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69年,陳倫芬從北京無線電工業(yè)學校畢業(yè)后,被分配到798廠,先在車間當工人,后來當了班長,她的工作方法很簡單,就是自己帶頭多干,而且是“你干得多,我比你干的還要多”。陳倫芬憑著實干,在工人中樹立了聲望。1978年,她被評為北京市“勞動英雄”,陳倫芬是其中最小的一個。后來,她當選為人大代表。周圍的人都向陳倫芬反映意見,燒煤,沒路燈等,陳倫芬覺得挺重要,都寫進議案。后來她才發(fā)現(xiàn),這些事兒不該寫在議案里,而應寫成“批評建議”。有一年,某居民大院因治安混亂,丟了5輛摩托車、370多輛自行車,群眾十分不滿。該大院屬于某國家部委,居委會管不了,就是托人、上訪,人家也不買帳。最后大家找到陳倫芬,她最終把問題解決了。陳倫芬有一個技巧:想讓誰解決問題,就在批評建議的題目中直接寫上“xx部”、“xx局”,這樣一目了然?恐鵀槔习傩辙k事的熱情和技巧,她經(jīng)手的批評建議基本上都沒落空,接到她批評建議的部門都很重視她轉(zhuǎn)來的問題。
陳倫芬辦事有個原則,只要是老百姓反映的事,有共性的事,包括外地人的事,都得反映,還爭取給解決。陳倫芬說,碰著難辦的事,心里就總會記著、想著,就想怎么變個方兒給辦成了;問題解決了,心里就痛快了。如果說,得到別人的信任是一種幸福,陳倫芬的幸福來之不易。有一次,北京某殯儀館向她反映情況,說當?shù)剞r(nóng)民因為迷信,反對建殯儀館,于是在殯儀館左邊修了一豬圈,右邊挖了一糞坑,整天臭氣薰天,一到夏天窗戶玻璃上爬滿了綠頭大蒼蠅。從來沒去過殯儀館的陳倫芬第一次到現(xiàn)場,心里還真犯怵,但她想絕不能讓殯儀館工人覺得人大代表嫌棄他們,就壯起了膽子。三天兩頭跑下來,也就忘了害怕。調(diào)查完后,陳倫芬就向上反映,起初效果不是很大,于是,她又聯(lián)合其他代表一起到各區(qū)視察、寫報告,終于將殯儀館邊的豬圈和糞坑遷走。因為這事,陳倫芬當上了民政局的監(jiān)督員,同時,她還起草了一份3000字的關(guān)于要把殯葬服務納入市政建設規(guī)劃的調(diào)查報告。
大家夸她、信任她,只因為她每做一件事都想著把事做好,不圖什么回報。她對平民百姓的樸素情感,從她走進工廠大門、跟師傅的時候就已經(jīng)扎下了根。北京市實行社會醫(yī)保改革,一些下崗、退休工人發(fā)現(xiàn)需要自己支付的部分比以前多了,超出了承受能力,就寫信找到陳倫芬。陳倫芬馬上趕到北京市人大,說這封信必須盡快交給市長,第二天信就交到市長手中。市長見信后特別著急。后來,問題得到及時解決。這一制度成為北京市提高低收入群體、困難群體生活水平八項措施中的重要內(nèi)容。不僅如此,陳倫芬還聯(lián)系北京市勞動局、經(jīng)委、總工會負責人和退休職工對話。對話會前,陳倫芬對職工代表推心置腹的說:要擺事實、講道理,不必言辭激烈,有話好好說,這樣才能相互溝通。事實證明,對話會很成功。陳倫芬作為人民代表,在單位、家里、電話里,甚至走在路上都會有不少人向她反映情況,她還經(jīng)常鼓勵大家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陳倫芬接近退休時,但她還在原單位上班,她對領導說:“你不用聘我,我也天天來,只要還是人大代表,就得為百姓負責”。
2001年8月,陳倫芬退休。
個人成就
1976年被評為北京市先進生產(chǎn)者;
1978年至1995年7次榮獲北京市勞動模范稱號;
1979年、1983年兩次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
1995年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1978年至2003年連續(xù)五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