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gè)人簡介
張羽,早年隨父宦江浙,因兵亂不得歸。后與徐賁約定僑居吳興,為安定書院山長,再徙于吳中(今江蘇蘇州)。洪武初年入京,不得朱元璋喜好,洪武四年(1371)又至京師,因應(yīng)對不稱旨,放還。再征,授太常司丞。朱元璋曾親述滁陽王事實(shí),命張羽撰寫廟碑。
張羽好著述,文辭精潔典雅,詩詠深思冶煉,樸實(shí)含華。書法纖婉有異趣,仿佛謝莊月賦。隸書效法韓擇木、楷書臨摹王羲之曹娥碑,雖未精極,卻能離俗而入于雅。畫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筆力蒼秀,品在方從義上。著有《靜居集》四卷。
作品一覽
名詩文選
《詠蘭葉》
?泣露光偏亂,含風(fēng)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看葉勝看花。
《詠蘭花》
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
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
軼事典故
張羽與《吳興八景》
吳興八景,指今浙江省湖州市市區(qū)(吳興區(qū))及其周邊近郊的八處游覽勝地!皡桥d八景”之“吳興”是湖州的古稱。八景依次名為:道場霽曉、蒼弁清秋、西塞晚漁、下菰長煙、龍洞云歸獅子巷休閑廣場《吳興八景》玻璃景墻雕塑、橫山暮嵐、南湖雨意、金蓋出云!皡桥d八景”之名形成于明萬歷年間,明《萬歷湖州府志卷二. 山川》以近郊景點(diǎn)列為八景,從此便有了官方的叫法。但這并非首創(chuàng),早在明初,張羽以八景之名作了八首近體詩,合成《吳興八景》。
張羽的八首近體詩,是描寫中世紀(jì)湖州及附近郊區(qū)田園景色的“絕妙好辭”,如雨后道場山的“滿眼清暉”,秋天弁山的“迢迢爽氣”,黃昏西塞山的“猶見白鷺飛”,城南下菰的“蔓草蒼煙”,黃龍洞的“云端見笙鶴”,郊外橫山的“落日半隱”,碧浪湖邊的“相對白鷗眠”,金蓋山的狀似“青瑤簪”,無不向世人展示了湖州的美麗景色,同時(shí)也從風(fēng)景上體現(xiàn)了湖州在眾多“江南清麗地”中的特殊地位,是元代詩人詠出的“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絕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