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李納早年為淄、青二州的刺史,又為行軍司馬。唐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年),淄青(又稱平盧)節(jié)度使李正己已經(jīng)病死,李納一直封鎖節(jié)度使去世的消息,自領(lǐng)淄、青二州的軍政。
田悅(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之子)叛亂失利后,向李納和李惟岳(成德節(jié)度使李寶臣之子)求援,李納出兵一萬、李惟岳出兵三千,與田悅殘部合計二萬余人屯駐于洹水(流經(jīng)河南安陽市)。馬燧等人率部進駐鄴城(同相州、今河南安陽),與其隔岸對峙。
八月,李納為父發(fā)喪,同時上表請求承襲節(jié)度使職,被唐德宗拒絕。
建中二年(781年)李正己病死,李納封鎖消息,自領(lǐng)軍政。八月始發(fā)喪,請襲父位,德宗不許。李納派高彥昭守濮陽。十月,李納攻打宋州(今河南商丘縣),遣其將王溫會同魏博將信都承慶共攻徐州(治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徐州刺史李淆率兵抵抗,朝廷命宣武節(jié)度劉洽(劉玄佐)與神策將曲環(huán)增援李洧,大敗之,打通東南漕運,史稱唐擊李納徐州之戰(zhàn)。
高彥昭投降劉洽后,李納一怒之下,將彥昭的妻子全部殺害。李納為劉洽所圍困,乃登城見劉洽,請求自新。太宦宋鳳朝說李納窮蹙,不必再給機會。于是李納突圍,退回鄆州(今東平東北),城中乏糧,烹食百姓以作軍糧。朱滔再遣兵馬使承慶等前去救援李納,擊敗劉洽。劉洽退守濮陽。
建中三年(782年)底,朱滔自稱冀王,魏博田悅稱魏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李納稱齊王,四鎮(zhèn)歃血為盟,以朱滔為盟主。朝廷命令淮寧節(jié)度使李希烈兼平盧淄青節(jié)度使,專討李納。李希烈乘機率所部三萬人移居許州(治長社,今河南許昌市)。李希烈未討伐李納,反而暗中和李納勾結(jié),與河北三鎮(zhèn)來往頻繁,自稱建興王。興元初年,皇帝下詔,招撫李納,恢復(fù)平盧節(jié)度使,授檢校工部尚書,又同中書門下干章事,封隴西郡王。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黃河以北大致平定,只剩下田悅困守魏州孤城;而黃河以南的政府軍則猛攻濮州(今山東鄄城縣)的李納。李納勢窮力蹙,基本上也是敗局已定。
貞元八年(792年)李納卒,其子李師古襲位。
史書記載
舊唐書《李納傳》
納少時,正己遣將兵備秋,代宗召見,嘉之,自奉禮郎超拜殿中丞、兼侍御史,賜紫金魚袋。歷檢校倉部郎中,兼總父兵,奏署淄州刺史。正己將兵擊田承嗣,奏署節(jié)度觀察留后。尋遷青州刺史,又奏署行軍司馬,兼曹州刺史、曹濮徐兗沂海留后,又加御史大夫。
建中初,正己、田悅、梁崇義、張惟岳皆反。二年,正己卒,納秘喪,統(tǒng)父眾,仍復(fù)為亂。比會悅于濮陽,遣大將衛(wèi)俊將兵一千救悅,為河?xùn)|節(jié)度使馬燧敗于洹水,殺傷殆盡。詔諸軍誅之,納從叔父洧以徐州,李士真以德州,及棣州李長卿,皆以州歸順。納以彭城險厄,又怒洧背宗,乃悉兵圍之。詔宣武軍節(jié)度劉洽與諸軍救之,大敗納兵于城下。后將兵于濮陽,洽攻破其城外。納自城上見洽,涕泣悔罪,遣判官房說以其弟經(jīng)、男成務(wù)朝京師,請因洽從順。會中使宋鳳朝見之,謂納計蹙,欲誅破之以為己功,奏請無舍,上乃械說等系禁中。納遂歸鄆州,復(fù)與李希烈、朱滔、王武俊、田悅合謀皆反,偽稱齊王,建置百官。及興元之降罪己詔,納乃效順,詔加檢校工部尚書、平盧軍節(jié)度、淄青等州觀察使。無幾,檢校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希烈圍陳州,納遣兵與諸軍奮擊,大破之,因解圍。加檢校司空,封五百戶。貞元初,升鄆州為大都督府,改授長史。年三十四,薨于位,廢朝三日,贈賻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