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沈云沛
性別:男
出生年月:1854年
國籍:中國
時代:清代
籍貫:江蘇連云港
民族:漢族
身份:政治人物
經(jīng)歷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第二甲第八十六名進(jìn)士出身。點翰林院庶吉士。
二十二年(1896年):翰林院散館,授編修。
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二十四日授農(nóng)工商部右參議,十二月十九日改左參議,右侍郎。
三十三年(1907年):農(nóng)工商部左參議,正月二十七日升農(nóng)工商部右丞,八月四日署右侍郎。
三十四年(1908年):農(nóng)工商部右丞,二月九日署郵傳部右侍郎[3],二月十三日幫辦資政院開辦事務(wù)。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農(nóng)工商部右丞,署郵傳部右侍郎,幫辦資政院事務(wù),幫辦津浦鐵路大臣。
二年(1910年):農(nóng)工商部右丞,幫辦資政院事務(wù),七月十四日署理郵傳部左侍郎,九月二十七日改以候選侍郎署郵傳部左侍郎。十二月六日署吏部右侍郎、暫署郵傳部尚書[4]。
三年(1911年):正月二十七日授吏部右侍郎,三月十二日病假,五月二十三日以病免職。閏六月二十日任奕匡內(nèi)閣弼德院顧問大臣。
民國后任參政院參政。
民國四年(1915年)9月1日參政院代行立法院開會,與周家彥、馬安良、蔡鍔等請愿改變國體。9月19日梁士詒等組織「變更國體全國請愿聯(lián)合會」,沈云沛為會長,那彥圖、張鎮(zhèn)芳為副會長。9月24日請愿團(tuán)向參政院總請愿,反對召集國民會議解決國體。
著作
《袁母劉太夫人墓表》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喜雨亭
歷史真相
年齡相差5歲之謎
1854年秋,沈云沛生于海州高橋巡檢司恒興號。時光荏苒,該地名消失近百年而鮮為人知。云沛于光緒20年(1894)恩科中進(jìn)士,應(yīng)為40歲,可同年4月8日,云沛在欽點翰林院庶吉士之前,于太和殿向光緒皇帝奏其履歷與身世卻道:“臣沈雲(yún)沛,年三十五歲,江蘇海州人……”云沛膽子也太大了,明明40歲卻謊奏35歲,竟敢于金鑾殿上撒謊以欺君!難道不知禮部存有他中舉、中進(jìn)士的具結(jié)案卷嗎?更讓我吃驚的是,第一歷史檔案館在記錄1894年保和殿殿試排位和進(jìn)士案卷中,均赫然寫著:“沈雲(yún)沛、海州人,35歲……”
百思不得其解。清史研究所告訴我,對此些具體細(xì)節(jié),該所未作研究。我認(rèn)定“此些具體細(xì)節(jié)”其中定有蹊蹺,因為我沒有低估云沛的智商。為弄清真相,便鬼使神差查閱張謇的檔案。張謇生于1853年,年長云沛1歲,與云沛同年高中應(yīng)為41歲,但檔案中卻記錄他為36歲,和云沛一樣少奏5歲!我驚詫不已,朝廷竟有這種荒唐事!于是接著查閱排在云沛后面的進(jìn)士孫同康、袁桐、張其淦等,年齡竟然都少5歲———就是說,年齡少5歲并非云沛?zhèn)別現(xiàn)象,而是進(jìn)士們集體“欺君”,那么,其中的奧秘究竟是什么?5年的誤差呀,我怎么在書稿中敘述?回來后苦苦思索月余而豁然開朗:科舉考試三年一試,而在其三年中遇有皇帝登基、壽辰、慶典等,額外加“恩科”取士。光緒20年甲午,乃慈禧60誕辰故稱“恩科”。進(jìn)士每人減5歲為貢給“老佛爺”的壽禮。甲午恩科取士311人,每人貢5歲計1555年,這份獨特的壽禮也許只有慈禧才能消受得起。然遺憾的是,這個窮奢極侈的咸豐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光緒帝的養(yǎng)母,并沒有享用到云沛等進(jìn)士們的“5歲貢”而活到1600多歲,73歲而亡無異于常人!這對云沛、張謇等進(jìn)士們之壽禮真是個諷刺。更可嘆的是,慈禧死后19年,即1927年7月11日,豪華萬丈的東陵,被國民革命軍的孫殿英掘陵拋尸,萬千珠寶被擄掠一空!
“沈云霈”乃“沈云沛”之誤
沈云沛乃清之名臣海州名士,其名誤作“沈云霈”凡幾十年,作為云沛故鄉(xiāng)而舛誤其名讓人如鯁在喉,故于此饒舌一番:清季海州張恩沛之《黌序錄》、相才之《朐陽紀(jì)略》中,有關(guān)沈云沛之記述、云沛親撰之《序》,“沈雲(yún)沛”三字醒然;在其前的同治12年,云沛鄉(xiāng)試第五十名舉人的具結(jié),其后于光緒20年恩科而中貢士、復(fù)試、殿試名冊等,均作“沈雲(yún)沛”;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臺灣故宮館藏檔案,包括光緒、宣統(tǒng)皇帝之朱批、上諭、軍機(jī)處鈴章、沈云沛之奏折,國家圖書館館藏沈云沛著作等等均為“沈雲(yún)沛”;1919年9月,云沛在天津逝世,《京報》所刊訃告亦為“沈雲(yún)沛”……總而言之,云沛從1854年生至1919年謝世,所有檔案史料中均為“沈雲(yún)沛”而無“沈云霈”。
但其“霈”也非空穴來風(fēng),云沛進(jìn)士高中后,海屬地區(qū)民間盛傳:沈云沛,字雨辰、號雨人,名、字、號都含“水”,此人命中多水方為大貴。然其前,云沛中舉后赴京三試而不中,便有高人為其破解命理,言沈云沛命中仍缺水,需在“沛”字頭上加“雨”而為“霈”,可大富大貴。云沛聽其言便以“沈雲(yún)霈”之名趕考果然高中———茶余飯后消食解悶不必較真,但其后民國時期的小說類卻襲用了“沈雲(yún)霈”,便弄假成真三人成虎矣。而真叫人鬧心的是大名鼎鼎的翰林院編修趙爾巽,1914年受袁世凱之命主編《清史稿》,此書在750、807、808頁(縮影本)竟有4處謬書“沈雲(yún)霈”。但后人也不必苛求于這位清之遺臣:時值亂世,軍閥混戰(zhàn),國力衰微,不僅編纂經(jīng)費無著,300多編纂人員連吃飯都成了問題。趙老先生四處伸手無異于乞丐!肚迨犯濉费笱800萬言,豈能一一查檔而無舛誤?所幸的是清帝溥儀“遜位”多年了,否則,你趙爾巽即便是旗人,難免也要犯下篡改圣旨的彌天大罪,北京菜市口那是非去不可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