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張弓驚

    張弓驚

    張弓驚,品牌“公益?zhèn)鞑ァ备拍钊蚍秶鷥容^早系統(tǒng)闡述者和踐行者,品牌管理、公關傳播和投融資專家。夠優(yōu)機構(夠優(yōu)(北京)咨詢有限公司簡稱)創(chuàng)始人;全國節(jié)能宣傳聯(lián)盟執(zhí)行秘書長。歷任清華大學媒介管理研究中心《中國傳媒產業(yè)報告2005》(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中國傳媒產業(yè)報告2006》(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課題組成員。中國第一本《中國慈善捐贈發(fā)展藍皮書(2003-2007)》(中國社會出版社)副主編。

    人物簡介

    畢業(yè)于寶雞文理學院英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職研究生學歷

    英語言文學學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職研究生。現(xiàn)居北京。

    曾供職于陜西華商報集團。任該集團所屬的《華商報》(西安)、《新文化報》(長春)、《華商晨報》(沈陽)新聞中心主任、總編輯助理等職。

    2001年主持了廣州日報報業(yè)集團《信息時報》(日報)的成功改版,任副社長、常務副總編輯。

    張弓驚

    2001年下半年到2002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國社會工作協(xié)會《公益時報》總編輯。

    2002年5月至2003年9月,任中國中信集團(北京)中信文化體育產業(yè)有限公司(中信傳媒集團)報業(yè)投資規(guī)劃組組長。

    2003年至2004年任廈門元通傳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并任《生活新報》(昆明)執(zhí)行社長。

    2004年到2005年參與創(chuàng)建清華紫光集團紫光傳媒有限公司,任紫光傳媒公司投資委員會副主任。

    2005年9月入股內蒙古太陽晨光傳媒有限公司,任總經理兼《內蒙古晨報》執(zhí)行社長。并與投資伙伴一起參與北京等地多家傳媒項目的投資。

    2009年,創(chuàng)建夠優(yōu)(北京)咨詢有限公司(簡稱夠優(yōu)機構)。

    2013年6月任全國節(jié)能宣傳聯(lián)盟執(zhí)行秘書長。

    品牌“公益?zhèn)鞑ァ备拍钊蚍秶鷥容^早系統(tǒng)闡述者和踐行者,公關傳播、品牌管理和公益事業(yè)專家。網舵?zhèn)髅剑ňW舵(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簡稱)和夠優(yōu)機構(夠優(yōu)(北京)咨詢有限公司簡稱)創(chuàng)始人、總裁/CEO;全國節(jié)能宣傳聯(lián)盟執(zhí)行秘書長。

    歷任清華大學媒介管理研究中心《中國傳媒產業(yè)報告2005》(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中國傳媒產業(yè)報告2006》(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課題組成員。中國第一本《中國慈善捐贈發(fā)展藍皮書(2003-2007)》(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副主編。

    自1994年以來,曾任華商報業(yè)集團《華商報》(西安)、《新文化報》(長春)、《華商晨報》(沈陽)新聞中心主任、副總編輯等;廣州日報集團《信息時報》常務副總編輯兼副社長;《生活新報》(昆明)、《山西經濟日報》(太原)、《內蒙古晨報》(呼和浩特)執(zhí)行社長等職位,這些報紙均為當?shù)刂髁鞫际袌。曾任《公益時報》總編輯,該報編制發(fā)布的中國慈善排行榜在國內影響巨大。豐富的媒體實際工作經驗,使得張先生非常熟悉輿論傳播規(guī)律;并在國內主流媒體擁有廣泛的人脈關系。

    也有豐富的投資業(yè)務經歷。歷任中信文化傳媒公司(中信傳媒集團)報業(yè)投資小組組長;清華紫光集團紫光傳媒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對于投資和市場的豐富實踐經驗和深刻的思考理解,使得夠優(yōu)機構在從事營銷傳播策劃時,能夠真正從客戶的需求入手,不事夸張務求實效,贏得了合作客戶的一致好評。

    業(yè)余研究致力財經類專欄寫作,是搜狐財經特約評論員、騰訊名博成員、網易財經博客特邀撰稿人。其在搜狐、網易、騰訊等設立的博客,點擊量都很大。新浪微博@張弓驚,擁有眾多的粉絲人群。愛好攝影、書法以及戶外活動。

    夠優(yōu)機構

    夠優(yōu)機構是張弓驚在2009年5月12日所創(chuàng)辦的一家公益?zhèn)髅綑C構,夠優(yōu)機構是一家集于品牌公益?zhèn)鞑、政府宣傳活動、影視娛樂推廣、危機公關處理的公益?zhèn)髅綑C構。夠優(yōu)機構能夠深刻理解品牌需求,還非常熟悉公益政策,擁有廣泛NGO關系平臺,可以在全球媒體進行網絡傳播。

    夠優(yōu)機構主張“廣告是風,公關是太陽,公益營銷傳播是春雨”,夠優(yōu)機構認為“公益是維系組織和品牌活力的根本原因”。每一個組織和品牌都需要公益的引擎,每一個組織和品牌都有相當?shù)墓嫘,我們都需要找出組織的公益性并將之提升和豐富。

    創(chuàng)業(yè)經歷

    初入社會

    張弓驚畢業(yè)之后長期從事傳媒管理和經營工作。曾供職于陜西華商報集團。2001年任中國唯一公益主題報紙《公益時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主管、中國社會工作協(xié)會主辦)總編輯;該報是中國慈善排行榜、中國明星慈善榜獨家編制單位。為中國都市報領域有獎新聞熱線、廋型報紙、媒體導入VIS系統(tǒng)等最先嘗試者。

    后來張弓驚在工作的期間發(fā)現(xiàn)中國的各個事業(yè)領域,缺少的就是公益以及公益?zhèn)鞑,于是就開始萌動了創(chuàng)辦“夠優(yōu)機構”的想法。

    創(chuàng)業(yè)成功

    到2009年,張弓驚成功的創(chuàng)立了致力于品牌品質研究和傳播策劃執(zhí)行的專業(yè)機構:夠優(yōu)機構。夠優(yōu)機構對于新媒體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品牌社會價值和號召力關系的研究,對于中國公益事業(yè)體系和政策的熟悉,以及對于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互聯(lián)網)傳播規(guī)律的把握與掌控能力。5-12友成應急志愿者長途演習、德國高端家電品牌德哥電器強行登陸、中國最能堅持的公益項目推廣等一系列成功案例的完美執(zhí)行,使夠優(yōu)迅速在該領域成長成為一家極具成長性的機構。短時間內,該機構組建了覆蓋全國所有城市的電視、報刊、互聯(lián)網戰(zhàn)略合作網絡。

    媒體采訪

    公益是源代碼

    (原載《中國商人》雜志)

    記者:有了各種“富豪榜”,也有了“中國慈善排行榜”,我們還需要這樣一個“中國仁富榜”嗎?你們這張榜單和其他的兩個榜單有什么不一樣?

    張弓驚:在中國最先出現(xiàn)的是“富豪榜”,中國財富精英們第一次以群體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公眾的視野中;從財不外露到財富英雄,“富豪榜”的一小步,是中國人財富觀念的一大步。但是,僅僅以財富持有的多寡來編制榜單,必然會讓一些市場經濟中的“梟雄”活躍其中;這樣的富豪榜,因為上榜富豪多有落馬而成為“殺豬榜”就不足為怪了。

    “中國慈善排行榜”是在中國公益事業(yè)飛速發(fā)展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如果說,“富豪榜”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公眾對于財富的態(tài)度;那么,可以說,“中國慈善排行榜”則有效改變了公眾對于富豪們的印象:讓公眾能夠在被過多渲染的原始積累的“血腥”和鋪張奢靡的生活之外,看到了富豪們富有愛心和責任的另一個側面。

    事實上,每年的“財富榜”和“慈善榜”發(fā)布一出爐,很多公眾都會把這兩個榜單做比較,看看富豪們的實際資產金額與其慈善支出是否匹配!爸袊矢话瘛币龅氖虑,就是試圖把這種比較規(guī)范化,并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仁富指數(shù)”的概念。作為一種嘗試,尤其作為第一次,我們的工作還整體上來說比較粗糙;所以,我們希望得到公眾的理解。

    記者:相信為了編制這樣的一張“中國仁富榜”你們一定花費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在你們看來,編制這樣一張“中國仁富榜”,主要的意義是什么?

    張弓驚:制作“中國仁富榜”的想法一出來,我們就在業(yè)內的專家以及可能上榜的企業(yè)家內部進行了小范圍的征求意見。對我們的思路,大家眾說不一;最后,經過團隊討論,我們還是選擇了做。我們崇尚行動;任何事情,沒有踏踏實實的行動,不去做,坐而論道最終沒有任何意義。團隊十幾個人整整3個月的艱苦勞動;不管結果優(yōu)劣,我們盡力了,我們不后悔。

    編制“中國仁富榜”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個走進富豪慈善家們內心的過程——這是我們開始從事這項工作之前所沒有意識到的。團隊里有以前從事過“中國慈善榜”編制工作的;但是,這一次,是一次全新的工作經歷。將“富豪榜”與“慈善榜”進行比較,讓我們感覺到: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個抽象的數(shù)據(jù)的排比,而面對的一位位境界高遠的思想者。

    左手財富,是他們堅持不懈長期追求的結果;右手公益,也大多不是頭腦發(fā)熱一時沖動的作秀。突發(fā)橫財?shù)谋┌l(fā)戶只能在財富榜上曇花一現(xiàn);作秀式的公益活動會將其“仁富指數(shù)”降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對于人生的深入思考,讓他們在對于財富的追求和對于社會的回報之間,游刃有余并互相促進。將這種思想傳達給公眾,也是我們編制這個榜單的主要意義。記者:為什么說“仁富指數(shù)”就是富豪基業(yè)長青的源代碼?從能夠掌握的資料看,這樣的指數(shù),在世界范圍內尚屬“首創(chuàng)”。你認為,這樣的指數(shù)有意義嗎?

    張弓驚:任何人做任何事情是需要有源動力的。富豪們攫取第一桶金的時候,源動力可能就簡單到僅僅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但是,當財富積累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這樣的源動力絕對不足以支撐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高強度的工作!白孕湃松倌辏瑫敿にЮ铩,他們需要把自己的人生和一些永恒的事情相結合;于是幾乎不約而同地,他們選擇了公益事業(yè)。而公益事業(yè),也將他們的人生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因為工作關系,我們經常會接觸到一些財富精英;我們被他們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炫目的同時(實際上,這些富豪們雖然形式上有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但是,實際上超強度的工作讓他們難得享受),更對他們超強旺盛的工作精力、以及異常突出的人格魅力所驚訝不已。僅僅是對工作的熱愛終有枯竭的時候;對財富的欲望終有滿足的時候——一個能夠長期保持旺盛戰(zhàn)斗力的人,必將是一個境界高遠的人。沒有高境界的支持,財富必如曇花一現(xiàn)。

    “仁富指數(shù)”與其說是我們的首創(chuàng),不如說,是很多富豪們心中早已有之的一種盤算。洛克菲勒在還沒有成為美國巨富的時候,他每給孩子3塊錢,就要求孩子把其中一塊錢捐出去。正在編制“仁富榜”的過程中,我們驚喜地得知,福建巨富陳發(fā)樹,將自己資產的45%拿出來成立基金會,專門用于公益。著名慈善家陳光標也宣布要將自己的資產的90%用于公益!叭矢恢笖(shù)”呼之欲出啊。

    記者:“仁富指數(shù)”是不是越高越好?如果是,那就意味著一個富豪把自己所有的財富全部捐贈出來才算最好?如果不是,“仁富指數(shù)”到底多少合適?

    張弓驚:“仁富指數(shù)”當然不是越高越好;就像我們不贊成一個人捐贈的越多越好一樣。公益事業(yè)不是一場競賽,而是一種境界。一個人在有生之年,要根據(jù)自己事業(yè)發(fā)展的狀況適當從事公益事業(yè)。即使離世的時候,也應該對自己的公益事業(yè)之外的事業(yè)有個妥善的交代。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應該形成良性的互動,而不是互相排斥互不兼容。

    很多在市場競爭環(huán)境中拼殺過來的財富精英,也把市場經濟的爭先恐后的精神帶到了公益領域。從促進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角度來看,這是好事情。但是,與結果導向的市場領域不一樣,公益是不但要把事情做正確,還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做。公益領域是不容易的;因為是公益,所以會被更多的監(jiān)督和審視,稍不留神,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你已經四面楚歌。

    前段時間人們對于曹德旺、陳發(fā)樹的質疑,就可以說明這一點。公益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能做好企業(yè),不一定能夠做好公益事業(yè)。這也就是為什么“股神”巴菲特捐出的85%個人財富,要給予比爾·蓋茨夫婦的慈善基金會。簡單的捐款給窮人肯定不是最好的公益方式。做公益基金會是一種科學的方式,但是沒有專業(yè)的操作,結果只能事與愿違。

    記者:注意到“中國仁富榜”標注是“公益捐贈總額”,而不是簡單的“慈善捐贈總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公益”和“慈善”有什么不一樣嗎?

    張弓驚:慈善,英文叫charity,主要是對具體的人而言的。上下之間是“慈”;左右之間是“善”。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直接針對具體的人,包括老少邊窮地區(qū)、弱勢群體以及處于急難之中的人,通過捐錢捐物等各種方式,去改善他們的處境,都屬于慈善的范疇。“希望工程”、“母親水窖”、“嫣然天使”等等,應該說,都屬于“慈善項目”。

    公益,英文叫philanthropy,不一定針對直接的人;但對整體的人都有好處。比如,環(huán)境保護,保護動物,雖然看起來不是針對具體的某個人而做的活動,但是做好了卻能夠讓所有的人受益,F(xiàn)代的“公益”是包括“慈善”在內的。還有一些非盈利機構,他們的項目,不是為了某個特定人群的利益,而是為了人類社會更美好,都屬于公益。

    應該看到,我們屬于“慈善”的項目很多;因為這類項目一般比較“煽情”,能夠博得捐贈者的支持,吸引大眾的眼球。這是可以理解的;這也是現(xiàn)代公益的起點!笆谌艘贼~”是典型的慈善;“授人以漁”介乎慈善和公益之間;“徹底改變整個漁業(yè)現(xiàn)狀”,則是現(xiàn)代公益的落腳點。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呼喚更多的富豪能夠投身現(xiàn)代公益。

    記者:你們這個榜的“財富持有總額”靠譜嗎?“公益捐贈總額”呢?為了保證這兩個數(shù)據(jù)最大程度的準確和可信,你們采取了哪些實際有效的措施?

    張弓驚:我們認真查閱了各種機構在不同時間發(fā)布的各種“富豪榜”,發(fā)現(xiàn)這些榜單的有些數(shù)據(jù)差別很大。這些榜單的編制者也反復說明,在中國,真正“落實”一個富豪的“財富持有總額”是多么的困難。實際上,在和一些富豪們聊天時,他們也在說,真正算清楚他們持有的財富總額,不同的財務工具得出的也不會一樣——除非全部出售,你很難定價。

    “公益捐贈總額”可能還相對簡單一些;因為,這些捐贈很多是以現(xiàn)金形式出現(xiàn)的;大多數(shù)也是面向社會公開的。但是,這個簡單,也僅僅是相對簡單。捐贈接收機構的不同,捐贈形式的不同,有些機構會很及時地向民政部門報告,有些則不會,如此等等,都加重了我們統(tǒng)計準確的難度。我們只能說,我們盡力向我們能夠聯(lián)系到的各方面核實了,我們希望能夠得出一個準確結論。

    向上榜富豪們直接發(fā)傳真核實是我們能夠想到的最后一招。但是,對于這一招的結果,我們并不樂觀。因為我們是第一次排榜,很多富豪們對于“中國仁富榜”并不知曉,對于我們的思路還不了解。他們普遍很忙,對于年關鋪天蓋地的各種評獎早已厭倦。所以,對于我們的詢問,大多數(shù)置之不理就可以理解了。希望我們能夠做的更好。

    記者:無須諱言,富人們的捐贈,有一些是為了沽名釣譽;甚至為了從某方面獲取更大利益的一種交換。作為專業(yè)的公益研究者,你們怎么看待這樣的現(xiàn)象?

    張弓驚:說富豪們的捐贈是沽名釣譽還是輕的。利益交換;逃稅;甚至說富豪們捐贈是一種“贖罪”等等的都有。說實話,在公益領域深入多年,我們知道這種情況是有的,但絕對是少數(shù)。很多公眾在將這一種情況放大。我不同意這種放大。說句可能大多數(shù)人不愛聽的話,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們接觸到很多做公益的富豪,他們的境界其實蠻高的。

    不管是富豪還是一般人,我們都是人;有人可以盡量試圖做圣人,但是誰也成不了真正的圣人。如果一個富豪做了很多公益的事情;作為受助方,作為倡導公益行為的政府或民間組織,給予他們一些榮譽,這本來是順利成章的事情。如果你連這點都不允許,是不是太苛刻了?至于贖罪,有用公益活動來把自己的“罪過”公之于眾的傻子嗎?

    在一次有關公益的論壇上,有位公益組織的領導者,他說:“公益事業(yè)可以是名利場。你做企業(yè),想見一些重要人物,很難;但是,你做公益的時候,就很容易!彼f的有道理。一個人境界的提高可以使他的交往圈子發(fā)生變化,這是事實;交往圈子的不一樣必然對他的事業(yè)產生更好的影響,這本來就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過程。這樣的名利場,有何不可?

    記者:“中國慈善排行榜”有企業(yè)捐贈排行;“中國仁富榜”中為什么沒有設置“企業(yè)榜單”?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時,你們怎么區(qū)別企業(yè)捐贈和個人捐贈?

    張弓驚:從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來看,我們的企業(yè),一般都是有限責任公司或者上市公司。有限責任公司一般都是好幾個股東組成的。上市公司更復雜,除過幾個主要投資者,還包括成千上萬的股民股東。捐贈行為,牽扯到資產所有權的變更;而且這種變更與兼并收購不一樣,沒有任何回報。所以,我們認為,企業(yè)捐贈應該通過全體股東、至少是大部分股東的同意。否則,可能損害其他投資者的利益;對于上市公司,就會損害股民利益。

    我們是說,即使在一些應急情況下,以企業(yè)名義的捐贈,也需要通過一定的程序才能完成。當然,要相信其他投資者,在面對比如面對汶川大地震這樣的重大事件的時候,他們也會投下自己的贊成票。當然,我們也歡迎在一些企業(yè)起初成立的時候,就在自己的章程里寫清楚“收入的百分之多少用來捐贈,從事公益事業(yè)”;也歡迎企業(yè)在承擔社會責任的時候,有一些捐贈行為。但是,這不應該是企業(yè)的主流;企業(yè)最重要的還是為股東創(chuàng)造價值。

    所以,我們提倡更多的以股東名義的捐款。即使這個企業(yè)是你自己獨資的,如果要捐贈現(xiàn)金,也應該以股東的名義進行捐贈,從事公益事業(yè);而不是直接從企業(yè)里面拿錢捐贈。一起股份持有人將股份捐出,讓這些股份成為公益組織(一般是基金會)的一個長期收入,是一個比較科學的方法。“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逼髽I(yè)社會責任是企業(yè)生存的需要;個人捐贈才代表個人的一種境界,我們可以把這種境界叫做“仁”。

    記者:“財富英雄”的出現(xiàn)在我們的時代是應該鼓勵的;無論如何,在帶動經濟發(fā)展中他們的作用無可替代!叭矢恢笖(shù)”排行會否讓這些人灰心于發(fā)展?

    張弓驚:亞當·斯密有本書叫《道德情操論》。他在書里這樣說: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fā)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會威脅到社會的穩(wěn)定。所以,我們認為:“財富英雄”的出現(xiàn)推動了經濟的發(fā)展;但是,這些“財富英雄”如果一味只關注自己的財富的增長,那么,他們的財富也可能遲早會處在危險當中。

    所以,我們反復說,“仁富指數(shù)”是富豪基業(yè)長青的源代碼。一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任何一個富豪,都不希望自己苦心經營的事業(yè),在自己身后“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更不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已經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危機——更重要的是,如果這樣那樣的危機不是應為自己的決策失誤或者管理不善,而是因為外界的動蕩不安造成的,那將更讓他們痛苦。

    當然,任何一個富豪,對于整個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都顯得是力不從心的。但是,和一般民眾相比,他們肯定具有更大的“改變世界”的能量!叭矢恢笖(shù)”是否會讓他們灰心于發(fā)展?絕對不會;相反,正因為有了更高的“改變世界”的目標,他們的事業(yè)將會裝上一個功率無與倫比的發(fā)動機。做一個偉大的組織才能成為一個“基業(yè)長青”的組織;而成為偉大的第一步就是:給自己設立一個偉大的使命。

    記者:既然公益捐贈是個人自愿的事情,那么,這么煞有介事推出“仁富指數(shù)”排行,是否會形成新一輪“逼捐”?讓那些“仁富指數(shù)”比較低的富豪尷尬?

    張弓驚:我們反復說,公益事業(yè)不是一場競賽,公益事業(yè)不僅要做正確的事情,而且要用正確的方法做。推出“仁富指數(shù)”,我們是為了倡導一種“境界”,提醒所有的富豪,在財富積累到一定階段、開始從事公益事業(yè)的時候,像對自己“賺錢”事業(yè)一樣,對自己的公益事業(yè)也應該有一個整體規(guī)劃。

    “仁富指數(shù)”的高低,其實并不重要。有些企業(yè)家,正在處于高速成長的階段,他做的公益都比較零碎,所以他的仁富指數(shù)不一定非常高。但是,我們相信,一定時候他們會迎頭趕上的。各個富豪所面臨的事業(yè)、人生狀況各不一樣。無論如何,我們歡迎企業(yè)家將公益當作自己事業(yè)的戰(zhàn)略,自己人生的戰(zhàn)略。

    讀者有可能對“仁富榜”的排名進行評論;我們也注意到,有一些平時比較著名的富豪,其在“仁富指數(shù)”比較低。如果這樣的指數(shù)出來,能夠促使他們,對自己未來所要從事的公益事業(yè)做一個整體規(guī)劃的話,也是我們所樂意看到的。我相信,有這些富豪們有計劃的加盟,公益事業(yè)會大發(fā)展。

    記者:“中國仁富榜”與以往各種“財富榜”、“慈善榜”對上榜人群的年齡、企業(yè)等等的標注之外,多了一個“所屬商幫”欄。這樣做,是出于什么考慮?

    張弓驚:學術上有“地域決定論”的觀點。比如說山西,歷史上為什么會出那么多成功的商人?普遍認為是那里曾經地窮不養(yǎng)人,很多人只能出門經商。比如商業(yè)社會,為靠海的地方,祖輩靠海吃飯,每天出門與不確定激戰(zhàn),像今天的出門做生意差不多,所以那里商人就多。我們認為這有一定的道理。

    商人的成長離不開環(huán)境。這些成長的環(huán)境,給他們以后對待財富、對待公益的態(tài)度上,必然留下活或多或少的痕跡。比如,我們看到,陳發(fā)樹、曹德旺,爭先恐后的要成立基金會,從事戰(zhàn)略性的公益活動。他們都是福建人。實際上,在很多地方,都有富裕后從事公益事業(yè)的傳統(tǒng)。

    我希望這個傳統(tǒng)成為全體中國富豪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經過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商幫概念越來越強。這些商幫實際上也是“非盈利組織”,屬于公益組織范疇。他們在組織同一的富豪們互相交流、共同提升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們的介入,我們認為也一定會推動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

    記者:“中國仁富榜”以及“仁富指數(shù)”都是非常新的概念。你們有信心這些概念會像“財富榜”和“慈善榜”一樣被富豪和群眾都接受嗎?

    張弓驚:我們倡導的是一個“戰(zhàn)略公益”的概念,即,讓富豪們將從事公益當做自己的事業(yè)、自己的人生的一個戰(zhàn)略性抉擇。我們反復說,因為與其他各類榜單一樣的原因,我們榜單的數(shù)據(jù)可能有錯有漏,這點也可能成為被攻擊的對象。但是,我們希望榜單上的數(shù)據(jù)只是一個由頭,重要的是,把我們所倡導的“戰(zhàn)略公益”的觀念傳達出去。

    之所叫“戰(zhàn)略公益”,絕對不是富豪捐贈支出的單向過程!皯(zhàn)略公益”,是為富豪們的人生、事業(yè)建造一個能夠實現(xiàn)“基業(yè)長青”的引擎。事實上,在和很多富豪們交流過程中,我們知道:這樣的思路,很多富豪實際上已經有了,只不過有些還不是很清晰。我想,“仁富指數(shù)”的提出,可能會給他們一些啟發(fā)吧。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不想基業(yè)長青的富豪不是好富豪?”立志成為偉大的公司,才能成為基業(yè)長青的公司。對內管理,會讓員工們更有凝聚力;對外,會讓合作伙伴更有信心……對自己,也會讓自己在被疲累所困的時候,找到生命的意義,重新充滿活力和干勁。實際上很多富豪就是這樣過來的。

    記者:“中國仁富榜”會一年一年排下去嗎?接下來會有什么不同?既然“仁富指數(shù)”是世界首創(chuàng),你們是否有做“世界仁富榜”的打算?

    張弓驚:“中國仁富榜”是一個嘗試。這樣的嘗試得失,還需要進一步的評估。我們希望這個嘗試是一個有益的嘗試,既能夠刺激富豪們從事公益的熱情,啟發(fā)他們更多的從事“戰(zhàn)略公益”而不是零敲碎打(當然,只要是公益行為,都應該歡迎);也能夠,客觀上,促進中國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

    我們希望繼續(xù)發(fā)布“中國仁富榜”。有了這次的嘗試,接下來我們一定會做的更完善。榜單出來后,我們會和一些上榜的富豪聯(lián)系,征求他們的意見;我們也會廣泛征求專家、學者的意見;當然,廣大公眾的意見,對于我們也是非常重要的。對于這些意見的吸收,我們有信心把榜單做的更好。

    是否做“世界仁富榜”我們要等候合適的時機。調查核實國內的富豪財富和捐贈情況,已經讓我們團隊精疲力竭。如果要做“世界仁富榜”,可能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當然,如果有相當?shù)暮献骰锇榈募用,在做好“中國仁富榜”的基礎上,嘗試“世界仁富榜”也是我們的夢想。

    郭美美事件

    (原載《中華工商時報》)

    張弓驚:獨立學者。中國唯一公益專題類報紙《公益時報》前總編輯!吨袊壬凭栀洶l(fā)展藍皮書2003-2007》(中國社會出版社)副主編。全球品牌公益營銷專業(yè)機構夠優(yōu)機構總裁。

    “正是因為確立了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市場經濟才得以順利實行。我國要發(fā)展公益事業(yè),也必須承認社會財產的存在,并且保證社會財產屬于全社會,乃至全人類,誰也不能無緣無故將之據(jù)為己有——包括國家,包括捐贈者自己。

    “可以毫無顧忌地說,公益組織是可以經營的,甚至是可以參與市場競爭的。唯一不一樣的是,公益組織不能為經營而經營,經營收益不能用來分紅。僅此而已。而且,我認為,這正是公益組織區(qū)別于企業(yè)的一個基本點。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信息溝通直接而迅捷,這使得面對社會熱點事件時,民意可以肆意的宣泄。然而,也正是由于充斥于耳目間的信息量過大,于是,一方面是熱點事件頻發(fā),公眾注意力不斷轉移,另一方面,很多熱點晾涼之后仍擱在原地,有多少人還在關注?

    雖然“郭美美事件”在一片喧鬧和問責聲中曾被掀到了最高潮,但是也逃不過被晾涼的宿命。這個過程中,有多少人拍著胸口暗自喘息,隨著公眾注意力的轉移而回復心安理得,又有多少人憤怒和譴責發(fā)泄完之后,只剩下一片心傷和無力。

    不過,盡管心傷,盡管無力,但我們不能選擇遺忘,選擇自我欺瞞,只要我們還有思考的能力,那么,我們將會繼續(xù)前行,憑借一己之力,探尋雖迷茫但終將被歷史撥開霧靄的前路。

    所以,這一期的封面主題,我們對話張弓驚,深入淺出地研析中國公益事業(yè)目前存在的最大難題,即“承認社會財產的存在”。

    中華工商時報:從汶川地震的公益事業(yè)井噴,到新近發(fā)生的一些公益機構備受質疑。應該說,從沒有哪個時代,公益事業(yè)受到這么廣泛的關注。您怎樣看待現(xiàn)狀?

    張弓驚:公益事業(yè)發(fā)展壯大,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汶川地震、

    玉樹地震這樣的大災大難,讓這種發(fā)展得到集中的展現(xiàn)。計劃經濟時代,政府操辦一切,也做了不少公益性質的事情。但是,就我理解,嚴格意義上講,凡是政府所作的,就不能叫做公益,因為政府收取納稅人的稅收,本身就有維護社會發(fā)展平衡的責任。

    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使得個人可以名正言順地擁有資產,并可以通過成立企業(yè)組織讓其保值和增值;同時,也因為各種條件的差別導致諸如區(qū)域、群體發(fā)展的不平衡以及環(huán)境問題等突顯。這些問題政府當然責無旁貸,但是因為要對全體民眾負責,從而被要求絕對公平的政府,在很多情況下會顯得力不從心。

    這種情況下,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水到渠成。

    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多次提到公益、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以及社會管理的問題,乃至民政部日前公布的《中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指導綱要(2011-2015年)》的征求意見稿,內容怎么樣暫且不說,實際上都說明了一個問題——我們國家,從上到下,越來越認識到了公益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無論如何,這是一個好現(xiàn)象。

    中華工商時報:我國需要大力發(fā)展公益事業(yè),這似乎已經成為全社會的一個共識。在這個共識下,有關部門和現(xiàn)存公益組織都在努力。您認為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存在的問題是什么?

    張弓驚:現(xiàn)實情況下,我國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壯大,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很多人說是體制問題,公益組織登記不容易。于是,民政部也出臺了有關政策,公益慈善類、社會福利類、社會服務類社會組織登記不必另找婆婆,直接到民政部門登記即可。

    放開登記,就萬事大吉了嗎?我認為不是,放開登記,最重要的一條其實是:承認社會財產的存在。

    什么是社會財產?我以前做過一個比喻,社會好像一張桌子的三條腿:政府、企業(yè)、非企業(yè)(社會組織,或者叫公益組織,或者叫NGO或NPO)。政府通過稅收等形式形成國有資產,或者叫全民資產;企業(yè)作為典型的私產,以為股東創(chuàng)造價值為目的。在這兩種資產之外,還應該有一種資產,我給其起了一個名字叫:社會財產。

    社會財產,顧名思義,就是既不屬于國家,也不屬于企業(yè)的資產,屬于全社會、甚至可以說是屬于全人類的資產。這種資產,一般是通過捐贈以及公益組織自身通過各種方式保值增值得來的,只有管理者,即公益組織,而沒有所有者——也就是說,誰也不能無緣無故將它據(jù)為己有,包括國家、包括公益組織的管理者。

    中華工商時報:您講的這個“社會財產”的概念怎么理解?在您看來,承認“社會財產”的存在,為什么會顯得特別重要?承認“社會財產”,對于捐贈者和公益組織有什么好處?

    張弓驚:正是因為確立了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市場經濟才得以順利實行。否則,你的財產隨時都有可能被國家或者其他機構拿走,誰還會愿意去開辦企業(yè)創(chuàng)造源源不斷的價值?我國要發(fā)展公益事業(yè),也必須承認社會財產的存在,并且保證:社會財產屬于全社會,誰也不能無緣無故將之據(jù)為己有——包括國家,包括捐贈者自己。

    怎么理解社會財產?比如,比爾·蓋茨的微軟,其資產全部屬于私有財產。他捐贈成立了比爾和梅琳達基金會,那么,這個基金會的財產就屬于社會財產了。蓋茨和他的基金會的管理團隊,有在公益原則下的支配權,但是沒有所有權。這個基金會雖然注冊在美國,美國政府也不能隨便命令他們做什么,即使美國發(fā)生巨大災難也不行。不但不行,一旦私人將財產捐獻出來成立公益組織,政府還應該給予相應的免稅政策。

    當然,正因為是社會財產,政府也會出臺嚴格的監(jiān)督管理措施,以保證這筆錢首先支出必須在公益事業(yè)方面;其次,誰也不能將其據(jù)為己有。這實際上也是為什么美國富人愿意臨終前,將包括股票在內的資產捐贈出來設立基金會的原因——規(guī)避遺產稅以及保證基業(yè)長青。

    中華工商時報:既然“社會財產”屬于社會,誰也不能無緣無故將它拿走。那么,“社會財產”是怎么被管理的呢?社會財產是怎樣實現(xiàn)保值和增值的呢?能用來經營嗎?

    張弓驚:規(guī)避遺產稅好理解。直接繼承,稅率很高。捐贈出來,就好多了。保證基業(yè)長青的原理是這樣的:誰敢保證后代不出個敗家子?可是,一旦成立基金會,敗家子再敗,也不敢將基金會的資產賭博賭掉或者隨便賣掉據(jù)為己有。公益組織一般有“尊重捐贈人意愿”這一條,所以后代可以作為捐贈者代表管理基金會,但必須保證做正事。否則,法不容情。

    前段時間,公益組織能不能經營的問題被討論了很多。實際上,這本身是個偽命題。有人問我,我說:不讓經營,公益組織怎么能夠使資產保值增值、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難道僅僅靠持續(xù)不斷募捐?

    可以毫無顧忌地說,公益組織是可以經營的,甚至是可以參與市場競爭的。唯一不一樣的是:公益組織不能為經營而經營,經營收益不能用來分紅。僅此而已。而且,我認為,這正是公益組織區(qū)別于企業(yè)的一個基本點。

    已經有企業(yè)家捐獻股份給公益組織了。這樣,公益組織就成為一個持股方——不讓持股方經營,不體現(xiàn)持股者的權利,要股份有什么意義?當然,公益組織經營,一定不要去做商業(yè)冒險(在很多國家,對于公益組織的經營風險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但是,為了保值增值的經營沒有錯。

    中華工商時報:既然是社會財產,捐贈者或者捐贈者的代表不能隨便將他拿走,國家也不能隨便將他拿走,這部分資產只能用于公益事業(yè)。那么,曾經有過的捐贈收入被國家安排的情況合理嗎?

    張弓驚:包括保值增值,包括品牌的打造,其實都是一種經營。既然是經營,就必須有專業(yè)的人才。當然,從事公益行業(yè),必須有高尚的,為公益事業(yè)獻身的精神。但是,你不能要求這些高素質的人領取低的不能再低的工資。當年,唐駿做陳發(fā)樹基金會的經理人,聲言只要1元年薪。我說:這不是個好榜樣;公益領袖都這樣學,公益事業(yè)就死了。

    為什么?公益要發(fā)展,公益組織就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加盟。高素質的人,本身成長成本就很高。一個年薪12萬元的公益組織領導,能夠用1萬塊錢做成的效果,讓一個年薪1.2萬元的公益組織領導,花100萬元也不見得能夠干的出來。哪個更好?這是顯而易見的。地震來了,大家一窩蜂捐款,可是款捐過來,要把好鋼能夠用在刀刃上,需要人才去做啊。

    汶川、玉樹地震,最后國家出臺政策讓捐款統(tǒng)一歸財政部門分配,公益組織頗有微詞。我與一些領導交流過,他們說: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他們是看到了公益組織的“人才匱乏”。我不敢茍同這樣的說法,但有一點:政府擁有的專家,肯定比公益組織多。我的問題是:這數(shù)百億的捐款,全部給公益組織自己去用,就10%甚至只有5%的管理費,夠嗎?

    中華工商時報:民眾對于公益組織管理費以及操作方法的質疑,您認為原因是什么?怎么才能讓公益組織名正言順地使用其管理費,領導人名正言順領取高工資,從而提高管理水平?

    張弓驚:數(shù)百億管理費的10%,粗算之下是很多的。但是,抗震救災不是簡單點的發(fā)錢,會數(shù)數(shù)就行。做企業(yè)的想一想,做一件事情,我們的管理成本是多少?企業(yè)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yè)家應該比誰都精,他愿意高新聘請好的經理人替他打理,就是為了提高效率,花小錢辦大事。公益組織呢?有些組織還信誓旦旦降到5%,我質疑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

    這是明擺著的事情?墒,大多數(shù)情況下,民眾不理解,他恨不得自己的捐款全部發(fā)到災民或者受捐者手里去,公益組織不要留下一分錢管理費。擔心民眾不理解,或者公益組織真不理解,就信誓旦旦承諾極低的管理費,這其實是公益組織走向惡性循環(huán)的跡象。當然,用捐款去買瑪莎拉蒂或坐公務艙是不行的;適當高薪卻是高效率的保證。

    民眾不理解,這本身是可以理解的。怎樣才能讓公眾理解?公益組織應該理直氣壯地站出來,說明公益機構運作的真相。公益組織怎樣才能理直氣壯地站出來?就是要做出真正的公益組織的樣子,真正成為NGO(非政府組織)和NPO(非盈利組織)。當然,這里面有個國家的政策問題:承認社會財產的存在,讓公益組織有條件真正成為公益組織。

    中國的商幫文化

    (原載《中國商人》雜志)

    中國商人:戰(zhàn)時拼武力,和平年代拼經濟。商業(yè)時代,全球各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商幫(商會組織)熱”。在《晉商之死》一書中,作者對以晉商為首的中國十大商幫的沉浮,對今天新興的商幫熱多有批評,你是否贊同作者的觀點?

    張弓驚:都已經地球村了,哪里還有什么商幫?商業(yè)從來都是理智的游戲,不管是同鄉(xiāng)還是同土,競爭是因為利益,合作也是因為利益,這樣才可能長久。否則,因為鄉(xiāng)情或者其他什么因素或分或合,可以是一時的,很少能夠一世。這種類似“計劃經濟”的產物,遲早要垮臺。聰明人可以一時用民族感情來“宣傳”,但是自己信以為真并且倚靠這種東西,那是掩耳盜鈴。

    我不否認把出于同一地域的人,因為自然條件和人文傳統(tǒng)等等導致處事性格有些類似的商人說成“晉商”、“浙商”等等幫派;但是,這只是外人對他們籠統(tǒng)的觀感。當然,在他們內部,因為有唇亡齒寒的考慮,互相幫扶、互相激勵,都是有可能的,但是絕對不會構成幫派那樣的聯(lián)盟。事實也證明了,僅僅因為同鄉(xiāng)同土考慮而聯(lián)盟起來,不是商業(yè),而是政治或者其他。

    正常來看,如今的商幫熱是政府機構為了拉近與商業(yè)從業(yè)者的關系,而推動起來的一個名詞。在北京創(chuàng)業(yè)的山西人,你說屬于晉商還是京商?在上海創(chuàng)業(yè)的浙江人,你說屬于浙商還是滬商?……什么時候,商人互相攀老鄉(xiāng)抱團取暖,那一定是經濟危機了,或者環(huán)境惡劣實在不得已。

    商人就是商人,新舊都一樣

    中國商人:新晉商、新浙商、新魯商等等,全國以“新XX”命名的地域性商幫有很多,而且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認同和支持!稌x商之死》中對這些命名提出質疑,您認為新興商幫是否有必要從命名上跟傳統(tǒng)的商幫作出區(qū)分?

    張弓驚:單純?yōu)榱俗鲂麄,怎么叫都可以。這些名字你不能多想,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約定俗成。當年叫新中國,因為有個舊中國在那里,萬惡的舊社會啊。叫新晉商、新浙商、新魯商之類,你不要多想,叫了就叫了啊。商人就是商人,新舊都一樣,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中國的商業(yè)思想起步很早,在明清時候實際上已經非常發(fā)達,很多中國企業(yè)都望塵莫及。

    我去山西常家大院,當年他們的生意從武夷山做到恰克圖,員工數(shù)萬人?匆娙思业墓芾恚瑳]有電話,沒有電報,沒有ERP,有條不紊。院子里立的孔子論語“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是典型的企業(yè)文化,有力、實用。對比我們很多企業(yè)的所謂企業(yè)文化,瞎編濫造,還干巴巴,一點沒有號召力。甚至還有“頂身股”,類似今天的“期權”……這樣的弄法,如果沒有歷史強行阻斷,你難說不會產生中國的洛克菲勒。

    我們總拿什么新晉商、新浙商、新魯商說事,說說就說說吧。關鍵是我認為要真正研究老的晉商、浙商、魯商的成就。商業(yè)不是政治,講究實效。金融危機了,發(fā)現(xiàn)美國也不是什么都行。臺灣人在研究“中國式管理”,大陸的政府機構,與其搞一些新名詞急功近利,不如好好花點民脂民膏研究研究中國的商業(yè)思想。這是中國的財富,也是世界的財富,還能夠真正幫助這些“新X商”們解決他們現(xiàn)實的管理難題,給彼得·德魯克找點中國證據(jù)也好啊。

    “這樣的人叫商人,是對古今中外全體商人的侮辱!

    中國商人:煤老板究竟算不算“新晉商”在山西引發(fā)過爭議。你認為這種爭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張弓驚:煤老板是不是商人都成問題,還需要討論他們是否算“新晉商”嗎?按理,這樣說他們肯定是有委屈的,就像他們全體“被國有”他們有委屈一樣。錯不在他們。我不太了解煤炭行業(yè)。關鍵是,這個行業(yè),這些人,之所以有資格從事這個行業(yè),之所以能夠玩轉這個行業(yè),有多少是純生意的成分?有多少是非生意的成分?從我這個局外人掌握的材料看,看不清。

    2008年汶川地震,有種行為被罵成“豬”;結果有網友說,“不能這樣,說這種行為是豬,豬還不同意呢”。在中國,很多事情都被異化。荊州的那個駭人聽聞的打撈公司,一沒船只,二沒員工,就是一空殼公司,還從來沒有交稅和年檢?墒侨思揖褪怯斜臼聣艛喈?shù)氐膿剖瑱唷S腥寺渌,才臨時找來船工;要1萬5,給船工4000,剩下大部分歸自己。如果這樣的人叫商人,是對古今中外全體商人的侮辱。

    當年出問題我們習慣于說由于中國一窮二白。后來出問題習慣于說是由于十年動亂。出問題我們習慣于說由于體制原因。煤老板之所以名聲不好是因為體制原因。甚至,那個打撈公司的老板也會說因為體制原因。我看都不是,我們是不是正正經經做生意就一定會垮臺?我們是不是不干傷天害理的事情就活不下去了?活著,哪怕窮些,沒有噩夢的生活,應該多么美好。

    等價交換得來的金錢比什么都干凈

    中國商人:《晉商之死》作者說,像“仁義道德之類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價值不再需要被強調了”,這個觀點引起了一些晉商網友的質疑。你認為企業(yè)和一些商業(yè)組織,應不應該把“仁義道德”之類的東西作為企業(yè)精神或者商幫精神的一部分?

    張弓驚:我看不出有什么道德比得上商業(yè)道德科學、合理和先進。很多年前在廣州,去商場買顆水果糖,售貨員給我說聲“謝謝”,才幾毛錢的事情,讓剛從內地來的我受寵若驚。廣東人講廣東話,可是如果你說普通話,他馬上給你說普通話,即使?jié)M是粵味的普通話,卻也表示他的真誠。我曾經和一些土著廣東人聊過,他們說“來的都是客嘛”。對于生意人,所有的人都可能是潛在客戶。

    等價交換讓人真正看到了平等。放棄了等價交換的基礎,空講“仁義禮智信”是統(tǒng)治者對被統(tǒng)治者的教化,是聰明人對傻子的欺騙!妒ソ洝氛f,人蓋房子,不要蓋在沙灘上,要蓋在磐石上。在一個充滿特權的社會里,大力提倡雷鋒精神是一種愚民政策,等價交換得來的金錢比什么都干凈。需要說明的是,我不反對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反對的是拋棄平等基礎空講溫良恭儉讓。

    在法治環(huán)境不很完善的情況下,商業(yè)的逐利本性,讓一些商人總是抵制不住尋求特權的誘惑。利用各種手段主動或被動與政治狼狽為奸,利用手中的資金優(yōu)勢或某種其它優(yōu)勢惡意消滅競爭,從而操縱市場形成壟斷利潤……凡此種種,都是在人為制造非等價交換,都是對商業(yè)精神的背叛,在我看來,都是在玩火。這絕對不是道德說教,這是商業(yè)生存法則。失去安全生產,利潤終將歸零。

    你說“打到XX”,就只能代表你自己。

    中國商人:《晉商之死》作者提出“打倒晉商”這樣的主張,有人說作者有文革情結。你如何評價這種爭議?

    張弓驚:“打到晉商”是個片語,主語缺位,沒法評論!按虻絏X”是典型的文革語言,當時“打到XX”的主語很清楚,就是“我們”打到xx;這個“我們”就是指被煽動或被裹挾起來的人民群眾。某個國家的總統(tǒng),在被美國人抓住處決的前幾年,還很高調的在全國普選“全票”當選總統(tǒng)。這個“我們”相當于這個“全票”。我們應該沒有這個環(huán)境了,你說“打到XX”,就只能代表你自己。

    既然代表你自己,而且只是嘴里說說“打到”,過過嘴癮,無所謂。無論如何,我們已經進步了,進步到除過幾個有限的特殊名詞你不能在公眾場合喊叫、在網上發(fā)帖、寫文章發(fā)表、出書論述“打到”之外,你盡管說,沒有人管你。所以,說說就說說吧。至于誰有爭議,也可以反過來說“打到這個喊打到的人”。無論如何,我們應該正視、珍視這種進步。哪怕有點慢。

    說作者有文革情結,除非作者以為自己在“為民請命”。說真的,中國的文人很多都有這種習慣性想法。“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曾經是多少中國文人的夢想。但是,我要說的是,文人首先是個人,應該首先在人的層面上思考問題,別擴大化。別想著代表誰,一個人,能夠做好自己:說自己真正想說的話,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已經和圣人差不多了。打到誰?你配嗎!

    官商勾結是對商業(yè)精神的反動

    中國商人:《晉商之死》指出“晉商是黑社會”,我仔細讀過,發(fā)現(xiàn)作者說的現(xiàn)象其實在過去的“十大商幫”中都存在。一些網友也不理解,為什么單單指出“晉商是黑社會”?你如何評價在商業(yè)活動中,其實在各個國家各個時代都會出現(xiàn)的“官商合作”以及商幫內外的其它潛規(guī)則?

    張弓驚:我講個故事。大學時候,我同宿舍的一個好朋友,有一天不知道從哪個旮旯弄來本醫(yī)書(我們是英語系的)。天天看,看到腎炎這一章,講腎炎的這個特征那個特征,就吃驚地說:啊,弓驚啊,我好像是得了腎炎,怪不得老不舒服。看到了肺炎又覺得自己得了肺炎,不得了。最后看到了帕金森,又說自己是帕金森……結果,一本醫(yī)書上的病癥,幾乎都得完了。

    我們先給黑社會弄一個特征,然后拿著這個特征給商幫套,結果發(fā)現(xiàn),特別像,就說這個商幫是黑社會。我說,如果你拿著這個特征給其他組織套,甚至給世界上一些合法的政黨、合法的政府套,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也很像黑社會。我認為,是不是黑社會關鍵看他是不是有組織的不干人事盡干壞事,比如販毒、收保護費等等。偶爾為了生存出點歪招,當然不對,但是不能算是黑社會。

    我是反對官商勾結的,前面已經講過,因為官商勾結是對商業(yè)精神的反動。但是,在一個官本位的社會,商人在自己的生存空間隨時都會受到擠壓的情況下,做小了不怕,做大了,投靠官僚幾乎成為必然的選擇。潛規(guī)則的存在是因為顯規(guī)則的失效。完全不投靠,眼下受傷的就是商人;完全投靠,最終受傷的還是商人。如此輪回,直到商業(yè)真正成長壯大為一種精神。

    說九毛九是表揚山西商人呢

    中國商人:包括節(jié)約成本的意識,我接觸的溫商,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得非常好,而作者在書中說“晉商都是九毛九”。有人認為是在妖魔化晉商,你認為作者是否公正,我們應如何看企業(yè)家的成本節(jié)約意識?

    張弓驚:應該是九毛九就是九毛九,這是山西商人成熟的體現(xiàn),我認為是表揚晉商呢。明明是九毛九,卻佯裝大度,說讓出去就讓出去,多半不是商人,而且多半都是窮人。為什么呢?生意,不管是現(xiàn)代生意還是古代生意,都是從一分一厘精打細算中得來的。窮人為什么窮?就是因為不在乎啊。不在乎一分的人,肯定成千上萬的時候也無法在乎,因為已經晚了。商業(yè)就是商業(yè)。

    看過很多揮金如土的所謂“商人”,實際上不是真正的商人——他的利潤可能不是從純粹的商業(yè)交易中得來的。來得容易,去的就快。這樣的人什么年代、什么社會都有,但是千萬不要把他們叫做商人。實際上,我們應該鼓勵這些人大手大腳,讓這些人去胡吃海塞吧,讓這些人去瘋狂賭博吧:吐故納新,越快越好;他們一茬茬倒下去,才能顯出勤勞創(chuàng)業(yè)者的價值。

    真正創(chuàng)業(yè)起家的商人,他知道財富的來之不易,他會比窮人更精打細算。有人告訴我,三天兩頭換新潮手機的白領,多半是打工族;公司一開業(yè)就在自己辦公室放上高檔茶具的創(chuàng)業(yè)者,多半會失敗。我看過許多勤儉節(jié)約的千萬富翁,簡單務實的億萬富翁,他們很讓我敬佩。中國人窮怕了,以為富人就應該大手大腳。問題是:很多富二代,我怕他們也這樣想。

    對晉商挑釁式的調侃,削弱了這本書的思想性

    中國商人:總體而論,你認為《晉商之死》是一本怎樣的書?

    張弓驚:《晉商之死》應該是一本探討中國商業(yè)精神的書,從書名看應該是這樣,從目錄看也應該是這樣。實際上,這本書也用了大量篇幅探討商業(yè)精神。但是,我認為不夠。太多對于晉商挑釁式的調侃,削弱了這本書的思想性。本來可以成為一本對于中國原創(chuàng)商業(yè)精神研究的經典,結果走到半路就打住了。沒有辦法,太聰明的人都這樣。

    說實在的,對于中國原創(chuàng)商業(yè)精神和實踐的挖掘,中國太欠缺了。余世維教授講“中國式管理”,太表面化,近乎一種表演——他是在做演講,演講可不是要演嘛。需要有人真的沉下心來做研究,告訴讀者中國式的管理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興盛,又是怎么衰落的。還原歷史原因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還原那些企業(yè)自身的成敗得失的原因,站在真正企業(yè)管理的角度。

    這方面,電視連續(xù)劇走在前面。每當我看這些文人們講的商業(yè)故事的時候,總是想起來小時候在陜西老家聽到的故事:兩個老農議論,毛主席在北京天天吃什么呢?最后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毛主席肯定天天頓頓吃哨子面(關中的一種肉丁鹵的面條)。我并沒有偏激到認為我們老祖宗那點商業(yè)經驗有多高明;但是我認為:骨子里的傳承無法改變。歷史有斷層,人性沒有。

    夠優(yōu)公益

    1.你可以高調宣傳的你的公益行為,多高調都沒有關系;但你不可以作假,肆意夸大會讓人認為你是在欺世盜名。

    說明:花10萬元做公益,花100萬元做宣傳,這樣的行為應該不應該被譴責?我們認為:只要他這10萬塊錢是真的做了公益了,這就夠了。至于人家花多少錢做宣傳,只要關于公益活動本身不要夸大,就不應該譴責。而且,那100萬元的宣傳,也有帶動其他機構參與公益的效果——這種行為在公益領域叫“倡導”,也算是公益活動的一種。

    但是,不要以為你既然做了公益,夸大一點沒有什么;實際上,你不僅在敗壞公益的風氣,甚至帶敗壞社會的風氣——有時候,公益組織為了得到捐助,也會默許這種行為甚至配合捐贈單位,夸大捐贈的數(shù)目等等。這種行為,對于捐贈者,是欺世盜名;對于公益組織,是飲鴆止渴。公益是為了社會的美好,我們這樣做,恰恰是破壞美好。

    2.你可以接受別人的感激,卻不可以利用這種感激之情;因為這會玷污純真,將公益變成交易。

    說明:有一則美國故事:一個馬戲團來鎮(zhèn)上演出。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在窗口排隊買票。馬戲一張票3美元,可是母親只有5美元。她和孩子商量:孩子,媽媽給你說,我們買一張票,你自己去看,我在門口等你,因為媽媽的錢不夠。孩子哭著鬧著不行。后面排隊的人看見了,就偷偷在母女腳下扔了1美元,然后拍拍母親:大姐,您的錢掉了……母親不相信,但是后面的人言之鑿鑿:是你的,我看見從你的兜里掉出來的……

    捐款,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建筑物、邀請媒體采訪等等,這都是很好的向捐贈者表達感激的方式。這種感激之情的表達方式可以由受捐方自動提出,或者在受捐方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協(xié)商安排,但是不能成為捐贈方大單方面要求。這種要求會將公益行為變成一場交易。公益行為其實不怕交易,“你負責給我捐款,我負責幫你出名”也行,只要你真真實實做公益;怕的是這種交易,玷污了受助方的純真的感激之情。

    3.在多么龐大的公益行為背后,都請保持一顆謙卑的心;謙卑會為你的公益行為增色。

    說明:任何情況下,受助方都處于弱勢的一方。保持謙卑,讓受助方不僅從物質方面得到幫助;也會讓他們從精神方面被你的氣度感染。高高在上的“施舍”,極容易扭曲受捐者的自尊心。用別人的自卑襯托自己的高尚,實際上是一種殘忍的行為。

    4.你可以用公益活動帶動你的商業(yè)項目,但一定事先說明規(guī)則,事后履行承諾。

    說明:公益活動帶動商業(yè)項目,商業(yè)項目再回報公益活動,這樣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這其實是一種應該鼓勵的模式。但是,關鍵是:你必須事先向參與者說明規(guī)則,并且事后一定履行承諾。否則,遲早你會“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5.你可以諾而不捐,但一定及時說明原因;試圖蒙混過關會讓你悔不當初。

    說明:有時候你出于一時沖動答應捐款了,但是時候由于種種原因很難實現(xiàn)承諾。沒關系,這種情況,只要你說明白原因,不管是受捐者,還是社會公眾,大多數(shù)是能夠理解你的。但是,你千萬不要試圖蒙混過關。特別是互聯(lián)網發(fā)達的今天,你更要注意。

    6.實在無力做公益也不要緊,不是是組織還是個人,請做好本職工作;對于大多數(shù)人和組織,做好本職就是最大的公益。

    說明:做公益不要沖動,不要打腫臉充胖子。不管是作為組織還是個人,只要你不做惡,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最大的公益。要么你專職從事公益,要么在做好本職的情況下從事力所能及的公益;否則,荒廢本職做公益其實是舍本逐末。

    TAGS: 張弓驚
    名人推薦
    • 申永均
      申永均(1926年-),出生于黃海道平山,韓國演員。曾經是一名齒科醫(yī)生,后轉行演戲并且在韓國電源發(fā)展的初期階段接下深刻印記,出演電影300余部,中有《馬夫》、《常青...
    • 霍娜
      身高:1.57m生日:5月29日血型:A性格:雙重口頭禪:啊,哦,咦愛情觀:對真心相愛的人來說,對方不是愛人,而是親人,親情比愛情更持久,更安全。座佑銘:簡簡單單做個沒有“追..
    • 劉漢寧
      劉漢寧,主持人,曾主持2009娛樂全能新人秀。不論是做主持人也好,又或是做后期編導也好,他都希望自己能夠在電視臺里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實力。他總是頻繁地奔波于他的理想...
    • 張延亮
      張延亮,男,1993年1月生于江蘇徐州,90后先進人物,曾獲《青春男女生》、《時代青年》、《都市小說》等諸多國內知名雜志獎項,徐州市硬筆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青春男女生雜..
    • 鄭雷
      鄭雷,1983年3月28日出生于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電影編劇、導演、主持人、制片人、策劃人。
    • 許之糯
      許之糯,演員。2018年9月14日,參演的電視劇《新白蛇傳之九尾狐》播出。2019年5月3日,參演的電影《消失的罪證》在中國上映,在劇中飾演汪正毅。2020年9月19日,主演的...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