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周儀居紫陽山,山有石室,濱資水。儀少有異稟,博學力行,自入石孔即翠石讀書其中,與一老翁講古道今,自后文思大進,登宋梁灝進士,"宋代邵洲進士自儀公始"。官諫議大夫,拜參政,為宋真宗直臣,后辭官回家建石室書院講學,門徒數(shù)百,湖南名士多受其學。周儀生活清廉,又好施舍,并在其宅下疊修山心、石洞、馬頭三座石橋,今馬頭橋即以其所修之一橋命名。
周儀在宋雍熙年間舉進士。武岡隸屬邵陽,所以周儀不僅是武岡的第一個進士,而且是全邵陽的第一個進士。州志載:“邵州自唐以來舉進士者少”,“宋代進士儀始也”。自唐至宋的雍熙初,凡三百余年。
周儀從小聰明好學。在塘田市的紫陽山上,有一個幽深的石洞,洞臨資水,景色秀美,洞內(nèi)冬暖夏涼,是個讀書的好地方。周儀以石洞為書齋,苦讀數(shù)個寒暑,終于學業(yè)大進。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周儀中了進士。宋以前的邵陽,“不與中國通”,思想閉塞,文化落后。周儀高中進士,破了邵陽的天荒。就在他之后,邵陽籍進士也寥若晨星。明末武岡人潘應(yīng)斗《宋元明進士題名記》上說,自宋雍熙至明崇禎癸未,700年里邵陽只出了15名進士,他們是宋代周儀、周湛、周欽、李友直、彭寵、唐日晉、洪曄、曠?、袁晃,元代唐以森,明代于子仁、劉敬、林壁、曹一夔、潘應(yīng)斗。這15人中,排在前三位的就是塘田市周家祖孫。
周儀中進士后,官至諫議大夫,專門給皇帝出主意、提意見。他“風骨峭厲,遇事敢言”,時稱景祐直臣。年老退休后,他不在京城享清福,回到故鄉(xiāng),在幼年讀書的石洞旁邊建立書院,每日講學其中。到明代成化年間,書院正式命名“諫議書院”。周儀言行必依禮法,鄉(xiāng)人都喜歡和他交游,特別是他將祖遺田產(chǎn),悉數(shù)分贍族人,深得人心。宋建炎四年(1130),詩人陳與義攜夫人周氏來岳家塘田避亂,寫下《書堂石室銘并序》,記述了周儀在石洞讀書、科舉取仕的故事。
親屬成員
周儀之子周湛,周湛的兒子,周朝、周欽皆為進士,時稱“宋三周”,至周欽的曾孫周昉官至兵部侍郎。周儀祖孫三代四進士,當時邵陽、永州都是偏遠之處,被貶之官常到此任職,如柳宗元永州之任,因此當時的紫陽真可謂文人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