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王烈拜潁川?人陳寔?為師,與陳寔的兩個兒子結為朋友。當時一些潁川名士如荀爽?、賈彪?、李膺?和韓融?都跟隨陳寔學習,亦都佩服王烈的性格和行為,都與他交往,王烈當時在全國都很有名氣。學成后王烈回到平原,在那里興辦學校教育人民,最終帶動了風氣,當?shù)厮腥硕夹猩七h惡,一些人即使原本有爭端要找王烈評理,都會在半途或王烈家前和解并折返,為著不要令王烈知道他們有這些爭端。當時連平原國國君亦到王烈那里籌劃和咨詢政令。
王烈被舉為孝廉,三府同時辟命他都被王烈拒絕,此時董卓?作亂,王烈于是到遼東避難,在那里耕種和鉆研典籍,自得其樂,當?shù)氐娜硕际肿鹁此,如同君主。當時因為國家紛亂,有識見的人不多,一些人結成朋黨,互相攻擊,而當時到遼東避亂的人,很多都被這些人出言誣害,而王烈在那里居住多年卻沒有問題。王烈同時當遼東太守公孫度?的長史?,令到遼東強者不欺負弱者,沒有人恃眾?凌寡,商人亦沒有抬高價格謀取暴利。后來曹操?多番征召王烈任官,王烈辭任遼東長史,但公孫度及繼位的公孫康?都沒有遣送他上任,最終也沒有到職。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王烈七十八歲時病死。
軼事典故
王烈為人孝順仁慈。學成后父親逝世,王烈為他哭了三年。又有一年遇到饑荒,路上鄉(xiāng)民快餓死,王烈竟然和他們分享糧食,救了他們的性命。
歷史記載
王烈者,字彥方,於時名聞在原、寧之右。辭公孫度長史,商賈自穢。太祖命為丞相掾,徵事,未至,卒於海表!鞠荣t行狀曰:烈通識達道,秉義不回。以潁川陳太丘為師,二子為友。時潁川荀慈明、賈偉節(jié)、李元禮、韓元長皆就陳君學,見烈器業(yè)過人,嘆服所履,亦與相親。由是英名著於海內。道成德立,還歸舊廬,遂遭父喪,泣淚三年。遇歲饑饉,路有餓殍,烈乃分釜庾之儲,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稱孝,鄉(xiāng)黨歸仁。以典籍娛心,育人為務,遂建學校,敦崇庠序。其誘人也,皆不因其性氣,誨之以道,使之從善遠惡。益者不自覺,而大化隆行,皆成寶器。門人出入,容止可觀,時在市井,行步有異,人皆別之。州閭成風,咸競為善。時國中有盜牛者,牛主得之。盜者曰:"我邂逅迷惑,從今已后將為改過。子既已赦宥,幸無使王烈聞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遺之;騿枺"此人既為盜,畏君聞之,反與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盜其駿馬食之,乃賜之酒。盜者不愛其死,以救穆公之難。今此盜人能悔其過,懼吾聞之,是知恥惡。知恥惡,則善心將生,故與布勸為善也。"
間年之中,行路老父擔重,人代擔行數(shù)十里,欲至家,置而去,問姓名,不以告。頃之,老父復行,失劍於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懼后人得之,劍主於是永失,欲取而購募,或恐差錯,遂守之。至暮,劍主還見之,前者代擔人也。老父攬其袂,問曰:"子前者代吾擔,不得姓名,今子復守吾劍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請子告吾姓名,吾將以告王烈。"乃語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見。"遂使人推之,乃昔時盜牛人也。烈嘆曰:"韶樂九成,虞賓以和:人能有感,乃至於斯也!"遂使國人表其閭而異之。時人或訟曲直,將質於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廬而還,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聞之。時國主皆親驂乘適烈私館,疇諮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會董卓作亂,避地遼東,躬秉農器,編於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樂。東域之人,奉之若君。時衰世弊,識真者少,朋黨之人,互相讒謗。自避世在東國者,多為人所害,烈居之歷年,未嘗有患。使遼東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商賈之人,市不二價。太祖累徵召,遼東為解而不遣。以建安二十三年寢疾,年七十八而終!
王烈遺布
原文
王烈,字彥方,太原人也。少師事陳寔,以義行稱。鄉(xiāng)里有盜牛者,主得之。盜請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绷衣劧谷酥x之,遺布一端;騿柶涔剩以唬骸氨I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既懷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焙笥欣细高z劍于路,行道一人見而守之,至暮,老父還,尋得劍,怪而問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諸有爭訟曲直,將質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廬而還。其以德感人若此。
翻譯
王烈字彥方,太原人。青年時曾在陳寔門下學習,像對待老師一樣侍奉陳寔,因為品德高尚,稱著鄉(xiāng)里。有個盜牛的被主人抓住,盜犯向牛主認罪,說:“判刑殺頭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這件事!蓖趿衣犝f后派人去看望他,還送給他半匹布。有人問這是為什么?王烈說:“盜牛人怕我知道他的過錯,說明他有羞恥之心。既然心懷羞恥,必然能夠改正錯誤,我這樣做正是為了促使他改過!焙髞碛袀老漢在路上丟了一把劍,一個過路人見到后就守候劍旁,直到傍晚,老漢回來尋劍,得到了遺失的劍,驚奇地詢問他的姓名,并將這件事告訴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訪守劍人是誰,原來就是那個盜牛的人。 鄉(xiāng)里百姓,凡有爭訟曲直的事件,都去請求王烈排難解紛,斷定是非,由于王烈平素德教影響,有的走到半途,忽然愿意放棄爭執(zhí),雙方和解而回來的,有的望見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慚愧,彼此相讓而回來的。可見王烈盛德感化之深,已遠勝過刑罰的力量。
字詞解釋
以義行稱 稱:稱著
鄉(xiāng)里有盜牛者 者: 這里指偷牛的人
盜懼吾聞其過 過: 過錯
至暮: 暮 :傍晚
怪而問其姓名 怪:驚奇
少師事陳寔 師:名詞作狀語,表示像對待老師一樣
刑戮是甘:甘心受刑被殺
遺布一端 遺:贈送
后有老父遺劍于路 遺:遺失
人物評價
《先賢行狀?》:“烈通識達道,秉業(yè)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