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人物經(jīng)歷
14歲起奔走于江門、臺城、廣州、香港、湛江等地,先后隨名師符煥庭、李業(yè)、何逢、林榮等學制點心,逐漸融匯各家所長,自成一格,20歲時已小有名氣。建國初,他在廣州大同酒家工作,組織成立業(yè)余點心學習小組并擔任組長,還到國內各大城市拜師學藝。以后他調到泮溪酒家主管點心部,1956年在廣州市首次名菜美點展覽中,他制作的蜂巢荔脯角、玉液叉燒包、鴛鴦雞蛋撻等點心備受青睞,榮獲“名點心師”稱號。他是廣東省首批特級點心師,在1983年全國名師烹飪表演會上榮獲“全國最佳點心師”稱號,后來任泮溪酒家副經(jīng)理。他從事點心制作長達60多個春秋,不僅能制作出3000多種款式的美味點心,而且能把食品制作成千姿百態(tài)的花卉圖案和維妙維肖的動物造型,給人以美的享受。如他創(chuàng)制的名點綠茵白兔餃,是將蝦餃制成小白兔形狀,襯以碧綠的芫荽和金黃的雞蛋絲,就像一群小兔在草地上嬉戲,栩栩如生。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省、市組織的技術表演會上獲獎。他先后被評為全國商業(yè)系統(tǒng)勞動模范、廣東省勞動模范。
羅坤的聲名還遠播海外。英國前首相希思,美國前總統(tǒng)老布什、前國務卿基辛格,聯(lián)合國前秘書長瓦爾德海姆等外國貴賓訪華時都品嘗過他做的點心,盛贊他的技藝。1962年日本“食家協(xié)會”成員一行9人來到泮溪,點名要品嘗羅坤制作的點心,并提出頗為苛刻的要求:每天要吃10份點心,每份點心16款,包括4款甜點和12款咸點,連吃1個月,款色不能重復。羅坤欣然答應。9位日本食客每天吃點心前先拍照,然后仔細品嘗,最后1份帶走。到了第9天日本人就心悅誠服,自動放棄試吃,留下“名不虛傳”的贊語。1980年7月,應美國紐約“中國名菜演出公司”邀請,羅坤一行6人到華盛頓、紐約、洛杉磯、費城等美國的7大城市作巡回表演。人們在觀看羅坤表演時,只見他手里的面團象變戲法一樣,眨眼間就變成了活潑可愛的“小白兔”、展翅欲飛的“小燕子”、晶瑩怒放的“白梅花”。品嘗時,觀眾紛紛拍照留念,甚至當作珍貴的工藝品,包好帶回家與親人共賞。當?shù)氐碾娨暸_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僑日報》等報刊報道羅坤等人表演的盛況。
羅坤雖童年失學,但業(yè)余時一直堅持學習文化知識,能用物理化學原理改進點心制作方法。如荷花酥的傳統(tǒng)制法是慢火浸炸,隨著油溫的升高花瓣逐漸開放,羅坤則利用物理原理,研制出在熱油中灑水產(chǎn)生振動后加速花瓣開放方法。又如,羅坤將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的優(yōu)選法融匯到千層酥的制作中,確定出豬油與面粉配制的最佳比例,僅此一項泮溪酒家每年比原來節(jié)約豬油1600多斤,華羅庚稱贊他“不養(yǎng)肥豬,增產(chǎn)豬油”。他不但教出一大批徒弟,晚年還編寫出版《廣東點心》、《四季點心》、《蔬菜時果點心》、《星期美點和席上點心》、《羅坤點心選》等書籍,為普及和提高點心制作技術及傳播“食在廣州”的飲食文化作出貢獻。
由于羅坤技藝精湛,常有港澳或外國酒店想用重金聘請他,但他始終不為所動。1964年冬的一次招待外賓晚宴后,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感謝廚房師傅時,緊緊握住羅坤那雙沾滿面粉的手;幾年后再見時,周總理還能叫得出他的名字。羅坤于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先后當選為廣東省政協(xié)委員、中共十二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