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階段
李思誠于萬歷十六年(1588年)中戊子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
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登戊戌科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
萬歷四十年(1612年),擔任福建副使。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改任福建參政,后調(diào)江西參政。
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升任江西按察使,后改浙江右布政使。
天啟二年(1622年),任南京太仆寺卿、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
天啟五年(1625年),升任禮部右侍郎、左侍郎。
天啟六年(1626年)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同年升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之后被罷免。崇禎年間閑住。
人物軼事
天啟年間,李思誠羞與魏忠賢同朝。時建三殿,魏忠賢檢查工程,李思誠昂然不與語,視同不見。殿成,禮部宴請諸僚,偏不與九千歲魏忠賢設(shè)席,還曾上書,公開請求將權(quán)利從宦官手中歸還給內(nèi)閣,引起魏閹忌恨,在東廠審理一樁外官賄賂案時,移贓李思誠,鍛煉成獄,奪職追贓。直至崇禎初年才雪冤平反,思誠謫歸后,倡修文峰塔,筑棗園于海子池南(約今英武路中段及人武部一帶),并在棗園著成《真懶齋集》。園中構(gòu)筑杏花樓、水明樓、土窟樓、補亭、淡寧齋。以棗木長柳、奇花異草點綴其間,傍水植芰荷。海子池南另有李長倩所筑之曼園,皆與拱極臺隔水相望。后邑人李恢作《聞昔行》,云“吾邑名園列海池,畫舫燒燈宵達晝”即指此,為一時名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