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楊學功

    楊學功(教授)

    楊學功,男,四川簡陽人,1963年6月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碩士(199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博士(2001年),現(xiàn)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人學學會理事,中國價值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哲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


    人物簡介

    人物經(jīng)歷

    1990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獲哲學碩士學位;

    2001年畢業(y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哲學博士學位。

    開設(shè)課程

    《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哲學原理研究》、《哲學前沿問題研究》、《本體論研究》、《全球化問題研究》、《中國現(xiàn)代化問題研究》、《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思潮》、《學術(shù)研究與寫作》等。

    獲獎項目

    科研領(lǐng)域

      2004年10月,《本體論哲學批判》獲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提名。2005年9月,《本體論哲學批判》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二等獎(一等獎空缺)。2011年3月,英文論文“Marxu2019s Philosophy and Ontology”獲北京大學第十一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2011年6月,獲北京大學人文杰出青年學者獎。2012年5月,《超越哲學同質(zhì)性神話》獲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第二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專著類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教學領(lǐng)域

    楊學功

      2007年9月,獲北京大學2006—2007學年度教學優(yōu)秀獎。

    服務領(lǐng)域

      2005年9月,獲北京大學2004—2005學年度優(yōu)秀班主任獎。2007年9月,獲北京大學2006—2007學年度優(yōu)秀班主任獎。2007年11月,獲北京大學2007年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優(yōu)秀領(lǐng)隊教師獎。2008年10月,獲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授予的“2007—2008年北京高校優(yōu)秀班主任”榮譽稱號。

    科學研究

    出版著作

    學術(shù)專著

      《超越哲學同質(zhì)性神話——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當代解讀》,專著,34萬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傳統(tǒng)本體論哲學批判——對馬克思哲學變革實質(zhì)的一種理解》,專著,28萬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在范式轉(zhuǎn)換的途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評論集》,專著,45萬字,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版。

    出版合著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合著(豐子義、楊學功著),獨立承擔12萬字(該書第五至八章),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理論品質(zhì)的哲學基礎(chǔ)》,合著(吳元梁、楊學功等著),獨立承擔5萬字(該書第三章)并參加統(tǒng)稿,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恶R克思主義基礎(chǔ)理論若干重大問題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guān)項目),陳先達主編,參著,獨立承擔3萬字(該書第六章“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性問題”),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研究》,李德順等著,參著,獨立承擔約10萬字(該書第二篇之“存在:最抽象而又充滿歧義的哲學范疇”,“決定論相關(guān)范疇:概念清理與關(guān)系辨析”),并參加統(tǒng)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的演變》(上、下卷,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項目),吳元梁主編,參著,獨立承擔約12萬字(該書“導論”及“第一編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生形態(tài)”共四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恶R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當代構(gòu)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著作出版基金資助重大項目),黃枬森主編,參著,與黃枬森合作撰寫第二章“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變革意義與科學形態(tài)”,約8萬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學術(shù)譯著

      《馬克思主義之后的馬克思:卡爾·馬克思的哲學》,譯著(楊學功、徐素華譯),原作者Tom Rockmore,獨立承擔20萬字(該書第一至四章),東方出版社2008年版。

    主編副主編

      Rethinking Marx:Chinese Philosophical Studies,Edited by Zou Shipeng,Yang Xuegong,收入本人論文Marxu2019s Philosophy and Ontology,3萬字,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temporary Chang Series Ⅲ,Asia; V.26,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U.S.A,2007.“國外馬克思學譯叢”,副主編,規(guī)劃書目30余本,已出16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起分批陸續(xù)出版!吨袊軐W年鑒 2002》,副主編,哲學研究雜志社2002年12月出版。

    發(fā)表論文

    2000年

    1.《實踐的觀點與“本體論”問題》,載《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2.《“回到馬克思”——從哲學觀的視角看》,載《哲學研究》2000年第4期。

    3.《“返本”與“開新”——從哲學觀視角看馬克思哲學在當代的發(fā)展》,載《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0年第4期。

    4.《“本體論”源流考(古希臘、中世紀部分)》,載《人文藝術(shù)》第2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2001年

    5.《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價值觀》,載《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6.《略論我國社會轉(zhuǎn)型時期價值觀念的基本特征》,載《錦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7.《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學:是否必要與如何可能》,《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1年第2期。

    8.《求解休謨問題的新嘗試》(筆名:易力),載《哲學動態(tài)》2001年第8期。

    9.《從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看全球化》(與孫偉平合作,第一作者),載《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4期。

    10.《唯物史觀視野中的全球化——從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看今 天的全球化討論》(與孫偉平合作,第一作者),載《共產(chǎn)黨宣言與全球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11.《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本體論”研究:分歧與出路》,載《哲學研究》2001年第9期。

    12.《本體論哲學批判是馬克思哲學變革的實質(zhì)》,載《哲學動態(tài)》2001年第10期。

    2002年

    13.《關(guān)于ontology詞源和漢譯的討論》,載羅嘉昌主編《場與有——中外哲學的比較與融通(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14.《“本體論”源流考(近代、現(xiàn)代部分)》,載《人文藝術(shù)》第3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15.《哲學觀的批判和重建》,載《吉首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16.《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若干熱點》(與朱葆偉、賈紅蓮合作,第二作者),載《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2年第1期。

    17.《傳統(tǒng)本體論哲學的終結(jié)和馬克思哲學變革的實質(zhì)》,載《現(xiàn)代哲學》2002年第1期。

    18.《辯證法的批判本性和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zhì)》,《哲學研究》2002年第5期。

    19.《也談馬克思哲學的人文關(guān)懷——兼與俞吾金先生商榷》,《哲學研究》2002年第6期。

    20.《用唯物史觀的方法分析“全球化”》,載《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2年第2期。

    21.《關(guān)于學術(shù)倫理的對話》(與張明倉、劉文旋合作,第一作者),載《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2年第2期。

    22.《馬克思哲學觀的合理總結(jié)與當代確認》,載《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

    23.《如何理解馬克思的自然觀》,載《江漢論壇》2002年第10期。

    24.《從ontology的譯名之爭看哲學術(shù)語的翻譯原則》,收入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編、宋繼杰主編之大型學術(shù)文集《BEING與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上卷,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2003年

    25.《馬克思哲學與存在論問題》(與李德順合作,第一作者),《江海學刊》2003年第1期。

    26.《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經(jīng)典的解釋》,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03年第1期。

    27.《試論哲學的層次結(jié)構(gòu)——兼涉幾個相關(guān)問題》,載《學術(shù)月刊》2003年第2期。

    28.《“尊重勞動,尊重創(chuàng)造”的觀念》,“全面建設(shè)小康社會與哲學觀念變革”筆談,載《哲學研究》2003年第2期。

    29.《文明對話:背景·旨趣·路徑——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訪談》,《尋根》2003年第2期。

    30.《我們應該如何紀念馬克思》,“紀念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筆談,載《現(xiàn)代哲學》2003年第2期。

    31.《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境遇——由紀念馬克思逝世120周年所想到的》,載《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3年第2期。

    32.《解釋學方法及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文獻研究中的運用》,載《馬克思主義與全球化——〈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當代闡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3.《全球化條件下的文明對話——杜維明教授訪談錄》,學術(shù)訪談,載《哲學研究》2003年第8期。

    34.《從解釋學視角看馬克思文本研究——兼評重讀馬克思的兩種學術(shù)取向》,載《學術(shù)研究》2003年第9期。

    35.《再談馬克思哲學與傳統(tǒng)本體論哲學的關(guān)系》,載《河北學刊》2003年第5期。

    36.《馬克思哲學研究的“文本依據(jù)”和“問題視域”》,載《哲學動態(tài)》2003年第11期。

    2004年

    37.《被邊緣化還是自我放逐——關(guān)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學術(shù)性與現(xiàn)實性的對話》(多人合作),載《哲學研究》2004年第1期。

    38.《世界觀的概念和馬克思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觀》,載《河北學刊》2004年第2期。

    39.《全球化與民族性——對全球化研究中一個焦點性問題的分析》,載《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3期。

    40.《現(xiàn)實中的學術(shù)與學術(shù)中的現(xiàn)實》,載《湖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41.《拓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光明 日報》2004年7月6日“理論周刊·學術(shù)”版。

    42.《探求馬克思哲學的當代價值》,載《光明 日報》2004年9月9日C2版。

    43.《問題研究與學科建設(shè)》,載《學術(shù)研究》2004年第9期。

    44.《關(guān)于ontology的譯名問題》,載《科技術(shù)語研究》2004年第4期。

    45.《建構(gòu)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新形態(tài)》,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5期。

    46.《馬克思主義在當代:我們?nèi)绾蚊鎸?》,載《東岳論叢》2004年第5期,收入《東吳哲學》(2004年卷)。

    2005 年

    47.《恩格斯對“馬克思哲學”的解釋和貢獻——以文獻為基礎(chǔ)的分析》,載《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48.《超越哲學同質(zhì)性神話——從哲學形態(tài)轉(zhuǎn)變的視角看馬克思的哲學革命》,載《復旦學報》2005年第2期。

    49.《唯物史觀對全球化問題的應答》,載《學術(shù)月刊》2005年第5期。

    50.《全球化的多重維度與實質(zhì)》,載《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51.《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新趨向》,載《河北學刊》2005年第4期。

    52.《哲學觀反思與哲學研究的范式轉(zhuǎn)換》,載《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53.《理性面對馬克思主義的當代處境》,載《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9期。

    54.《エンゲルスの「マルクス哲學」に対する解釈と貢獻略論——文獻をとする基礎(chǔ)分析》,載日本《情況》雜志2005年10/11月號,情況出版株式會社2005年10月出版。

    55.《以對話架起比較和溝通之橋》,載《中華讀書報》2005年11月23日第10版。

    2006年

    56.《超越“史”和“論”的二元對置》,載《學術(shù)月刊》2006年第1期。

    57.《2005年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回眸》,載《光明 日報》2006年2月28日“學術(shù)”版。

    58.《累積學科共識 推進學術(shù)研究——近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述評》,載《學術(shù)界》2006年第3期。

    59.《馬克思哲學與存在論問題》(與李德順合作),載《馬克思的本體論思想》(“馬克思哲學論壇文叢”第二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60.《從解釋學視角看馬克思文本研究——兼評“重讀馬克思”的兩種學術(shù)取向》,載《國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馬克思哲學論壇文叢”第三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61.《立足文本,開展對話,建構(gòu)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新形態(tài)》,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馬克思哲學論壇文叢”第五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2007年

    6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形態(tài)及其當代建構(gòu)》,載《光明 日報》2007年1月9日“學術(shù)”版。

    63.《馬克思對現(xiàn)代性的雙重態(tài)度》,載《嶺南學刊》2007年第1期。

    64.《路徑選擇的依賴因素——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面臨的幾個公共問題》,載《學術(shù)研究》2007年第1期。

    65.《歷史哲學研究的新視角》,載《人民日報》2007年4月13日15版。

    66.Marxu2019s Philosophy and Ontology,載Rethinking Marx:Chinese Philosophical Studies,XXVI,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temporary Chang Series Ⅲ,Asia;V.26,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U.S.A,2007.

    67.《認真貫徹“雙百方針” 努力推進哲學繁榮——紀念“中國哲學史座談會”五十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與郗戈合作,第一作者),載《哲學門》第八卷(2007)第一冊(總第十五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008年

    68.《拒斥還是辯護:全球化中的普遍主義和特殊主義》,載《江海學刊》2008年第2期。

    69.《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載《理論視野》2008年第2期。

    70.《在范式轉(zhuǎn)換的途中——關(guān)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現(xiàn)狀的對話》(與魯克儉合作,第一作者),載《學術(shù)月刊》2008年第8期。

    71.《國外馬克思研究是一面鏡子》,載《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第8期。

    2009年

    72.《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30年:回顧與反思》,載《光明 日報》2009年1月20日“學術(shù)”版(整版)。

    73.《全球化與“中國模式”——解讀雷默的“北京共識”》,載《新亞洲論壇》第二輯(韓國高等教育財團編),首爾出版社2009年版。

    74.《韓國哲學的現(xiàn)狀、問題和前景——專訪首爾大學哲學系主任許南進教授》(與趙峰合作,第一作者),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8月11日4版“對話”,《國際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

    75.《拒斥還是辯護:全球化中的普遍主義和特殊主義》,載《全球化背景下的現(xiàn)代性問題》(吳曉明等主編),重慶出版社2009年版。

    76.《再論馬克思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關(guān)系》(與Tom Rockmore等合作),載《哲學動態(tài)》2009年第11期。

    77.《“國外馬克思學譯叢”總序》(與魯克儉合作,第二作者),載“國外馬克思學譯叢”各冊卷首,首批6本:《呂貝爾馬克思學文集(上)》,萊文《不同的路徑:馬克思主義與恩格斯主義中的黑格爾》,古爾德《馬克思的社會本體論》,費徹爾《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從政治經(jīng)濟學到世界觀》,卡弗《政治性寫作:后現(xiàn)代視野中的馬克思形象》,洛克莫爾《歷史唯物主義:哈貝馬斯的重建》,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

    2010年

    78.《“西馬”之后看“馬克思學”——我們?yōu)槭裁匆到y(tǒng)譯介馬克思學經(jīng)典著作》(與魯克儉合作,第二作者),載《中華讀書報》2010年1月27日6版。

    79.《全球化與“中國模式”——兼談雷默的“北京共識”》,同時發(fā)表英文簡稿,載《學術(shù)界》2010年第1期。

    80.《我看“中國模式”——給劉占虎同學的一封信》,載《學術(shù)界》2010年第4期。

    81.《從真理標準討論到哲學教科書體系改革》,載《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第1期。

    82.《“問題意識”凸顯和領(lǐng)域(部門)哲學勃興》,載《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第2期。

    83.《從“領(lǐng)域分設(shè)”到“路徑分化”》,載《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第3期。

    84.《如何理解唯物史觀的“經(jīng)典表述”》,載《理論視野》2010年第4期。

    85.《范式選擇的依賴因素——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面臨的幾個問題》,載《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創(chuàng)新與轉(zhuǎn)換》(“馬克思哲學論壇文叢”第七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

    86.《韓國哲學的現(xiàn)狀、問題和前景——訪許南進教授》(與趙峰合作,第一作者),收入《中國話語:中國社會科學報對話(2009—2010)》,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7.《學術(shù)回顧與反思: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30年(1978—2008)》,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60年》,重慶出版社2010年版。

    88.《從解釋學視域看馬克思文本研究——兼評解讀馬克思的兩種學術(shù)取向》,載《詮釋與澄明:馬克思哲學的當代理解》(“學術(shù)研究”叢書之一),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

    2011年

    89.《中國哲學的本土意識與原創(chuàng)沖動——2010年度哲學學術(shù)熱點評述》,載《學術(shù)月刊》2011年第3期。

    90.《從ontology的譯名之爭看哲學術(shù)語的翻譯原則》,載《BEING與西方哲學傳統(tǒng)》(宋繼杰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91.《同一與差異:馬克思恩格斯哲學觀比較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1年第4期。

    92.《“中國模式”討論的哲學反思》,載《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2012年

    93.《資本主義研究在馬克思社會形態(tài)理論中的地位》(與席大民合作,第一作者),載《哲學研究》2012年第4期。

    94.《如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溫鄧小平論述引發(fā)的幾點思考》,載《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95.《關(guān)于馬克思文本學研究的幾個問題》,載《學術(shù)界》2012年第8期。

    96.《如何理解馬克思的三大社會形態(tài)理論——兼評學界的幾種常見理解》(與樓俊超合作,第一作者),載《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8期。

    97.《對文化民族性與時代性關(guān)系的新思考——重新反思20世紀30年代的文化論爭》(與張勝合作,第一作者),載任平主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12》,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2年10月出版。

    2013年

    98.《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問題再審視——兼評馬克思主義哲學領(lǐng)域的幾部新著》,載《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99.《重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問題》,收入王東等主編《21世紀哲學創(chuàng)新宣言》,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100.《關(guān)于馬克思文本學研究的幾個問題》,收入《哲學家2012》(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主辦),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101.《同一與差異:馬克思和恩格斯哲學觀比較研究》,收入《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第2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

    102.《當前中國價值觀沖突及其前景》,載《天津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

    103.《ゲローバル化と「中國モデル」について論ずる——テモの「北京コンヤンサス」も兼ねて》,載巖佐茂、金泰明編《21世紀の思想的課題——転換期の価値意識》,大阪経済法律學園,日本國際書院,2013年10月。

    104.《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出場語境和理論形態(tài)》,載《哲學研究》2013年第11期

    105.《資本主義研究在馬克思社會形態(tài)理論中的地位》(與席大民合作,第一作者),載《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總第8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2014年

    105.《懷念黃枬森先生》,載王東等主編《哲學創(chuàng)新的一面旗幟——黃枬森先生追思錄》,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106. 《當前中國價值觀沖突及其前景》,載《哲學家 2013》(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主辦),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107.《超越“中西之爭”》,載《群言》(民盟中央主辦)2014年第5期。

    108.《馬克思哲學并不存在“人學空場”》,“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2014年05月29日。

    109.《民族與時代:中國文化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交響曲》(與張勝合作,第一作者),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8月15日A5版。

    110.《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人的本質(zhì)問題及其哲學意義》,載《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10期。

    2015年

    11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場語境和理論形態(tài)》,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 年2 月6 日A04 版。

    112.《兼容并蓄,綜合創(chuàng)新——當前思想理論狀況和前景》(多人合作),載《上海思想界》2015年第6期。

    113.《對文化民族性與時代性關(guān)系的新思考》(與張勝合作,第一作者),收入《馬克思的文化觀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shè)》(“馬克思哲學論壇叢書”之十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114.《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出場語境和理論形態(tài)》,收入《經(jīng)典與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馬克思哲學論壇叢書”之十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TAGS: 教育學家
    名人推薦
    • 張德昭
      張德昭,男,1965年生,四川西充人。先后畢業(yè)于四川大學和復旦大學,獲四川大學哲學學士/碩士學位、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重慶大學工業(y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從事過研..
    • 俞慶棠
      俞慶棠(1897~1949)字鳳岐,祖籍江蘇太倉城廂,后定居無錫,著名教育家。 “民眾教育的保姆”,1919年赴美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深造。她同情廣大勞動人民,將民眾教育..
    • 胡雨人
      胡雨人(1867-1928),近代教育家,原名爾霖,以字行,1867年生,無錫堰橋村前人。年少即懷有壯志,他提倡嚴禁煙賭,與兄壹修常在無錫北鄉(xiāng)各街鎮(zhèn)的茶館里演講,宣傳煙賭..
    • 廖理
      廖理,男,漢族,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清華大學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實驗室主任陽光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主任、《清華金融評論》主編。現(xiàn)任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長。
    • 廖樂健
      現(xiàn)為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計算機學科網(wǎng)絡(luò)與信息安全研究方向?qū)W科責任教授;受聘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物聯(lián)網(wǎng)專業(yè)指導專家職務,同時擔任人工智能學會...
    • 許良超
      許良超 男,1943年8月生,安徽肥東人。1967年畢業(yè)于 合肥師范學院外語系英語專業(yè)。中共黨員,中學英語高級教師,1983年任 蕭縣中學副校長,1984年任中共蕭縣縣委宣傳部副..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