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宋季。1920----1988)浙江杭州宋莊人,寓居蘇州。原名崇祖,因仰慕西泠丁敬的藝術(shù)造詣,改名宋丁,號季丁、一目翁、半個園丁、無齋等。其祖上藏有漢磚五百方,抗戰(zhàn)時損毀殆盡。1962年因左目癌病而摘除,靠病退工資和做手工擺攤度日,此后“貧病”竟相隨終身。雖生活坎坷而篤好書、印之志不改。其作品傳統(tǒng)根基深厚,能出古入新,直抒胸臆,作品因不入時流而少知音。編為先生辭世20周年祭。
蘇州在二十幾年前還很寧靜,沿著一條典型的姑蘇小巷子“馬醫(yī)科”往西走到弄口,便是清代學(xué)者俞樾的故居《曲園》。這座大名鼎鼎的私家花園美輪美奐,園旁破舊的邊門里一條又黑又長,地面高低不平的小夾弄走到底,靠借《曲園》的北圍墻向南搭建了一座低矮的兩開間平房,里面住著先師宋季丁一家五口。這是我當年常去學(xué)習(xí)的地方,盡管條件簡陋,只要上課時聽著先生詼諧有趣的連珠妙語,欣賞先生創(chuàng)作的書法篆刻作品,欣賞他不多的碑帖和收藏品——有時上午去早了,常能看見他支撐著瘦小的病軀,以極快的速度靈巧地燃生煤爐,料理家務(wù),去院子里澆花,然后放松下來,給自己泡茶、點煙、再坐下開講;這一切仿佛有巨大的磁性,深深的吸引著我。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xù)到88年1月,先生實在不堪貧、病的煎熬和壓力而提前去世,我欲罷不能。三十多年過去了,先生的睿智詼諧仍歷歷在目。先生喜歡抽煙飲茶,與人交談到高興時笑聲朗朗,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吞吐間,有余煙裊裊從因癌癥而摘除左眼蒙蓋的紗布里逸出,第一次見此情形,我心內(nèi)驚訝不可名狀。昆山名宿曹靖陶1與先生相知,曾作一銘贊先生:“到公殘遺,亂頭粗服。千載塵封,長遭世辱。巨眼識珍,具只斯足。允助筆花,夜聞鬼哭!笨坍嬋肽救郑M管生時名聲不顯,隱埋于馬醫(yī)科那條深深的小夾弄里,但先生對傳統(tǒng)書法篆刻的深入理解和極富個性的表達,卻正是“巨眼識珍,具只斯足”。先生說“祝嘉2、汪星伯3先生是蘇州的第一百貨公司,堂堂煌煌。我是雜貨鋪,隨便輕松!比欢壬鷮W(xué)養(yǎng)豐富,上課不拘一格,一切都在談天說地中進行,恰似“潤物細無聲”。授課的內(nèi)容絕不囿于筆法刀功,始終緊扣的是寬泛有趣的傳統(tǒng)文化。先生的課徒稿《小頑石印稿》4里開宗明義說:“第一必先令學(xué)人辯優(yōu)劣,訓(xùn)練眼睛。眼睛指揮手,無有不成者。技巧,手也。不熟練則拙,過熟練則巧,巧拙并用則神品矣。然巧則必須不忘謹嚴,如樂師奏樂,必按樂譜,熟練后可自制樂譜。樂譜尤古人印譜也,死抱古人之印譜,則離古人印譜終身不能成印矣。”并強調(diào)要看原打印譜,以防不好的東西先入為主。其方法和觀點,是學(xué)習(xí)傳統(tǒng)時如何繼承與創(chuàng)新,文質(zhì)并重的良方。丁敬論印詩云:“古人篆刻思離群,舒卷渾同嶺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毕壬鷺O愛丁敬,稱西泠前四家為“文中的司馬遷、詞賦的屈原”。但在能辨“優(yōu)劣”,師古化古,不“墨守漢家文”而成就自家面目上,篳路藍縷,是先生課徒的關(guān)鍵,也是解讀其作品的關(guān)鍵。
先生精篆刻、兩漢南北朝的碑版書法,喜歡章草、孫過庭、寐叟、弘一、于右任。書、印一道是先生的生命全部。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那個性強烈,不入時流而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書法篆刻作品并不為人認可。先生有解言道“人家說我娃娃體,其實我是六朝碑”,“人只知東晉有二王,不知同時還有爨爺爺”(指二爨碑),語調(diào)一似慣常的輕松幽默。先生作印不喜修飾,認為修改太多會損傷刀意、神氣。他的好友王才愷5先生曾回憶他在已篆好的印面上刻“險絕”6一印,砉然奏刀,一氣呵成而略不修改,十分鐘內(nèi)即告完工。看他揮毫?xí)鴮,也是洋洋灑灑,興之所至而大小錯落,渾似漫不經(jīng)意,卻趣味盎然,章法天成。作品尤以印章邊款最為精彩,單刀直落,線條搖曳多姿。雖在方寸間,卻跌宕起伏,肆意汪洋,形、神直逼漢魏南北朝的精妙處。記得1978年后,先生不無得意地說自己“抗癌斗爭勝利十六年”,作品也漸受人注意。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有人推薦他寄書法作品去淮安周恩來紀念館,上?平屉娪爸破瑥S也曾有意錄用他的字,先生勤奮創(chuàng)作,作品以捆論。盡管好事大都落了空,但先生始終處之坦然。有一次寫信給我說:“我因為對天發(fā)了咒,一定要寫到雙目不明為止,……近來每日練兩小時,自覺稍有起色,很希望你來一看”。隨信托我替他借閱北周《匡喆刻經(jīng)頌》、“西域之木簡”、《谷朗碑》,以及我收藏的整拓《楊淮表記》、《寐叟題跋》第二冊上下兩本、“鐘鼎拓本小品”、刻本《宋克書杜甫前出塞詩》等,另外“倘有集對或其余隨便什么石印本兒都可,讓我u2018點鐵成金u2019”。原因只是“扶桑人來蘇,……擬寫20張為之。7”滿紙的豪氣和自信。但此前不久的來信還提到另外的事情,“八月五日接煤餅久不旺火,忽覺左耳失聰,(聾啞皆我所愿)五日后腫及淋巴,腫痛難寐”。其實,先生當時除了只剩一目,已經(jīng)滿身是病,依賴安眠藥才能入睡!柏毑 边@對親兄弟如影隨形,磨難了先生的大半輩子?亢埳,粘火柴盒和擺攤賣粽子貼家用,寫字所需用紙和篆刻的石章來得異常艱難。只因為對書法篆刻由衷的摯愛,才使他忽略其余而不顧。盡管先生生平刻印逾萬,但都是刻好了磨去再刻,或隨手送人,了無難色(包括書法作品、印譜、碑帖拓片)。離世后僅留下二十來方普通材質(zhì)的常用印,幾乎方方刻滿六面。時代變遷很快,但藝術(shù)的真諦亙古不變,歷史也喜歡披砂淘金,直觀作品本身。在某個時刻,他會拂去“千載塵封”,拈起個性突出,創(chuàng)作能力超常的作品重做審視的時候,相信先生的艱辛與勤奮,恪守高古、天趣的格調(diào),定當普惠后人。
先生曾列過一個《半個先生能拙表》,像是平常生活的寫照,更像是自畫像,摘錄于此作為結(jié)尾:
能黑夜騎車,快速前進。
能在靈隱探勝。
能輕度掘樹搬石。能種花種菜,但要人幫助體力勞作。
能洗碗、淘米、煮飯、掃地、洗刷痰盂、積肥。
能磨治硯石印章一類文物。
能寫好唐以前書法篆刻。
能燒煮中意的高級、低級菜食。
能與雅人談笑、寫信。
能與狡猾舊貨商人購買物品。
……..
久經(jīng)鍛煉不能算數(shù),尤其不能四則應(yīng)用題。
絕對不能辨別方向,至多能辨別南北。
不能熟悉稍稍復(fù)雜道路。
絕對不能針線。
不能攢好被褥、紗布、紙張。
不會殺魚、洗蟹、拔豬甲(爪)細毛。
絕對不能與某種人應(yīng)酬及吃飯。
不會買菜,主要是不會稱斤兩及心算價格。
不能搞政治。
不會穿跑鞋帶!
人物評價
釅茶苦澀而芳冽——記書壇逸才宋季丁先生
如果說,當今不少書家給我們以麗日秀月、百里平川、時花美女;或者典漠浩訓(xùn)、鄙哩街談、偽劣古董;乃至活字印刷、左道畫符、牛鬼蛇神……那么,宋季丁先生締造了別一種藝術(shù)世界。這里重巖峭壁,幽壑流泉,古松危石,奇花異草;時而赤蛇磅礴、崩云涌雪,時而霜鶴長峻,洞簫低咽……我們的藝壇往往拜倒于“名家”足下。其實,宋季丁先生稱不上“名家”。他生前炫目的桂冠一無所有。似乎有一兩次入選省級展覽,某次入選一家晚報副刊,列名幾十位青年作者之后,這算是他藝術(shù)經(jīng)歷中輝煌的一頁了。記得誰說過,藝術(shù)家的生活是無所謂的,藝術(shù)家生活在作品中;蛟S這是對的。宋季子,字季丁,號半個園丁、無齋、一目翁等。1920年生于杭州西伶橋畔宋莊。其祖父皮藏很富,其中有三國以前古譬500品,在抗戰(zhàn)時期被日本人夷為瓦礫。13歲時學(xué)習(xí)書法篆刻,常赴西冷印社觀摩切磋,陶冶了他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因雅慕丁敬的藝術(shù),更名為宋丁,后署名宋季丁。1954年定居蘇州后,初以點心攤度日,雖然為衣食奔走,而終于沒有忘情藝術(shù)。遁跡陋巷破屋,與販夫走卒為伍,而藝術(shù)創(chuàng)作絕不肯涂朱抹粉,迎合時好,表現(xiàn)了一個藝術(shù)家最可貴的品質(zhì)。1960年,左目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