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喬簡介
喬喬,青年導演,編劇,電影攝影師,獨立電影人,“用光影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創(chuàng)始人。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主張以“遵循自然光、隱藏攝影機”的手法拍攝,用鏡頭說話,用光影敘事。導演電影“激情三部曲”及中國首部野生動物電影,數(shù)度獲獎,被媒體稱為“電影苦行僧”和“最有擔當?shù)那嗄陮а荨薄?/p>
公益電影人喬喬
地球人都知道,在中國有這么一個執(zhí)著的人,一年四季用攝影機記錄著生態(tài)變遷和環(huán)境污染。在深邃無聲的鏡頭背后,有他一雙熱切閃動的眼,把他炙熱的公益之心一次次的熨燙在每一個畫面上。用光影的溫度感染心靈,用光影的力量呼喚公益,在光影的交錯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鏗鏘有力、跳動著的公益之心!他只為實現(xiàn)一個理念:用光影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他不是環(huán)保局官員,也不是林業(yè)局官員——本該是環(huán)保局做的事兒,他做了!本該是林業(yè)局做的事兒,他也做了!當他冒著生命危險用自己的行動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已經(jīng)超越了官員,樹立了一個“最有擔當?shù)那嗄陮а荨钡臉藯U。世界之所以還這么美好,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有他這些人的愛!
他身為電影苦行僧,心為良知公益人,關注社會敏感話題,熱愛生活,敢于說真話,不時通過微博發(fā)出中肯的批評。刪帖、禁言、關小黑屋,神馬都是浮云,他通過微博告訴我們:也許當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不再需要偶像,但一定需要正能量。
他是 @導演喬喬JOJO (新浪微博)。
拍常規(guī)的商業(yè)片,既賺錢,又體面,還能慢慢在這個星光熠熠的圈子中積累人脈和經(jīng)驗。但是,這個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yè)的青年導演喬喬卻出人意料地拐上了一條絕對非主流的羊腸小道:拍公益電影。
為了把“拍攝中國野生動物電影”這個“燒錢而又賠錢”的活兒干到底 ,喬喬已經(jīng)花費了數(shù)百萬元,賣了房子又賣車,借完親戚借朋友!拔視欢ㄆ诘亟右恍┥虡I(yè)片的活兒,賺了錢就再次投入到紀錄影片的拍攝中。”
作為一個公益電影人,他踐行“用光影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理念。他說,“以自己的想法來拍攝我想要表達的影片,將是我在孤獨的電影之路上不斷求索的!
人民日報以《100個人的中國夢:“瘋子”導演喬喬“砸鍋賣鐵”拍公益電影》為題,報道了他甘于清貧寂寞、投身公益電影的感人事跡,稱他在“傳遞基層正能量”。
中國青年報這樣寫道:對他來說,幾年來最美好的時刻,既不是手握國際大獎,也不是被同行稱贊,而是守候和拍攝的“每一分每一秒”。
法制日報這樣評價:“他們是一群特別勇敢的人,不為賺錢,也不為名聲,只為有所表達,紀錄這個時代的點滴!
中央電視臺則以《電影苦行僧》為片名,滾動播出了他執(zhí)著于野生動物電影拍攝的公益廣告。
作品簡介
《迷失的家園》
本片以野生動物為主人公,全片無臺詞,無解說,無旁白,無字幕,沒有任何人為的語言和文字說教,完全以電影化的視聽語言呈現(xiàn),詩電影的處理手法,力求營造一種詩意而悲壯的美。一幕幕寫實鏡頭和一個個詩化蒙太奇段落形成的情節(jié)張力,體現(xiàn)了對人性和對情感的深度反思。
本片歷時5年拍攝,以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刻畫了我們人類給自然以及動物所帶來的傷痛,真實地展現(xiàn)了它們的悲慘命運,具有深切的人文主義關懷,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本片由@喬喬影視傳媒工作室 出品,青年電影制片廠、@用光影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攝制組、@喬喬影視傳媒工作室 攝制,僅授權@優(yōu)酷網(wǎng) 獨家播出。
點開《迷失的家園》,翱翔于藍天的鳥兒鳴叫著掠過天際,片中多次以鳥兒驚飛的身影和急促的叫聲,分出一個個野生動物及生態(tài)破壞的小片段。
片段一:一只正在孵蛋的鷺鳥被嚇跑后,一個中年男子出現(xiàn)于已經(jīng)有鳥窩旁,取出一枚鳥蛋,在地上磕破,看了看后丟掉,又拿起一枚,又磕破。窩里的4枚鳥蛋全部被他毀掉、丟棄。
片段二:小浪底調水調沙后,臨近夜晚,4只落入水中的幼鳥張大嘴巴,聲聲哀鳴,眼神中滿是絕望……
片段三:一只小鴨子在岸邊死去,另一只小鴨子發(fā)現(xiàn)了,它依偎在尸體上,目光逐漸暗淡……
片段四:一只普氏原羚鼓足力氣,用堅硬的角尖撞擊將其圈起來的鐵柵欄。它一次次地撞擊,但鐵柵欄堅不可摧……
還有這些:干涸龜裂的河床上,翻著白眼的死魚;遷徙過程中的鳥群,飛臨山頭,突然燈火通明,到處是鳥網(wǎng),槍聲大作;被剝皮的野獸,被污染的河流……
對于“片段一”中那個男人磕破鳥蛋的舉動,喬喬委托助理解答:那組畫面是用1000mm長焦鏡頭,在黃河對岸拍到的,對方毫無察覺。他們后來了解到,當?shù)赜袀風俗,吃“毛蛋”大補!懊啊本褪请r鳥在蛋中孵化成形但還沒有破殼的形態(tài),那個人一枚一枚磕破鳥蛋看,應該是在尋找“毛蛋”。
“片段二”中,4只即將被上漲的河水吞沒的幼鳥,網(wǎng)友擔心它們最后的命運。
喬喬說起來拍攝過程依然后怕:“黃河調水調沙那會兒,大水下來非常兇猛,本來灘涂上是沒有水的,眼看著水一點點過來,眨眼功夫,雛鳥的窩就漂起來了。如果大水一沖,肯定活不了了。那時候已經(jīng)是晚上,我們也沒帶手燈,之前給河邊的船老板打了電話,一旦出現(xiàn)什么情況一定要來接我們。我就在想,到底是救還是不救,因為還要背著100多斤的設備跑。助理說:u2018算了。u2019但我心里很難受,都跑了100多米了,又返回去,把鳥寶寶救起來。然后我們就拼命跑,水都已經(jīng)齊腰深了,我們把設備舉起來,那情景真像電影中的情節(jié),如果當時水漲得再快些,真沒命了!”
“5年來我們僅做了一件小事”
獲獎情況
2011年,《家園》獲第二屆中國國際民間影像節(jié)最佳短片獎;
2011年,《詩意的棲居》獲亞洲首屆行者戶外影像節(jié)最佳自然類影片獎;
2011年,第二屆光華綠色發(fā)展貢獻獎。
喬喬故事
喬喬:砸鍋賣鐵給動物拍電影
(來自官媒綜合報道)
清冷的早晨,一彎月亮還高掛空中,一群天鵝劃過靜謐的天空,幾只白琵鷺在黃河灘上悠閑地覓食……
這就是紀錄影片《家園》中黃河中下游的一幕景象。
每年冬季,數(shù)以萬計的鳥類在此棲息、越冬。沒有旁白,沒有人類的主觀,在天籟般飄渺的音樂聲中,只有大自然在向我們訴說它的故事,這也是《家園》的拍攝者、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的導演喬喬,想向我們表達的環(huán)保理念:用光影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在第二屆中國國際民間影像節(jié)上,《家園》從來自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一萬多部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在主競賽單元角逐中獲得“最佳短片獎”。雖然這部影片只有短短四分多鐘,卻是導演喬喬用了4年時間、從2000多個小時的拍攝素材中剪輯而成的作品。
喬喬說,對于是否獲獎并不是很在意。他認為,作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獲獎的并不一定就是好作品,沒有獲獎的不見得就不是好作品;他會把這種種榮譽當成一種鼓勵,激勵著他不斷上路。
2008年,6個年輕人懷揣著夢想上路了。5年多的時間,他從未想過放棄。喬喬和他的“用光影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攝制組一年四季奔波在野外,風霜雨雪,披星戴月。因為沒有車,每天扛著一百多斤攝錄器材往返于駐地和拍攝地,有的時候要走上一兩個小時。早上常常4、5點就起床,而晚上收工回到駐地就已經(jīng)11點多了,一天只有3、4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啃燒餅,睡帳篷更是一種常態(tài)。早上一個大餅、一瓶水,中午因為要節(jié)省時間,常常顧不上吃。常年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讓喬喬顯得有些營養(yǎng)不良。對于如此辛苦的拍攝狀態(tài),導演喬喬并沒有放在心上:“沒有覺得苦,已經(jīng)習慣了,就這樣我都覺得時間不夠用!
常年在野外拍攝,危險是不可避免的。為了不驚擾野生動物,并找到最佳拍攝角度,高難度的拍攝動作常常上演。一次在山西,為了拍攝懸崖上的鷺鳥,喬喬系著安全索,貓在峭壁一塊突起的石頭上,身后是無可依傍的峭壁,下面是深不見底的黃河。喬喬說,雖然會后怕,但拍攝的時候根本顧不上。
導演認為自己是個一根筋的人,只要是喜歡的都會想辦法去做。飯可以暫時不吃,覺可以暫時不睡,而他酷愛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影片,卻不可以不拍。但理想和現(xiàn)實總是顯得格格不入,拍攝的過程中,資金成為最大的困難。
5年的拍攝過程,已耗資數(shù)百萬,對于一個年輕的小伙子,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數(shù)字。沒有投資者的投資,沒有基金會的援助,沒有政府的支持,所有的重擔都落在了這個青年身上。
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環(huán)保,紀錄片也開始慢慢進入人們的視野。但喬喬導演認為,電影業(yè)的過度浮躁,造成紀錄片在中國發(fā)展舉步維艱。而資金、設備和專家等資源的匱乏,電影人的急功近利,種種現(xiàn)狀致使自然及環(huán)境類紀錄片攝制在中國尚處于零起步狀態(tài)。“當央視紀錄片頻道開播的時候,有人曾聲稱u2018紀錄片的春天u2019來了。事實上,每年國家生產的紀錄片一共才多少部,有多少進了院線,有多少人買票去看,又有多少在央視的紀錄片頻道和電影頻道播出?可以說是屈指可數(shù)。商業(yè)片壟斷市場,院線、觀眾冷落紀錄片已是不爭的事實。我覺得還是叫u2018紀錄片的冬眠u2019更靠譜些!睂τ诩o錄片的未來,喬喬并沒有盲目樂觀。
為了籌措資金,將紀錄影片繼續(xù)拍攝下去,他賣了房子又賣車,借完親戚借朋友!皩嵲跊]錢了,就去拍攝一些廣告或商業(yè)片,賺了錢就再次投入到紀錄影片的拍攝中。”
為了省錢,住最便宜的旅店,或者就是在拍攝地附近搭個帳篷,風餐露宿,常常是一天只吃一頓飯。生活上的開支能省就省,但拍攝一點不能馬虎。他唯獨覺得抱歉的是對他的團隊 ,“他們跟著我啃燒餅,吃咸菜,我看著挺心酸的!
紀錄片的發(fā)展面臨著重重困難。人們對紀錄片沒有興趣,很少有人愿意進電影院看一部紀實的影片,另一方面大多數(shù)紀錄片很難拿到拍攝許可證,根本就沒有進電影院公映的資格。同時紀錄片的運作也不同于商業(yè)片,一部商業(yè)片,什么時候拍,什么時候剪輯,什么時候宣傳推廣,什么時候上映,都是有計劃和安排的,而紀錄片需要的恰恰是時間,而且是大量的時間,積累的越多內容越豐富,但時間就是金錢。喬喬認為,無論面對怎樣的問題,作為紀錄片導演,講故事、講好故事是必須的。
在中國民間紀錄片還不成熟的時期,紀錄片的整個拍攝過程中,從拍攝器材的租賃、購買到工作人員的衣食住行都是由導演自費解決。如同大多數(shù)紀錄片導演一樣,喬喬也是一邊接商業(yè)活動,拍廣告、拍商業(yè)片,一邊拍紀錄片,賺了錢就投入到紀錄片上。
做紀錄片的人只是想要把心里的所熱愛的東西表達出來!八麄兪且蝗禾貏e勇敢的人,不為賺錢,也不為名聲,只為有所表達,紀錄這個時代的點滴!北本⿴煼洞髮W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中國紀錄片發(fā)展研究報告》作者張同道這樣評價執(zhí)著的紀錄片導演們。
喬喬說:“紀錄片的拍攝不同于劇情片。紀錄片需要的是時間,尤其是自然環(huán)境影片的拍攝。每一部片子都要耗費大量時間,從大量的素材中剪輯合適的畫面。拍攝過程中要攜帶大量設備,一天幾百塊錢租車費,再加上攝錄器材租賃費等,一天拍攝下來,成本就是好幾千。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或借來的錢,當時確實是負債累累。這里我們要特別感謝鄭州電視臺的鼎力支持和厚愛。最終,我們是要從2000多個小時的素材中剪輯完成一部標準長度的紀錄電影。這部12分21秒的公益紀錄短片《迷失的家園》是為u2018獻禮《2012》u2019!
喬喬說:“我是個頭腦簡單的人,只要是自己喜歡的都會想辦法去做。飯可以不吃,覺可以不睡,而電影卻不可以不拍。這注定我將繼續(xù)痛并快樂著,不舍晝夜……”
李安的御用攝影師林良忠先生非常欣賞喬喬和他的作品,曾戲謔地送他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做公益,賣車賣房拍電影;下聯(lián):為環(huán)保,愿做電影苦行僧。喬喬來了個橫批:自討苦吃。
喬喬在個人微博中謙遜地表示:謝謝大家!5年來我們僅做了一件小事:只為喚起更多人的善念,保護生態(tài),保護環(huán)境,為未來留住美好家園!
媒體報道
東方早報:《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對話系列之喬喬:“賣車賣房拍紀錄片,我沒瘋 ”》2011年9月14日
京華時報:《北京導演自費拍環(huán)保片——4年來艱險拍《家園》 獲中國國際民間影像節(jié)大獎》2011年10月25日
新華網(wǎng):《新華網(wǎng)評:別讓“環(huán)?袢恕睖S為“悲情英雄》2011年10月26日
中國青年報:《攝影師喬喬:砸鍋賣鐵給動物拍紀錄片》2011年11月30日
法制日報:《紀錄片縮影:一個孤獨的紀錄片人》2011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