉裕
義熙六年(410年),盧循率大軍進攻建康,其時尚在為父服喪的毛修之受任命為輔國將軍,加宣城內(nèi)史,駐守姑孰(今安徽當涂)。盧循派將阮賜進攻,被毛修之打敗。同年劉裕在滅南燕后回防建康,逼得盧循退兵江州,毛修之就遷任后將軍劉毅的司馬。劉毅于義熙八年(412年)遷衛(wèi)將軍、荊州刺史,毛修之亦以衛(wèi)軍司馬、輔國將軍、南郡太守身份隨至荊州。同年劉裕討伐劉毅,領軍作前鋒的王鎮(zhèn)惡成功進入江陵,并在城中與劉毅決戰(zhàn),時毛修之盡力抵抗王鎮(zhèn)惡,但終失敗,劉毅出逃后不久自殺。因毛修之與劉裕早已成了深交,故此雖然協(xié)助劉毅抵抗亦沒被問罪。毛修之隨后返回建康,當過黃門侍郎,后再任右衛(wèi)將軍。義熙十一年(415年),劉裕討伐司馬休之,毛修之又任劉裕咨議參軍,進冠軍將軍,領南郡相。
后劉裕意圖北伐后秦,并先派毛修之修治芍阪,開數(shù)千頃田。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率北伐軍進至彭城(今江蘇徐州市),毛修之在當?shù)貭I立府舍,轉(zhuǎn)相國右司馬;劉裕更因毛修之的建設而賞賜了他時值二千萬錢的物品。同年劉裕滅后秦,以本官受河南、河內(nèi)二郡太守,行司州事,戍守洛陽(今河南洛陽市),并修治洛陽城壘。
被俘
劉裕滅后秦后班師,留了次子劉義真為安西將軍,鎮(zhèn)守關中。次年安西司馬王鎮(zhèn)惡被沈田子殺害,毛修之于是代任其職。不過,其時關中已遭夏國軍隊攻擊,待朱齡石到后,劉義真就已出發(fā)東歸。夏國將領赫連璝率軍追擊,劉義真因不愿棄車輕逃而被趕上,晉軍最終戰(zhàn)敗,殿后的傅弘之及蒯恩等都被俘,毛修之則與劉義真失散,逃到了一個山勢高峻山坡。當時晉軍有逃兵已先走上山坡之上,其中一些曾被毛脩之處罰過的人借機報復,以戟擲向他,令他跌下山陂,并被夏軍所俘。
入魏為臣
夏國承光四年(428年),夏國皇帝赫連昌被北魏所俘,毛修之亦隨之轉(zhuǎn)歸北魏。昔日毛修之在洛陽對寇道士恭敬,而北魏太武帝亦十分尊敬和信任道士,于是毛修之在道士的庇護下保住性命。太武帝讓毛脩之統(tǒng)領吳兵,曾命他討伐柔然可汗大檀,以戰(zhàn)功獲任命為吳兵將軍,領步兵校尉。后又因隨太武帝攻打平?jīng)觯ń窀拭C平?jīng)鍪校┒@授散騎常侍、前將軍、光祿大夫。毛修之曾為北魏一個尚書制作羊羹,尚書覺得這是世間美食,于是上呈太武帝。毛修之就因擅長烹調(diào)南方菜肴而得以親近太武帝,受命為太官尚書,封南郡公,加冠軍將軍,并長留在太官主掌御膳進呈。
后毛脩之又隨太武帝進攻北燕都城和龍(今遼寧省朝陽市),率別軍攻破三堡,獲賜奴婢、牛羊。云中鎮(zhèn)將朱脩之原為南朝將領,因被俘而到北魏,此時就打算乘衛(wèi)士都忙于攻城而率吳兵發(fā)動叛亂,以求借道北燕循海道南歸。但當朱脩之將此事告知毛脩之,毛脩之竟不愿,朱脩之見不能成功,于是出奔北燕君主馮弘。而毛脩之就以此戰(zhàn)功勛遷特進、撫軍大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地位僅次于崔浩。
太延二年(436年),毛修之任外部大官,至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毛修之逝世,享年七十二,獲賜謚號恭。
典籍載錄
毛修之,字敬文,滎陽陽武人也。父瑾,司馬德宗梁秦二州刺史。劉裕之擒挑泓,留子義真鎮(zhèn)長安,以修之為司馬。及赫連屈丐破義真于青泥,修之被俘,遂沒統(tǒng)萬。世祖平赫連昌,獲修之。神?中,以修之領吳兵討蠕蠕大檀,以功拜吳兵將軍,領步兵校尉。后從世祖征平?jīng)鲇泄Γw散騎常侍、侍前將軍、光祿大夫。修之能為南人飲食,手自煎調(diào),多所適意。世祖親待之,進太官尚書,賜爵南郡公,加冠軍將軍,常在太官,主進御膳。
從討和龍,別破三堡,賜奴婢、牛羊。是時,諸軍攻城,宿衛(wèi)之士多在戰(zhàn)陳,行宮人少。云中鎮(zhèn)將朱修之,劉義隆故將也,時從在軍,欲率吳兵謀為大逆,因入和龍,冀浮海南歸。以告修之,修之不聽,乃止。是日無修之,大變幾作。朱修之遂亡奔馮文通。又以修之收三堡功多,遷特進、撫軍大將軍、金紫光祿大夫,位次崔浩之下。
浩以其中國舊門,雖學不博洽,而猶涉獵書傳。每推重之,與共論說。言次,遂及陳壽《三國志》有古良史之風,其所著述,文義典正,皆揚于王廷之言,微而顯,婉而成章,班史以來無及壽者。修之曰;"昔在蜀中,聞長老言,壽曾為諸葛亮門下書佐,被撻百下,故其論武俟云’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浩乃與論曰:"承祚之評亮,乃有故義過美之譽,案其跡也,不為負之,非挾恨之矣。何以云然?夫亮之相劉備,當九州鼎沸之會,英雄奮發(fā)之時,君臣相得,魚水為喻,而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偽連孫氏,守窮踦?區(qū)之地,僣號邊夷之間。此策之下者,可與趙他為偶,而以為管蕭之亞匹,不亦過乎?謂壽貶亮非為失實。且亮既據(jù)蜀,恃山崄之固,不達時宜,弗量勢力。嚴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負能,高自矯舉。欲以邊夷之眾抗衡上國。出兵隴右,再攻祁山,一攻陳倉,疏遲失會,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復攻城,更求野戰(zhàn)。魏人知其意,閉壘堅守,以不戰(zhàn)屈之。知窮勢盡,憤結(jié)攻中,發(fā)病而死。由是言之,豈合古之善將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者乎?"修之謂浩言為然。
太延二年,為外都大官。卒,謚曰恭公。
修之在南有四子,唯子法仁入國。高宗初,為金部尚書,襲爵。后轉(zhuǎn)殿中尚書,加散騎常侍。法仁言聲壯大,至于軍旅田狩,唱呼處分,振于山谷。和平六年卒。贈征東大將軍、南郡王,謚曰威。
長子猛虎,太安中,為東宮主書,轉(zhuǎn)中舍人,又遷中散大夫。初襲爵,為散騎常侍;逝d中,蠕蠕犯塞,從顯祖討之,有勇決之稱。太和初卒。贈豫州刺史,謚曰康公。
子泰寶,襲爵。征虜長史。例降為侯。卒,子乾佑襲! ∥簳肪硭氖 列傳第三十一◎嚴棱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