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冰川地貌;現(xiàn)代冰川與氣候變化
個人簡介
2001年9月-2007年12月: 蘭州大學(xué), 自然地理學(xué)專業(yè)(碩博連讀), 博士
2008年1月-2010年4月:蘭州大學(xué), 資源環(huán)境學(xué)院, 講師
2010年5月-2014年4月: 蘭州大學(xué), 資源環(huán)境學(xué)院, 副教授
2011年8月-2012年8月:美國普渡大學(xué), EAPS系與PRIME Lab, 訪問學(xué)者
2014年5月-至今: 蘭州大學(xué), 資源環(huán)境學(xué)院, 教授, 博士生導(dǎo)師
2015年11月-2018年9月:西部環(huán)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xué)術(shù)秘書
所獲榮譽
2004年,獲得”甘肅省高?萍歼M步三等獎”
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
2015年,獲得”西部環(huán)境獎-青年教師創(chuàng)新獎”
2016年,獲得”西部環(huán)境獎-管理貢獻獎”
學(xué)術(shù)兼職
中國第四紀科學(xué)研究會地貌演變與環(huán)境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2017-2020年)
全國高等學(xué)校中國地理教學(xué)研究會常務(wù)理事(2010-2012年)
《Quaternary Research》、《Geomorphology》、《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第四紀研究》和《冰川凍土》等國內(nèi)外期刊通訊評審人
主講課程
中國地理(本科生專業(yè)基礎(chǔ)課) / 第四紀地質(zhì)學(xué)(研究生學(xué)位課)
主要成果
研究成果1:系統(tǒng)運用多種精確定年技術(shù), 建立了中國西部多個山地可靠的第四紀冰川發(fā)育的絕對年代序列,提出并論證了古冰川進退的階段性和區(qū)域性特征。
研究成果2:基于冰川作用的年代框架和范圍,運用多種冰川物質(zhì)平衡模型,系統(tǒng)闡述了不同氣候系統(tǒng)控制區(qū)末次冰期間冰階的冰進機制。
研究成果3:定量分析了青藏高原東北部山地冰川侵蝕的空間分布特征,并明確了其主要控制因素。
圍繞上述研究方向,近年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Geomorphology、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Quaternary Research、和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等SCI期刊發(fā)表論文十余篇, 以副主編出版專著一本。
主持與參與項目
1. 2020-2023年,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面上項目, 青藏高原東北部第四紀冰川地貌演化過程及其氣候驅(qū)動機制研究, 批準號: 41971003,主持.
2. 2016-2019年,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面上項目, 青藏高原東緣極高山地(貢嘎山和四姑娘山)第四紀冰川年代學(xué)與冰期環(huán)境重建研究, 批準號: 41571060,主持.
3. 2014-2016,年 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 祁連山第四紀冰川作用與氣候、構(gòu)造隆升耦合機制及過程研究, 批準號: NCET-13-0263,主持.
4. 2012-2015年,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面上項目, 祁連山東、西段第四紀冰川發(fā)育模式對比研究, 批準號: 41171063,主持.
5. 2008-2011年,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達里加山地區(qū)第四紀冰川演化序列與年代學(xué)研究, 批準號: 40801031,主持.
6. 2012-2013年,冰凍圈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貢嘎山地區(qū)第四紀冰川演化序列與年度學(xué)研究,批準號: SKLCS2011-03,主持.
7. 2019-2024年, 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xué)考察研究, 雅江流域冰-河-湖演化歷史事件與耦合過程, 批準號: 2019QZKK0205,參與.
8. 2013-2018年, 科技部-科技基礎(chǔ)工作專項課題, 貢嘎山與冷龍嶺地區(qū)冰川冰量變化調(diào)查, 批準號: 2013FY111400,參與.
9. 2012-2015年,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重大研究計劃, 黑河中上游形成發(fā)育與祁連山中段隆升過程研究, 批準號: 91125008,參與.
10. 2006-2011年, 科技部-科技基礎(chǔ)工作專項課題, 貢嘎山地區(qū)冰川現(xiàn)狀調(diào)查, 批準號: 2006FY110200,參與.
代表性論著
1. Pan Yao, Jie Wang*, Jonathan M. Harbor, Fei Wang, Liyang Zou, Weicheng Wang, Xiaojing Chen.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and influence of glacial and fluvial erosion on Tibetan Plateau landscapes. Geomorphology, 2020, 352: 1-11.
2. Jie Wang, Pan Yao, Beibei Yu, Liyang Zou, Fei Wang, Jonathan M. Harbor. Controls on spatial variations of glacial erosion in the Qilian Shan, northeastern Tibetan. Geomorphology, 2018, 318: 128-138.
3. Cui Hang, Jie Wang*, Beibei Yu, Zhenbo Hu, Pan Yao, Jonathan M. Harbor. Marine Isotope Stage 3 paleotemperature inferred from reconstructing the Die Shan ice cap,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Quaternary Research, 2018, 89(2), 494u2013504.
4. Jie Wang, Cui Hang, Jonathan M. Harbor, Limin Zheng, Pan Yao. Mid-MIS3 climate inferred from reconstructing the Dalijia Shan ice cap,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 2015, 30(6): 558-568.
5. Jie Wang, Christine Kassab, Jonathan M. Harbor, Marc W. Caffee, Hang Cui, Guoliang Zhang. Cosmogenic nuclide constraints on Late Quaternary glacial chronology on the Dalijia Sha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Quaternary Research, 2013, 79(3): 439-451.
6. Jie Wang, Baotian Pan, Guoliang Zhang, Hang Cui, Bo Cao, Haopeng Geng. Late Quaternary glacial chronology on the eastern slope of Gongga, Mountain,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3, 56(3): 354-365.
7. Jie Wang, Shangzhe Zhou, Jingdong Zhao, Jingxiong Zheng, Xiangzhong Guo. Quaternary glacial geomorphology and glaciations of Kongur Shan, Eastern Pamir,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1, 54(4): 591-602.
8. 施雅風(fēng), 趙井東, 王杰.中國第四紀冰川新論. 上海: 上海科學(xué)普及出版社, 1-213.(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