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出生年月: 1917.10
民 族: 漢族
原籍廣東梅縣,落籍于廣西羅城。中共黨員?箲(zhàn)期間參加中華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1947年曾因參加爭取民主運動,被國民黨逮捕下獄。歷任《大公報》記者、采訪主任,暨南大學教授,1978年后任香港《文匯報》副總編輯。香港作家聯(lián)合會會長。1939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著有雜文集《曾敏之雜文集》,散文集《望云海》、《文苑春秋》,專著《詩的藝術》、《古典文學欣賞舉隅》等。雜文集《觀海錄》獲1989年全國優(yōu)秀散文雜文獎。他還致力于向內(nèi)地推介臺港及海外華文文學,積極推進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曾任香港作家聯(lián)會會長。
藝術成就
處女作《鹽城》。曾敏之的散文極具個性色彩。甚作抒至美之情,傾肺腑之言,這固然是其個人稟賦、才華、品德的表現(xiàn),同時也與他植根于堅實的中華大地是分不開的。他循著從史學進入文學領域的路線,長期研讀經(jīng)史典籍和中外文學名著,從中國古典文學和“五四”新文學中吮吸瓊漿,使之成為中華文學傳統(tǒng)血脈的繼承者。曾敏之的散文中常常引用一些史料典故,他用史用典不是為抒發(fā)一點個人的懷古之幽思,而是以古為鑒,寄托自己對國事的關注、對世變的深思。 他始終認為,文人的真性情,文章的真感情,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后天“修行”得來的,他非常看重作家的人品修養(yǎng)。巴金是曾敏之極為敬重的文學大師,在《巴金的心愿》一文中,他謳歌了巴金“于發(fā)聲處發(fā)金聲”的稟性和“老而彌堅”的精神。讀曾敏之的散文給人的印象是:作者不滿足于從某一角度和層面、只用單一的藝術手法去表現(xiàn)人生,而是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積極探索從多種角度,不同層面和用不同藝術手法去表現(xiàn)人生的途徑。
《望云!肥窃糁拇碜,收入他從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各個時期的精品,其中包含有抒情散文,文藝隨筆,人物專訪,雜文,海外文談等,感情深厚樸實,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曾敏之的創(chuàng)作中抒情散文只占很少部分,寫得最多的是雜文、隨筆,著有《觀海錄》、《聽濤集》、《嶺南隨筆》、《文苑春秋》等,約百萬字。這些作品大都立足現(xiàn)實,環(huán)視古今,旨在闡揚傳統(tǒng)之精髓,服務于今天社會。
曾敏之是站在傳統(tǒng)的堅實土地上的作家,他學習傳統(tǒng),深入傳統(tǒng),溶化傳統(tǒng),為創(chuàng)造新文化服務。他的文章不僅有益于世道人心,而且是當今香港文苑中色彩瑰麗、滿身新露的一枝花。
著作書目
拾荒集(散文集)1941,桂林螢社
魯迅在廣州的日子(傳記、評論)1957,廣東人民
談紅樓夢(評論)1957,廣東人民
嶺南隨筆(評論)1957,廣東人民
詩詞藝術(評論)1982,香港波文書局
望云集(散文集)1982,人文
文史品味錄(評論)1983,花城
觀海錄(散文集)1984,香港林真文化事業(yè)公司
詩詞藝術欣賞(評論)1986,四川文藝
詩的藝術(評論)1986,香港三聯(lián)
當代雜文選粹第一輯曾敏之卷1986,湖南文藝
香港作家散文選 編選,1981,花城
香港作家小說選 編選,1983,花城
臺灣游記選 編選,1983,人文
海天·歲月·人生(散文集)和袁鷹共同主編,1986,文聯(lián)
(舒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