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劉元珍,字伯先,號本孺,無錫人。明隆慶五年(1571)出生于城中時朗中巷附近。他家境貧寒,七歲喪母, 自幼勤奮好學。父劉升,歷任山陽(今淮安)教諭、績溪(今安徽績溪縣)校官 等職。
萬歷二十三年(1595)劉元珍中進士。初授南京吏部主事,不久升為南京兵部郎中。后因父親年老,托病歸養(yǎng)。萬歷二十八年(1600)補為南京兵部職方司郎中,主要掌管疆域圖籍。他到任后,核審軍需,剔除虛假,安置羸弱的士卒,裁減濫設的獎賞,每事秉公執(zhí)法。一年中即節(jié)省庫銀二萬余兩。
萬歷三十二年(1604)首輔沈一貫在朝中結(jié)黨營私,固有劣跡掌握在禮部右侍郎郭正域等人手中,故密使心腹刑部給事中錢夢皋上疏,彈劾郭正域以及次輔沈鯉;并以所謂“妖書”案欲置沈鯉、郭正域于死地,但未能得逞。第二年(1605)適逢“京察”,吏部侍郎 楊時喬、左都御史 溫純等人揭露錢夢皋一流的劣跡,將他們列入了罷黜的名單之中。沈一貫蠱惑神宗,說考察不公,請求降旨恢復錢夢皋等被罷黜的官職上報的考察材料也留在朝中,不予公布。消息傳出后,朝廷的正直官吏十分氣憤,但都畏懼沈一貫的權(quán)勢,不敢提出抗議。
這時劉元珍首先抗疏上奏。他認為朝廷大臣本應伸正絀邪,以澄清國政?墒清X夢皋一流人,身為監(jiān)察宮,卻知法犯法,在這次“京察”中,其行為不但未有所收斂,反而變本加厲,置國家的大事于不顧。他們之所以敢于如此妄為,是因為朝廷內(nèi)上上下下,有一批與他們結(jié)成死黨的人。首輔沈一貫自執(zhí)政以來,無所建樹,只是借皇帝的權(quán)威達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使正直的人受到壓制,奸邪的人肆無忌憚。這樣下去,將來還會有誰肯為國家出力呢?疏上,神宗交公卿大臣議論。沈一貫及其黨羽立即上奏說:“不廷杖劉元珍,公議不可息!
神宗聽信沈一貫的話,降旨廷杖劉元珍。事有湊巧,這一天適逢雷雨,雷電擊斷京城南郊天壇一根竿木。神宗害怕起來,以為違拗了天意,便赦免了劉元珍。但過了幾天,神宗又下諭,留用錢夢皋等言官,貶劉元珍一秩(即十年),調(diào)往邊遠地區(qū)任職。這時吏部員外郎賀燦然、南京御史朱吾弼相繼上疏,認為這次“京察”未能達到預期要求。兵部主事龐時雍也上疏指斥沈一貫的累累罪行。神宗大怒,命將龐時雍、賀燦然連同劉元珍均貶三秩,降調(diào)至邊遠地區(qū)。御史侯慶遠、李冉等人又挺身而出,申救他們。神宗不聽,再將劉元珍等人除名削籍,同時又免去錢夢皋等人職務。但沈一貫仍為內(nèi)閣首輔。
萬歷三十四年(1606)南京吏科給事中陳良訓、御史孫居相再次上疏彈劾沈一貫欺罔瀆職、獨斷專橫的罪行。沈一貫終于被罷免。劉元珍在這次“京察”中表現(xiàn)了他正直無私、直言敢諫的可貴品格。
劉元珍罷官回無錫以后,和顧憲成、高攀龍等在東林書院講學。這一批人,都是正直的官吏,十分關懷國家命運的興衰,對當時黑暗的政治局面極表不滿。他們常借探討學問的機會,抨擊時政。
泰昌元年(1620)光宗接位,下詔起用原來因言事而被貶謫、罷官的人。劉元珍被任命為光祿寺少卿。他在第二年(1621)三月到京師。剛上任,便聞山海關外邊事告急,明軍被努爾哈赤軍擊敗,遼、沈相繼淪陷。
正當此時,早被革職的前任贊畫劉國縉突然以招撫從淪陷區(qū)逃出的宮民為名,擁眾數(shù)萬,直入關內(nèi),投書督餉侍郎,請發(fā)登州、萊州(今山東蓬萊、掖縣)船只,將這些難民南渡山東。劉元珍感到事有蹊蹺,立即上疏反對。他說:劉國縉原是遼東守將李成梁的義子。李成梁丟棄國土,本應受到嚴處,劉國縉卻為其行賄,得免誅戮。后來楊鎬出師遼東,但沒有決心收復失地,卻與守將李如柏密商,準備同努爾哈赤議和,設計陷害了主戰(zhàn)將領劉廷,以至失地喪帥,兩萬多官兵倒于血泊之中。身為贊畫的劉國縉卻力保楊鎬與李如柏。之后,劉國縉又倡議招用遼人,冒領官府庫銀20余萬兩,自稱征募士兵3萬?墒墙Y(jié)果未見一兵一卒。劉解職離任之后,行動詭秘,不知作何勾當。直到遼東全部淪陷,遼西危同累卵的時候,他卻突然擁眾數(shù)萬,竄入內(nèi)地,欲去山東。他究竟想干什么?使人擔心。不久以前,清兵侵陷遼沈,都是以降人為內(nèi)應的。現(xiàn)今數(shù)萬之眾,難保沒有清兵的奸細混雜于其間。如若讓其深入山東,到時從內(nèi)部發(fā)難,怎能防備?劉過去即因賣國而罷官,今又委以招撫重任,這豈不令人費解?自從遼事告急以來,捐軀者不得表彰;倒戈者卻反噬好人。這樣忠奸不分,刑賞不明,國家如何得了?
熹宗將他的這份奏疏交兵部議復。結(jié)果不了了之。劉元珍素強無病,此時卻忽病不起,天啟二年(1622)逝世于京師官邸,終年僅51歲。
天啟五年(1625),閹黨橫行,大興冤獄,東林黨人罹難。劉元珍雖已身故,但名字仍被列入他們編造的所謂“東林黨人榜”內(nèi),功名均被追奪。崇禎元年(1628)方始平反昭雪。
后人將他同顧憲成、高攀龍、顧允成,安希范、葉茂才、錢一本、薜敷教并稱“東林八君子”。
相關史料
《明史》
劉元珍,字伯先,無錫人。萬歷二十三年進士。初授南京禮部主事,進郎中,親老歸養(yǎng)。起南京職方,厘汰老弱營軍,歲省銀二萬有奇。
三十三年京察,吏部侍郎 楊時喬、都御史溫純,盡黜政府私人錢夢皋等。大學士沈一貫密為地,詔給事、御史被黜者皆留,且不下察疏。元珍方服闋需次,抗疏言:「一貫自秉政以來,比昵憸人,叢集奸慝,假至尊之權(quán)以售私,竊朝廷之恩以市德,罔上不忠,孰大于是!近見夢皋有疏,每 以黨加人。從古小人未有不以朋黨之說先空善類者。所關治亂安危之機,非細故也!故枳啵糁。一貫亟自辨,乞明示獨斷之意,以釋群疑。夢皋亦詆元珍為溫純鷹犬。疏皆不報。未幾,敕諭廷臣以留用言官之故,貶元珍一秩,調(diào)邊方。一貫佯救,給事、御史侯慶遠、葉永盛等亦爭之,不從。時員外郎賀燦然、南京御史朱吾弼相繼論察典。而主事龐時雍則直攻一貫欺罔者十,誤國者十,且曰:「一貫之富貴日崇,陛下之社稷日壞。頃南郊雷震,正當一貫奏請頒行敕諭之時。意者天厭其奸,以警悟陛下,俾早除讒慝乎!」帝得疏怒,命并元珍、燦然貶三秩,調(diào)極邊。頃之,慶遠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奪其俸,謫元珍等極邊雜職。俄御史周家棟指陳時政,語過激。帝遷怒元珍等,皆除其名。然察疏亦下,諸被留者皆自免去。
光宗即位,起元珍光祿少卿。時遼、沈既沒,故贊畫主事劉國縉入南四衛(wèi),以招撫軍民為名,投牒督餉侍郎,令發(fā)舟南濟。議者欲推為東路巡撫,元珍上疏言:「國縉乃李成梁義兒,成梁棄封疆,國縉為營免,遂基禍本。楊鎬、李如柏喪師,國縉甫為贊畫,即奏保二人,欲坐杜松以違制。創(chuàng)議用遼人,冒官帑二十萬金募土兵三萬,曾不得一卒之用。被劾解官,乃忽擁數(shù)萬眾,欲問道登、萊,竄處內(nèi)地。萬一敵中間諜闌入其間,何以備之?」疏下兵部巡撫議,遂寢。
未幾,元珍卒官。初,元珍罷歸,以講學為事。表節(jié)義,恤鰥寡,行義重于時。
《明儒學案》
劉元珍字伯先,別號本孺,武進人。萬歷乙未進士。歷官禮部、兵部郎。乙巳大計,四明庇其私人,盡復臺省之黜者,察疏留中,人心憤甚,不敢發(fā)。先生抗疏刺其奸,削籍歸。而四明亦罷。庚申起光祿寺少卿。時遼、瀋初破,贊畫劉國縉,擁眾欲從登萊南濟。先生謂國縉為寧遠義兒,扶同賣國,今又竄處內(nèi)地,意欲何為?國縉遂以不振。未幾,卒官,年五十一。
先生家居講學,錢啟新為同善會,表章節(jié)義,優(yōu)恤鰥寡,以先生為主。有言非林下人所宜者,先生痌瘝一體,如救頭目,惡問其宜不宜也。先生每以子路自任,不使惡言入于東林,講論稍涉附會,輒正色斥之曰:“毋亂我宗旨!”聞謗講學者,曰:“彼訾吾黨好名以為口實,其實彼之不好名,乃專為決裂名教地也!奔残∪瞬挥,茍其在側(cè),喉間輒如物梗,必吐之而后已。當東林為天下彈射,先生謂高忠憲曰:“此吾輩入火時也,無令其成色有減,斯可矣!”
代表詩作
《東林習靜有感》
三窟經(jīng)營計獨周,誰知身世一浮鷗。
滄桑迭換須臾景,舜跖初分萬古憂。
看到盡頭機自息,證通來脈體全休。
人人共有真歸宿,何事紛紜角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