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十來歲便入宮成為 巫女,先后與大海人皇子(后來的 天武天皇)和中大兄皇子(后來的 天智天皇)墮入情網(wǎng),形成三角戀。亦導(dǎo)致了這兩兄弟的感情缺裂。
三角戀
兄弟矛盾
在宮里當(dāng)巫女的初期,曾與大海人皇子有染, 并誕下一女 十市皇女。 但女巫不能結(jié)婚所以大海人沒有把她納入 后宮.。后被傾慕已久的天智天皇納入后宮,寵愛有加。但額田王與大海人皇子之間藕斷絲連,舊情難忘。天智七年,天智天皇游獵蒲生野(今滋賀縣近江八幡市和八日市境內(nèi)一帶原野),額田王與東宮大海人隨同伴駕。狩獵和采集藥草之時,大海人皇子春心萌動,難捺相思之苦,情不自禁地向額田王揮袖示愛。額田王考慮在大庭廣眾之下殊為不妥,為勸前夫謹慎,吟歌一首:“紫茜圍獵場,君馬正徜徉。豈不虞人睹,君袖乃爾揚!笔肓铣磷碛趷矍榇枷阒械拇蠛H嘶首訉︻~田王的苦心渾然不覺,激蕩之下,竟作了一首火暴熱辣的御答歌:“紫茜同妹艷,往來圍獵場。何至他人婦,思慕斷我腸!睂τ谌绱顺嗦懵愕拿寄總髑椋詸C敏的天智天皇不會熟視無睹;作為一個深愛自己妻子的丈夫,這更無異于公開的蔑視和挑釁。愛情瓜葛與政見之爭糾纏在一起,燃起了天智天皇忌刻的怒火。額田王是天智天皇與大海人皇子的心結(jié),但出于江山永固的最高原則和當(dāng)時日本皇室貴族階級的傳統(tǒng),天智天皇還是祭起了聯(lián)姻這個法寶。他把自己的第二皇女鵜野讃良皇女嫁給大海人為東宮妃,這就是后來的持統(tǒng)天皇。又將額田王之姊,自己的寵妾鏡王女嫁給中臣鐮足為正室。對于這樁婚事,中臣鐮足是相當(dāng)感激涕零的,對鏡王女也是一往情深。新婚之夜,欣然吟成一歌:“鏡奩裝蜜意,翠蔓伏神山。不與妹同寢,我心怎得安!
打破傳統(tǒng)
藤原鐮足的死,使朝局失去了維系和諧的柱石,天皇與東宮的矛盾再難調(diào)和,大海人皇子的地位岌岌可危。沒有了亦師亦友的股肱老臣的諫阻,天智天皇終于下定決心打破兄終弟及的傳統(tǒng),全面實施傳位于子的戰(zhàn)略部署,他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愛子—大友皇子。不管后世的記載如何,中肯的說,大友皇子不失為當(dāng)時日本皇族中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儀表非凡,博學(xué)多聞,才思敏捷,長于漢詩,并憑借這些深得天智天皇的寵愛。但是,與東宮大海人相比,大友皇子在三個方面處于絕對劣勢。首先就是當(dāng)時盛行于日本皇室的橫向繼承傳統(tǒng),先兄弟后子嗣的觀念在某種程度上已深入人心。況且大海人皇子身為東宮,在皇位繼承序列上具有當(dāng)然的法統(tǒng)優(yōu)勢。其次,大友皇子的親母作為地方豪族之女,在宮中身份僅為采女。在極其強調(diào)血統(tǒng)高貴的日本皇室,母親出身的卑賤,無疑是橫在大友皇子面前的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自幼生長于深宮之內(nèi),養(yǎng)于女子手中的大友皇子缺乏治國所必需的政治閱歷和經(jīng)驗。迷茫無措的大友皇子曾在一首漢詩中直言不諱地慨嘆自己在政治上的無能:“道德承天訓(xùn),鹽梅寄真宰。羞無監(jiān)撫術(shù),安能臨四海!
恩愛不再
作為對勝利者的獎勵,額田王又回到了前夫身邊。天武天皇已經(jīng)不是從前的大海人皇子,醉心于權(quán)力的王者忙于建立自己的以太政官和大弁官為基礎(chǔ)的從中央到地方的三級管理體制;并在仿效唐制實行新的改革的同時,專著于天皇神化思想的弘揚。在至高無上的皇權(quán)面前,山盟海誓逐漸黯然失色。恩愛不在,人老色衰的額田王,只好把全部的感情都寄托在對已故天智天皇的懷念上:“山科鏡山中,巍巍大君陵。夜泣不稍息,日哭一聲聲。宮人何處去,凄凄永別情!毕胪涨淝湮椅,看今朝春閨虛守,無可奈何地輾轉(zhuǎn)于兩個天皇之間的女歌人,心中的悲切是可以想見的了!
維系和諧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層關(guān)系,中臣鐮足才能既對天智天皇恪盡忠貞,又竭力維護東宮大海人的法定皇位繼承人的正統(tǒng)地位。憑借著兩宮的無比信任,中臣鐮足以四朝老臣的身份勉力維系著朝局的正常運作。或許是肩上的擔(dān)子太過沉重,到了天智八年十月,一代名臣中臣鐮足終于身染重病臥床不起。十月十日,天智天皇親自臨幸中臣府探望鐮足病情。十五日,東宮大海人拜領(lǐng)皇命到府邸授予中臣鐮足一等冠位—大織冠及大臣職,并賜姓藤原。翌日,大織冠藤原鐮足病逝,享年五十六歲。出殯當(dāng)日,天智天皇身著白衣立于宮門,向著通過的送葬行列痛哭不已。藤原鐮足葬在山科(今京都市),天智天皇崩殂后,他的陵寢也建在了山科(位于京都市東山區(qū)山科御陵町之天智天皇陵),以示君臣至死也不分離。
鋪平道路
但是以上的種種缺陷,在愛子心切的天智天皇眼中,似乎都不成其為問題。為了保證自己一脈的皇位傳承,天智天皇決意最大限度地利用手中的皇權(quán),為大友皇子繼承皇位鋪平道路。天智十年一月五日,天智天皇正式任命“羞無監(jiān)撫術(shù)”的大友皇子為太政大臣(這是太政大臣在日本歷史上首次出現(xiàn)),同時任命大友皇子的心腹蘇我赤兄為左大臣,中臣金連為右大臣,蘇我果安、巨勢比登、紀大人臣為御史大夫。太政大臣的職掌是“師范一人,儀形四海,經(jīng)邦論理,燮理陰陽”,可見它是把中土的三師、三公合而為一,既為朝中的首席大臣又是君臣的師范,位高權(quán)重,無可匹敵。這樣一來,上有“乾綱獨斷”的天智天皇;下有身為“社稷之鎮(zhèn)守,國家之官轄”,“奉主命而施號令,退奸偽而進賢良”,總理朝政的太政大臣大友皇子;再加上“統(tǒng)理眾務(wù)、舉持綱目,總制庶事,彈正糾不當(dāng)者,兼得彈之”的左大臣蘇我赤兄、右大臣中臣金連;東宮大海人實際上已被架空,再難有所作為。天智天皇的心情和“乙巳之變”時的皇極女帝相同,畢竟還是疼愛自己的親生骨肉。如此的人事安排,實際上已經(jīng)把天智天皇“子承父位”的心意公諸于眾了。大海人皇子內(nèi)心雖然極為不滿,也只能“幽思多忌諱,惶然不敢言”,不敢流露出絲毫的抱怨。
新皇即位
大海人皇子隱居吉野后,迫不及待的大友皇子加快了“搶班奪權(quán)”的步伐。二十三日,大友皇子背著病榻之上的天智天皇,在西殿與蘇我赤兄、中臣金連、蘇我果安、巨勢比登、紀大人臣等“泣血為誓”,諸臣發(fā)誓擁戴大友皇子為天皇,并賭咒誰若違背盟約,則“子孫當(dāng)絕,家門必亡”。二十九日,當(dāng)天智天皇彌留之際,蘇我赤兄等趁機“逼宮”,迫其裁斷大友皇子為皇位繼承人。十二月二日,天智天皇薨于大津?qū)m(追謚近江大津?qū)m御宇天皇)。五日,天智天皇的喪事未了,守孝期間的大友皇子匆匆登基,稱弘文天皇。
出家為僧
天智十年十月,天智天皇病危。十七日,天智天皇召見東宮大海人,表示自己將不久于人世,要大海人繼承皇位。老謀深算的大海人早已洞悉天智天皇的心意,深知天皇的口宣言不由衷,而且大海人覺察到太政大臣大友皇子與左大臣蘇我赤兄將發(fā)非常之謀。于是,他堅辭了皇命,一再懇請?zhí)熘翘旎蕦⒒饰蛔屌c大后,國政托付給大友皇子。同時,他要求天智天皇允許他出家為僧,遠離政治,率妻子家人移居吉野(今奈良縣南部山岳地帶)。天智天皇當(dāng)即同意了他的請求,同日,大海人皇子便在宮中削發(fā)。天武八年,已是天武天皇的大海人曾作了一首御制歌,百感交集地回憶當(dāng)時自己的落魄潦倒:“吉野群山中,郁蔥耳我?guī)X。雪飄時不定,雨降無時停。既似雪飄時不定,又如雨降無時停。曲徑攀登盡,滿懷失意舊時情!
奪取皇位
大友皇子即位之后,視大海人皇子為自己的最大威脅。次年,大友皇子以修建天智天皇御陵為借口,征調(diào)軍兵、民夫,在近江京和大和京積草屯糧,整軍備戰(zhàn),秘密籌劃一舉蕩平吉野,徹底消滅大海人皇子的勢力。大友皇子自以為得計,卻不曾想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吉野方面的掌握之中。深謀遠慮的大海人皇子早在大友皇子身邊埋下了一支伏兵,自己與額田王所生的愛女—十市皇女。十市皇女是大友皇子之妃,夫妻尚稱恩愛(生葛野王)。但與所有的政治婚姻一樣,十市皇女也承擔(dān)著秘密使命,在生死存亡系于一線的緊急關(guān)頭,不管是有意為之還是父女親情使然,十市皇女將近江朝廷的動靜全盤密報給了父親大海人皇子。得到消息后,大海人皇子充分展現(xiàn)了一個膽識兼?zhèn)涞某墒煺渭液蛙娛录业娘L(fēng)采,他當(dāng)即作出決斷,“其禍招身,何然直哉”,與其坐以待斃,不若奮起一搏!
六月二十二日,大海人皇子向自己的領(lǐng)地美濃國派出使者,秘密集結(jié)軍力。二十四日,他親率眷屬、舍人三十余人離開吉野,踏上了前往美濃、尾張的征途。大海人一行日夜兼程,僅用三天就到達了目的地美濃不破山。由于當(dāng)時壟斷朝政的一直都是遠古以來的大氏族名門,被排斥在政治核心之外的東國地方豪族不滿情緒高漲,各國司、郡司趁此機會紛紛反戈一擊,加入大海人皇子的隊伍。聚集了大批人馬的大海人一鼓作氣奪取了不破道和鈴鹿道,切斷了近江朝廷與東國的聯(lián)系, 壬申之亂爆發(fā)。雖然沒有“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耶”的豪言壯語,但在內(nèi)心深處,對額田王的愛戀,無疑激起了大海人皇子昂揚的斗志。當(dāng)年天智天皇利用皇權(quán)奪走了心愛的額田王,如今剛烈勇武的大海人要以奪取皇位的方式讓她再回到自己的身邊。這也應(yīng)該算是日本的“沖冠一怒為紅顏”吧!
與大海人皇子的英明果決相比,大友皇子表現(xiàn)的十分無能。東國兵起的消息如同青天霹靂,使得近江朝廷“群臣悉愕,京內(nèi)震動”。大友皇子召集群臣商討對策,有人提出立即派出精騎前往追擊。當(dāng)時,立足未穩(wěn)的大海人手中尚無可戰(zhàn)之軍,遭遇騎兵急襲是難以抵擋的。但優(yōu)柔寡斷、不諳軍務(wù)的大友皇子否決了這一良策。只是消極地采取守勢防御,繼續(xù)募集兵力,靜待東軍行動后,再與其決一死戰(zhàn),從而坐失了先機。
七月二日,準備停當(dāng)?shù)拇蠛H嘶首颖謨陕穵A擊近江京。一路由出身名將世家的紀臣阿閉麻呂率領(lǐng),經(jīng)伊勢、伊賀與大和的大伴吹負匯合,自大和向北進軍;一路由村國男依率領(lǐng),自不破關(guān)向西進軍。四面楚歌的近江軍,先是諸將發(fā)生內(nèi)訌,自相殘殺;后又在箸陵之役慘敗。二十二日,總大將高市皇子率領(lǐng)下的東國數(shù)萬精銳挺進到了近江京的最后防線瀨田川,大勢已去的大友皇子被迫親自出陣,孤注一擲,進行了最后的合戰(zhàn)。“御手弓箭執(zhí),雄腰長刀懸。叱咤唯勁旅,戰(zhàn)鼓殷雷喧。號角催勇進,敵聞虎嘯般。軍旗翩翻處,野火迎風(fēng)燃。弓弭發(fā)繁響,冬林雪浪翻。更似旋風(fēng)吼,蓋地又漫天。逆臣猶敢抗,霜露盡消殘。鷹隼雌雄斗,孰惜命不全。渡會齋宮神風(fēng)起,吹亂陣腳敵惶然。陰云密布不見日,神輔制勝意在天!”在士氣正旺的東軍摧枯拉朽般地打擊下,近江軍迅速瓦解了。二十三日,“走無所匿”的大友皇子自縊于長等山前。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浴血奮戰(zhàn),大海人皇子終于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六七三年二月二十七日,意氣風(fēng)發(fā)的大海人皇子在飛鳥凈御原宮正式登上皇位,稱天武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