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出仕為官
尹敏,年輕時為諸生(有知識學問之士)。開始時學習《 歐陽尚書》,后來又學習《 古文》,除此之外還擅長《 毛詩》、《 谷梁》、《 左氏春秋》。
公元26年( 建武二年),尹敏向光武帝劉秀上疏,陳述《 洪范》一書中的消災辦法。當時劉秀初創(chuàng)政權,事情很多,沒有時間顧及這件事,只是命令尹敏 待詔公車( 公車,漢代官署名。掌管宮殿司馬門的警衛(wèi)、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漢代征士未有正官者,均待詔公車,備顧問),后來任命他為 郎中,在 大司空府任職。
反對讖語
劉秀起兵之初,曾有人進《赤龍符》,書中說劉秀當為天子,借這個讖語,劉秀決定稱帝登基。所以劉秀十分迷信讖語。
劉秀平定天下之后,發(fā)現 王莽掌權時期,亦有很多條支持王莽篡漢的圖讖。劉秀認為尹敏博通經記,就命令尹敏校正圖讖,使他除去 崔發(fā)所作的王莽著錄敘列。
尹敏接到命令之后,回奏劉秀,說:“讖書不是圣人所作,里面有不少的錯別字,很像世俗的俚語,恐貽誤后人!
但劉秀深信圖讖,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堅持讓尹敏改書。尹敏無奈之下,就在讖書缺文之處加上一條”君無口,為漢輔”。君無口,即是尹字;為漢輔,即為漢朝輔國大臣。劉秀看了之后,十分奇怪。原書并無此語,此語又與劉秀當皇帝沒有裨益,便召見尹敏問他這是什么緣故。尹敏說:“臣看見以前的人隨便增減圖書,我不自量力,也學著這樣做了,私心是僥幸能當上丞相!
劉秀對此大為不滿,雖然沒有加罪于尹敏,但尹敏也因此再也沒有得到重用。
宦途坎坷
后來,尹敏經過三次升職,擔任了長陵(今河南舞陽)令。劉秀去世之后,繼位的漢明帝劉莊命尹敏與 班固、 陳宗、孟異共同編錄世祖(劉秀)本紀。
公元62年( 永平五年),周慮被朝廷下詔逮捕,周慮是當時很有名望的人,而且和尹敏的關系很好,尹敏因此獲罪入獄并被免去了官職。后來獲釋出獄,出獄時,尹敏嘆息說著:“聾啞之流,真是世上有道的人啊。不然,察察為明的人為什么遇上這樣的禍患呢?”
公元68年(永平十一年),尹敏再次被任命為郎中,后來升任 諫議大夫。后病亡在家里。
軼事典故
尹敏與 班彪因共同編錄世祖本紀成了好朋友,兩人相遇常常談得日落西山忘記了吃飯,深夜不睡覺,他們自認是 鐘子期與 伯牙、 莊周與 惠施那一類的朋友。
學術思想
尹敏的思想態(tài)度與同時代的 鄭興等人相似,他也相信天人感應之說;所以公元26年( 建武二年),他曾上疏,陳洪范消災之術。但不信圖讖。生于讖緯“正宗”統(tǒng)治的王朝而不信讖緯,說明尹敏所持的思想為“異端”思想。他的“異端”思想,表現在他對于神學的諷刺。
東漢初期, 尹敏、 桓譚、鄭興等人反對圖讖,只是依據著五經“以仁義正道為本”的儒家思想來屏棄“奇怪虛誕之事”,而并沒有堅定的無神論世界觀;本質上與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及“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態(tài)度,同樣顯示著常識的健康理性的看法。
尹敏的思想成就,還頗貧乏,只不過對于王室御用的神學“正宗”顯示出了若干的離心傾向。但對于“正宗”的離心力的出現,則正是“異端”思想的初步;其思想史上的價值并不能因其量少而降低。
歷史評價
《文心雕龍》:“沛獻集緯以通經,曹褒撰讖以定禮,乖道謬典,亦已甚矣。是以 桓譚疾其虛偽,尹敏戲其深瑕,張衡發(fā)其僻謬, 荀悅明其詭誕。四賢博練,論之精矣!
《后漢書》:“桓譚、尹敏以乖忤淪敗”。
《后漢書》:“公輸、益州,具于 張衡之詰;無口漢輔,炳乎尹敏之諷。 圖讖紛偽,其俗多矣。”
《后漢紀》:“敏性恬淡,不慕功名,專好圣哲之書!
后世地位
尹氏宗族有兩大 郡望,即天水郡、河間郡,其中河間郡尹姓人是尹敏后人遷居河北,在隋唐時發(fā)展而成的宗族大戶。所以河間郡的的開基始祖為尹敏的后裔。
在尹姓宗祠四言通用聯中有一聯為:
和靖處士;
南陽郎中。
上聯典指宋代哲學家尹錞,下聯典指的就是尹敏。
家族后裔
后人:尹虛,任 北魏趙州刺史。
史籍記載
《后漢書》、《 東觀漢記》均有傳,《文心雕龍》有其思想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