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朱栴

    朱栴

    朱栴,明朝藩王。號凝真。朱元璋第十六子,齒序第十五子,母妃皇貴人余氏。

    簡介

    朱栴(zhān讀音為氈)(1378—1438),安徽鳳陽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皇子,號凝真、凝真子。明洪武大明慶靖王朱栴像,張曉宇繪戊午年也就是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九日(1378年2月6日),出生于明朝最初的都城應天府(即金陵,今江蘇南京市)“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母親是朱元璋的妃子皇貴人余氏。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年(1391 年)四月十三日冊封為慶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栴先到封地慶陽(今甘肅慶陽市慶城縣),同年,“自慶陽徙居韋州”(朱栴語),駐慶陽北古韋州城,以餉未敷,藩國寧夏,就延安、綏、寧租賦。洪武三十四年(建文三年)辛已年(1401 年)住藩寧夏(今銀川市)。正統(tǒng)三年(1438 年)八月初三日病逝,享年61歲。葬于寧夏同心縣韋州羅山之東坡。死后,被明英宗謚曰“靖”,史稱“慶靖王”。在寧夏,朱栴先在今同心縣的韋州古城內(nèi)西北建慶王府,并在韋州城居住了9年。以后遷到寧夏城(今銀川市),寧夏城慶王府在今銀川市鼓樓東南、新華街以北一帶,在寧夏城今銀川市居住36年,慶王朱栴總共享藩48年,而“之國”到今寧夏一住就是45年,直到在寧夏城病逝。由此可知,慶靖王朱栴既是安徽人、江蘇人,也是寧夏同心人,更是寧夏銀川人,總之,慶靖王朱栴是寧夏一位古代名人。慶靖王朱栴在寧夏歷史上是頗有作為的,他對明代寧夏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都有一定的影響,他歷經(jīng)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樂、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統(tǒng)六朝,在寧夏生活前后45個春秋,逝世以后,又埋葬在今寧夏同心縣韋州明王陵。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本應移駐封地寧夏鎮(zhèn)城(今寧夏銀川),因為當時寧夏地近邊外,是一個新設立衛(wèi)所的戰(zhàn)區(qū),尚難保障親王的安全和承受王府龐大的經(jīng)濟負擔。朝廷命令慶王暫時改駐韋州城(今寧夏同心韋州鎮(zhèn)),就近由延安、綏德的租賦供給,并授權(quán)慶王管理慶陽、寧夏、延安、綏德諸衛(wèi)軍務,負責鎮(zhèn)守塞上疆土。二十七年(1394年)“冊指揮孫繼達女為慶王栴妃”。于是慶王在韋州成婚并居住長達九年的時間。在寧夏軍衛(wèi)建制完善,屯墾經(jīng)濟發(fā)展和邊塞大局穩(wěn)固以后,于建文三年(1401年),朝廷命親王遷往寧夏鎮(zhèn)城,暫時以寧夏衛(wèi)衙署作為臨時王府。永樂五年(1407年),朝廷派內(nèi)官太監(jiān)楊升,工部主事劉謙、王恪和欽天監(jiān)陰陽劉俊卿到寧夏,共同負責籌備建造新王府事宜。但是慶王當時思親求返內(nèi)地相當心切,自己阻止了建造王府工程。當南遷要求被朝廷一次次拒絕以后,他才對王府陸續(xù)進行擴建,使這座新王府成為當時塞上壯觀宏偉的建筑群。

    慶王府位于鎮(zhèn)城南薰門內(nèi)大街西側(cè),是一座坐朝南的龐大建筑群大內(nèi)之后為王府花園,園中有迎賓館、逸樂園。園中建有樓臺亭榭,湖光山色,奇花異卉,姹紫嫣紅,是慶王把江南園林移植于塞北的一次嘗試,也是明朝塞上人工園林的代表之作。

    慶王生于南國,十分眷戀江南的秀麗風光,為了消遣自娛,吟詩會友,他又把鎮(zhèn)城清和門(東門)外、紅花渠東畔的王府果園,改建成為一處大型游樂園,并親自給這所新園命名叫“麗景園”。園內(nèi)建有芳林宮、望春樓、群芳館、大覺殿和眾多水榭亭閣,諸如芳意軒、清暑軒、擬舫軒、凝翠軒,以及望春亭、水月亭、清漪亭、涵碧亭、湖光一覽亭與杏莊、菊井,桃蹊、月榭、碧沼、鳧渚、鴛鴦池、鵝鴨池等;園東有延慶寺;園南有小春園;園西臨紅花渠,過渠就是寧夏鎮(zhèn)城;園北建有青陽門,門外另辟大型水上樂園一處,名叫“金波湖”。大湖之西有臨湖亭,北有鴛鴦亭,南有宜秋樓,環(huán)湖“垂柳沿岸,青陰蔽日,中有荷芰,畫舫蕩漾,為北方盛觀!睉c王接待朝使欽差,宴請賓客,會友吟詩和春日尋芳,夏時避暑,秋夜賞月,冬令踏雪,無不在此園內(nèi)。所以慶王和巡邊大臣,以及騷人墨客們在園中有許多吟對和美文產(chǎn)生。

    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朱標先他而去世,皇位便由皇長孫朱允炆繼承。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即朱栴的四哥)不服,發(fā)動一場所謂的“靖難”革命,從侄兒手中奪取帝位,改元永樂(1403年)。朱棣為了防止其他藩王效仿他的手段,威脅他的權(quán)力,一上臺就把父親原定的“以同姓治異姓”(封皇子皇孫為藩王)的基本國策,改變?yōu)椤耙援愋罩瓮铡保ò奄N身太監(jiān)分別派到全國各地對宗室和鎮(zhèn)守文武大員進行監(jiān)督)。所以慶王此時的處境大不如以往,權(quán)力被削奪,失去了往日的威風,僅僅只是個擺設而已。晚年的慶王曾一再要求回歸家鄉(xiāng),而每次都被朝廷以“不違祖訓”加以拒絕。這時他的內(nèi)心非常痛苦,加之思念親人,懷望故土和病魔纏身,情緒非常郁悶,幾乎絕望了。如他在《長相思·秋眺》一詞中寫道:“水悠悠,路悠悠,隱隱遙山天盡頭,關河又阻修。古興州,古靈州,白草黃云都是愁,勸君休倚樓!薄稉v練子》又寫道:“風陣陣,雨潺潺,五月猶如十月寒,塞上從來偏節(jié)令,倦游南客憶鄉(xiāng)關。”尤其是從《行香子》一詞中,更可以看出,這時的慶王已僅僅把自己當作一名富家翁了。詞曰:“五十之年,華發(fā)盈顛,得平安,感謝蒼天。無憂無慮,即是神仙。有數(shù)廚書,萬鐘祿,萬丘田。光陰似箭,冬冷春暄。盡今生,所事隨緣,從他汗筒芳臭流傳。但饑時飯,渴時飲,困時眠!

    朱栴

    正統(tǒng)三年(1438年),慶王郁郁成疾,一病不起,于八月初三日(8月23日)病逝在慶王府。享年60歲。謚“靖”,史稱“慶靖王”。慶王歷經(jīng)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tǒng)6朝,享藩47年。次年五月十三日,葬在韋州蠡山之陽,后來這里就成為明朝宗室慶藩一支的宗陵區(qū)。嫡長子朱秩奎繼承王位,封為康王。

    慶王朱栴正妃孫氏、次妃湯氏(后扶正)、妃魏氏等。共有6個兒子,都被封為郡王。慶藩一支封國寧夏長達251年,傳親王位歷10世,冊封親王11人,世子1人;受封郡王爵位20人,傳王42人;授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者,百人之多。宗族支脈繁衍,子孫蕃眾,盤根錯節(jié),形成明代塞上龐大的封建特權(quán)集團。崇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農(nóng)民軍攻占寧夏,末代慶王朱倬漼(未冊封)和宗室成員都被處死,慶藩覆滅。

    慶王朱栴“天性英敏,問學博洽,長于詩文”,著作有《寧夏志》2卷、《凝真稿》18卷、《集句閨情》1卷,自編的《文章類選》、《增廣唐詩鼓吹續(xù)編》等共5種。另外,慶王的書法也是名聞遐邇,“其草書清放訓雅,絕無俗礙,海內(nèi)傳重,視為珙壁”,可惜現(xiàn)今只有《寧夏志》和《文章類選》、《增廣唐詩鼓吹續(xù)編》等書傳世,其余都已失傳。寧夏大學教授白述禮著《大明慶靖王朱栴》,2006年8月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對朱栴的一生做了詳細的介紹何評價。白述禮教授還于2009年應寧夏電視臺邀請,主講、拍攝了《大明慶王》三集電視片,在全國播放。

    學術(shù)成就

    慶王朱栴“天性英敏,問學博洽,長于詩文”“好古博雅,學問宏深,長于詩文和書法!贝竺饔H王都受到良好的文化方面的培養(yǎng)和教育,明太祖給各親王選派教授,賜給大量古今圖書典籍,王府應該有自己的王府藏書館。作為大明朝的親王府,朱栴的慶王府有著豐富歷史文化書籍和各種文獻資料。御賜的,抄錄的,購買的,刻板刊印的, 所有這些藏書和刻板刊印的書籍,都為慶王及其后人寫文賦詩,撰寫著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大致可以開列一個書目:慶王府有《史記》、《漢書》、《隋書》、《新、舊唐書》、《水經(jīng)注》、《元和郡縣圖志》、《五代史》、《宋史》、《元史》等等。朱栴撰修吳忠禮箋證《寧夏志箋證》封面

    據(jù)《弘治寧夏新志》記載,慶王府自己也刻板刊印了一大批書籍:《崔豹古今注》一冊,《三元延壽書》二冊,《壽親養(yǎng)老書》四冊,《飲膳正要》一冊,《毛晃增注禮部韻》五冊。特別是還刻板刊印了朱栴本人所撰:《寧夏志》二卷一冊,《集句閨情》一冊,《凝真稿》十八卷, 《夏城詩集》一冊,還有《愕齋隨筆錄》六冊,《滄州愚隱錄》四冊,《忍辱文集》二冊。朱栴著作,現(xiàn)今只有《寧夏志》和朱栴編撰的《文章類選》二十一冊,《增廣唐詩鼓吹續(xù)編》等書傳世,其余都已失傳。

    朱栴撰《寧夏志》是寧夏歷史上第一部地方志,開寧夏修志之先河。朱栴所著《寧夏志》有許多歷史學術(shù)研究貢獻,朱栴在《寧夏志》提出“元末復置行省”,糾正《元史》元朝為“寧夏府路”;寧夏衛(wèi)設置于洪武九年(1376年)從而糾正明史記載;收錄《大夏國葬舍利碣銘》碑陰文字,證明碑為元昊大慶三年(1038年)所刻;記載“石佛寺 古靈州城北”,600多年前就率先確證古靈州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nèi),因為寧夏各市縣只有今吳忠市有石佛寺,所以古靈州當在今吳忠市。

    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地方志是“官修政書”,一般由地方官擔任總纂,邀請當?shù)貙W者撰寫,地方官基本上不寫一個字,而為當?shù)貙W者集體制作,非個人著作,但是,朱栴《寧夏志》是才子王爺慶王本人親自撰寫的專著,作為一個地位顯赫的親王,親自揮毫撰寫地方志,實屬罕見,或者說是絕無僅有。因為在明朝各代百位親王中,慶王朱栴撰《寧夏志》,此外,再無其他王爺親自撰寫過地方志。朱栴作為明朝親王“”帝王胄子”,能夠“孜孜勤學,寒暑不輟”,親自撰成寧夏第一部方志《寧夏志》,意義重大而深遠。

    《寧夏志》上卷目錄是:沿革、分野、風俗、疆場、城垣、街坊、山川、土產(chǎn)、土貢、壇遺、屬城、古跡、寺觀、祠廟、學校、舉貢、人物、孝行、名宦、名僧、死王事、津渡、陵墓、橋、園、壩、河渠、鹽池、屯田、職官王府、驛傳、牧馬監(jiān)苑、公宇、祥異、雜文;下卷目錄是:文(含唐宋明歷代文十三篇)、題詠(詩35首)、詞(三首)。

    因為戰(zhàn)亂,朱栴撰《寧夏志》藏書多遭劫難幾乎無存,今天看到的《寧夏志》,是萬歷二十九年,慶靖王朱栴九世孫朱永齋依據(jù)曾長史提供的《舊志》重新刻出版本。此版本到明代后期再一次失傳,后寧夏社科院請來華訪問的日本著名西夏學專家西田龍雄教授幫助,得到日本收藏的朱栴撰《寧夏志》萬歷二十九年孤本復印本。然后,該院吳忠禮研究員數(shù)年研究箋證,即朱栴撰、吳忠禮箋證成為30萬字的《寧夏志箋證》,由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元月出版。學者考證成熟書于宣德年間,故有人稱為《宣德寧夏志》。被毀壞的大明慶靖王墓石刻墓蓋

    詩詞薈萃

    1、王賦詩詞 情系韋州

    朱栴本人指出:“洪武中,自慶陽徙居韋州。”古韋州城,今寧夏吳忠市同心縣韋州鎮(zhèn),即唐之威州。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寧夏群牧千戶所于韋州。慶靖王朱栴駐慶陽之北古韋州城以后,就食延安、綏德、寧夏的租賦。于是從此開始,16歲的慶靖王朱栴就進駐韋州。從而開始了他在寧夏近半個世紀的人生歷程, “寧夏的山山水水,見證了他從逸興思飛的青年到美髯飛揚的暮年。”慶靖王朱栴在韋州“居之九年”,對韋州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贊頌和懷念韋州的詩詞,目前有六首之多。

    (1)、登韋州城北擁翠亭

    天際風云起,山椒結(jié)夕陽。

    園林含珉色,笳鼓動哀音。

    邊報軍書急,南來雁信沉。

    病懷與秋思,漻凓苦難禁。

    (2)、晚登韋州樓

    炊煙幾處起荒城,柳外游絲百尺縈。

    把筆登樓漫回顧,夕陽流水總關情。

    (3)、東湖春漲

    三月東湖景始饒,水光山色遠相招,

    魚沖雨急牽浮藻,鶯逐顛風過逝橋。

    花落咋疑金谷地,浪痕初識海門潮。

    臨堤盡日忘歸去,為惜余春謾寂寥。

    (4)、夜宿鴛鴦湖聞雁聲作

    月朗星稀夜景清,水寒沙冷若為生。

    嗈嗈似說南歸意,感我窮邊久住情。

    (5)、朝中措 憶韋州擁翠亭

    構(gòu)亭高在古城端,擁翠萬山還。四面軒窗高啟關河千里平看。

    珠簾畫棟,金鋪文礎,與問平安,記得當年雨霽,常時坐對西山。

    (6)、臨江仙 避暑韋州,行有日矣,喜而賦此.被毀壞的慶靖王朱栴墓坑及出土碎片

    朱栴

    塞上冰霜三十載,新來華發(fā)盈顛。韋城風景自堪憐,螺峰初雪霽,月榭談籠煙。

    想得靈州城下路,綠楊芳草依然。黃騮蹀躞杏花天。丙辰初日出,南上渡頭船。

    2、寧夏王府 詩詞集錦

    慶王朱栴在寧夏(今銀川市)居住生活了36年,直到逝世,除了上述6首詩詞

    之外,還留傳下來32首詩詞,抒發(fā)他在寧夏的喜悅、愉快,或者苦悶、悲哀。

    西夏八景圖詩序

    凝真

    洪武戊寅(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冬,予自韋州來寧夏,道路凡三百余里。歷觀經(jīng)涉之所,因山川之盛概,思所以賦之詩而未得暇。及后欲經(jīng)營新宅,遂登高眺遠,披閱地圖,若黃河之襟帶東南,賀蘭之蹲峙西北,雄鎮(zhèn)藩畿,亦可謂殊方之勝地矣。徘徊久駐,慨然興懷。不覺落日之西沉,寒風之襲衣,追思往昔,有動于詩情。因古有八景詠題,又重而刪修之曰:賀蘭晴雪、 漢渠春漲 、月湖西照、 黃沙古渡、靈武秋風、黑水故城、官橋柳色、梵剎鐘聲,隨題而賦之詩,以見風景之佳,形勝之勢,觀游之美,無異于中土也。

    (1)、賀蘭晴雪

    嵯峨高聳鎮(zhèn)西陲,勢壓群山培塿隨。

    積雪日烘巖冗瑩,曉云晴駐岫峰奇。

    喬松風偃盤龍曲,怪石冰消臥虎危。

    屹若金城天設險,雄藩萬載壯邦畿。

    (2)、漢渠春漲

    神河浩浩來天際,別絡分流號漢渠。

    萬頃腴田憑灌溉,千家禾黍足耕鋤。

    三春雪水桃花泛,二月和風柳眼舒。

    追憶前人疏鑿后,于今利澤福吾民。”

    (3)、月湖西照

    萬頃清波映夕陽,晚風時驟漾晴光。

    瞑煙低接漁村近,遠水高連碧漢長。

    兩兩忘機鷗戲浴,雙雙照水鷺游翔。

    北來南客添鄉(xiāng)思,仿佛江南水國鄉(xiāng)。

    (4)、黃沙古渡銀川市南熏門,明慶王府在南熏門內(nèi)

    凝真

    黃沙漠漠浩無垠,古渡年來客問津。

    萬里邊夷朝帝闕,一方冠蓋接咸秦。

    風生灘渚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

    西望河源天際遠,濁流滾滾自昆侖。

    (5)、靈武秋風

    翠輦曾經(jīng)此地過,時移世變奈愁何。

    秋風古道聞笳鼓,落日荒郊牧馬駝。

    遠近軍屯連戍壘,模糊碑刻鎖煙蘿。

    興亡千古只如此,何必登臨感慨多。

    (6)、黑水故城

    日落荒郊蔓草黃, 遺城猶在對殘陽。

    秋風百雉蘇苔碧, 夜月重關玉露涼。

    枯木有巢棲野雀, 斷碑留篆臥頹墻。

    繞城黑水西流去, 不管興亡事短長。”

    (7)、官橋柳色

    橋北橋南千百樹,綠煙金穗映清流。

    青圍娟眼窺人過,翠染柔絲帶雨稠。

    沒幸章臺成別恨,有情灞岸管離愁。

    塞垣多少思歸客,留著長條贈遠游。

    (8)、梵剎鐘聲

    斛棱殿宇聳晴空,香火精嚴祀大雄。

    蠡吼法庭聞梵唄,鈴鳴古塔振天風。

    月明丈室僧禪定,霜冷譙樓夜陋終。

    忽聽鐘聲來枕上,驚回塵夢思無窮。

    (9)、 戊戌歲金波湖合歡蓮(九首)

    盛澤周流遍八埏,窮邊喜見合歡蓮。

    同根一柄凌波出,共蒂雙頭照水妍。

    二女并肩游漢日,兩喬低首讀書年。

    不慚才拙詩成后,擬繼唐人短李桃。

    (10)、游高臺寺莊經(jīng)辛卯戰(zhàn)場王驃騎陣歿處感傷而作

    辛卯年見舊戰(zhàn)場,重過此地景悲涼。

    水邊折戟侵苔色,風里驚塵慘日光。

    芳草有情空悵望,遺骸報恨足哀傷。

    英魂泉下如相慰,一曲哀歌 一觴。

    (11)、夏日游麗景園

    仲夏名園里,肩輿花下行。

    鳴鳩頻喚雨,布谷苦催耕。

    麥浪因風起,戎葵向日明。

    病懷方寂寞,聊慰此時情。

    (12)、似古邊城春

    東風起邊城,堤柳葉盡吐。

    尤憐塞下見,鄉(xiāng)心此時苦。

    (13)、寧夏新建社稷山川壇

    藩守河西已二年,群神祀禮未能全。

    驛書近命修壇墠,使者先行飾豆籩。

    版筑始成新社稷,金湯還是舊山川。

    春祈秋報思韻格,佑我邊人降福綿。

    (14)、永樂二年春祭社稷山川禮成后作

    受命分茅土,萬里藩西疆。舒乙先生為《大明慶靖王朱栴》出版題詞

    韋州夏州路,移徙不少康。

    封內(nèi)群山川,八載祀典荒。

    社稷祈報禮,非余獨敢忘。

    但為移徙中,以致久不遑。

    永樂當二年,尊兄今天王。

    大明御寰宇,魚扆理乾綱。

    念茲群神祀,春秋事有常。

    禮固不可闕,敕命筑壇場。

    修舉久廢禮,為民祁福祥。

    仲春擇吉日,二祀思神饗。

    禮樂既兼?zhèn)?肥腯烹豬羊。

    諸公陪祀者,佩玉聲鏘鏘。

    燈火明煌煌,載拜望景光

    三獻禮初陳,牲醴列馨香。

    祀神冀來格,非徙歌樂章。

    屏息俯伏待,如臨氣洋洋。

    所愿風雨時,秋收足千倉。

    愧予方幼年,才薄德又涼。

    自慚忝王爵,享有此一方。

    受胙飲福酒,不肖豈敢當。

    尚賴諸賢哲,事事為贊襄。

    昧爽行禮畢,烹胙飲公堂。

    珍羞具前列,百味羅芬芬。

    大事在祀戎,豈可令德爽。

    善惡二途間,降各有福殃。

    飲罷為三思,戰(zhàn)栗復恐慌。

    (15)、秋日登樓

    乾坤牢落此生浮,憀栗幽懷謾倚樓。

    衰草斜陽關塞遠,殘山剩水古今愁。

    千林木葉經(jīng)霜日,萬里風煙滿日秋。

    回望長安在何許,雁聲過處暮云稠。

    (16)、念奴嬌 雪霽夜月中登樓望賀蘭山作(外十首)

    登樓眺遠,見賀蘭。萬仭雪峰如畫,瀑布風前,千尺影,疑瀉銀河一派。獨倚危欄,神游無際,天地猶嫌隘。瓊臺玉宇,跨鸞思返仙界。

    我醉宿酒初醒,景融詩興筆。掃千軍快,下視紅塵,人海混,脫履不能長喂。對月清光,飲余沆瀣,氣逼人清煞。玉笙吹徹,此時情意誰解?

    (17)、浪淘沙 秋(塞垣秋思)

    塞下景荒涼,談薄秋光,金風淅淅透衣裳。讀罷安仁秋興賦,漻栗悲傷。廿載住邊疆,兩鬢成霜。天邊鴻雁又南翔。借問夏城屯戌客,是否思鄉(xiāng)?

    (18)、青杏兒 秋

    午枕夢初殘,高樓上,幾憑闌干。清商應律金風至,砧聲斷續(xù),笳音幽怨,雁陣驚寒。

    景物不堪看,凝眸處愁有千般。秋光談薄人情似,迢迢野水,茫茫衰草,隱隱青山。

    (19)、長相思 秋眺

    水悠悠,路悠悠,隱隱遙山天盡頭,關河又阻修。

    古興州,古靈州,白草黃云都是愁,勸君休倚樓。

    (20)、風流子 秋日書懷

    樓頭思往事,猶如夢,回首總堪傷。想童草山東,臂鷹走馬,弱齡河外,開國封王;老來也,身成痼疾,雙鬢點清霜。江左舊游,塞邊久住,憶朝京輦,愁在氈多。

    倚欄凝眸處,園林正搖落。雁陣南翔,天地暮云凝碧。衰草添黃,更秋容談薄遙山隱隱,野煙漠漠,風景凄涼。惆悵悶懷無語,獨對斜陽。

    (21)、春云怨與吳謙。時謙客塞下

    龍沙三月,尚不見桃杏,紅芳顏色。鎮(zhèn)日惡風頻起,柳困欲眠眠不得。夕陽(口加)卸山,暮云橫嶺,憔悴江南倦游客。鄉(xiāng)國他年,關河今日,到此欲愁絕。

    可憐孤負佳時節(jié),正清明禁火,幽懷縈結(jié)。怕聽胡笳韻悲咽。古道紅塵,旅館清煙,酒旗高揭。一曲詞成,九回斷腸,嬌首賀蘭嶻嵲。

    (22)、搗練子

    風陣陣,雨潺潺,五月猶如十月寒。塞上從來偏節(jié)令,倦游南客億鄉(xiāng)關。

    (23)、 鷓鴣天 冬日漫興

    天闊云低散玉花,茫茫四野少人家。嚴寒磷磷侵肌骨,雕帽隨風一任斜。

    沙似雪,雪如沙。謾斟綠醑聽琵琶。瓊樓玉宇今何在?天上人間道路賒?

    (24)、行香子朱栴曾經(jīng)“命修之”的今銀川市承天寺塔

    五十之年,華發(fā)盈顛。得平安,感謝蒼天。無憂無慮,即是神仙。有數(shù)書房,萬鐘祿,萬丘田。

    光陰似箭,冬冷春暄。侭今生,所事隨緣,從他汗簡,芳臭流傳。但饑時飯,渴時飲,困時眠。

    (25)、夜宿懷古

    皎皎銀河月,熒熒天上星。

    星光和月影,相共照中庭。

    中庭人獨自,低首依云屏。

    相思苦無寐,寂寞掩重扁。

    涼飚吹羅衣,繁霜五夜零。

    東鄰洞簫聲,嗚咽不忍聽。

    眷言行路人,與君惜娉婷。

    (26)、避暑

    避暑高樓次日登,山川感慨客懷增。

    地連紫塞三千里,水映朱欄十二層。

    布谷催更聲度柳,游魚吹浪影身菱。

    盈篇珠玉磋難和,章草尤慚寫不能。

    (27)、石溝驛

    山圍城郭野煙中,亭館蕭然對晚風。

    山下紅塵是非路,星軺日夜自西東。

    (28)、賀蘭大雪

    北風吹沙天際吼,雪花紛紛大如手。

    青山頃刻頭盡白,平地須臾盈尺厚。

    胡馬迎風向北嘶,越客對此情凄凄。

    寒凝氈帳貂裘薄,一色皚皚四望迷。

    年少從軍不為苦,長戟短刀氣如虎。

    丈夫志在立功名,青海西頭擒贊普。

    君不見,

    母羝持節(jié)漢中郎,齒氈和雪為朝糧。

    節(jié)毛落盡志不改,男子當途許自強。

    (29)、登宜秋樓

    慶靖王凝真

    亭皋木落水空流, 隴首云飛又早秋。

    白草西風沙塞下, 不堪吟倚夕陽樓。

    樓頭悵惘久躊躇, 目送征鴻向南去。

    黃沙漫漫日將傾, 總是江南客愁處。

    (30)、麗景園冬日 步王忍辱韻

    澤冰未見腹全堅,溶泄流澌瀉冷泉。

    木落易窺行客徑,風寒難槝釣魚船。

    人間世外由來別,塞北江南自昔傳。

    十數(shù)邊城行樂處,優(yōu)游聊以度流年。

    朱栴《寧夏志》寫道:“麗景園,居城東北,予之果園也!薄都尉笇幭男轮尽份d,在清河門外,地當在今銀川紅花鄉(xiāng)。麗景園是慶王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園林,內(nèi)有芳林宮等樓臺亭館景觀二十余處。慶王常在此園設宴招待鎮(zhèn)城的“藩閫將臣,兔園英俊、搢紳之士,縫掖之儒”。朱栴在永樂六年(1408年),應該就是建宜秋樓之年,曾寫了《端午宴麗景園詩序》一文,“用記一時之勝游云耳”。慶王本人和許多名人抒寫了大量有關麗景園的詩詞。在這首詩里,朱栴再次感慨于塞北江南的惡劣氣候但也卻是行樂之處, 自己安慰自己,“聊以度流年!

    (31)、 總兵營

    故壘荒余草漸平,路人猶識總兵營。

    旌旗寂寞埋金甲,風雨還疑鼓角聲。

    (32)、 菩薩蠻 歸思

    涼風淅淅涼云濕,羈懷何事歸思急。秋氣入單衣,偏增久客悲。賀蘭三百里,只隔黃河水。何日是歸程,中秋正月明。(20120624.BSL)

    朱栴諸子

    長子 朱秩煃 慶康王

    次子 朱秩燽 靖寧王

    三子 朱秩爃 真寧莊惠王

    四子 朱秩炵 安化惠懿王

    五子 朱秩煉 岐山悼莊王

    六子 朱秩炅 安塞宣靖王

    慶王世表

    慶靖王 朱 ?

    慶康王 朱秩煃

    慶懷王 朱邃坎

    慶莊王 朱邃塀

    慶恭王 朱寘錖

    慶定王 朱臺浤

    慶惠王 朱鼒枋

    慶端王 朱倪

    慶憲王 朱伸域

    慶 王 朱帥鋅

    慶 王 朱倬汯

    TAGS: 朱栴 明朝
    名人推薦
    • 朱約麒
      朱約麒端懿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昭和王嫡長子,第六代靖江王。1475年-1516年,在位19年,以孝順謹慎聞名,正德十一年(1516年)六月初二日薨逝。
    • 蔣琬
        蔣琬 ,涇國公蔣貴義子,江都人。初嗣定西侯。天順末,佩平羌將軍印,總兵甘肅,筑甘州沙河諸屯堡。成化八年召還,協(xié)守南京,兼督操江。   十年入督十二團營,尋兼..
    • 張嫣
      張嫣(張寶珠,1606年-1644年),字祖娥,河南祥符縣(今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qū))人,明熹宗朱由校原配皇后,中國古代五大艷后之一。她在明代后期混亂的局勢中,始終保持清..
    • 楊翥
      楊翥(zhù)(1369—1453)明代官員。字仲舉,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卒,年八十五。
    • 金保安
      金保安,筆名墨灝,男,1953年11月生,甘肅人。原為蘭州鐵路局天水車站副站長,現(xiàn)為協(xié)理中國人民大學研修生,美國MBA碩士,中國書法家AI會員(注:獲全國書法獎五次以上..
    • 李賢
      李賢(1408年-1467年1月22日),字原德,出生于鄧州(今河南鄧州市),明代的治世良臣。他為官清廉正直,政績卓著,曾視察蝗災、平定叛亂、被委以托孤重任等,代表作有...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