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
民國4年(1915)12月,蔡鍔、李烈鈞、唐繼堯等在昆明發(fā)動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運動”,誓師北伐,王均編入護國第二軍第二梯團方聲濤部。翌年3月,第二軍進軍廣西,在護國挺進軍的協(xié)同下與北洋軍龍覲光部在滇桂邊境的廣南、剝隘、龍?zhí)兜鹊丶?zhàn),龍軍六千余人繳械,迫使龍覲光窮蹙而降,促進廣西都督陸榮廷宣布獨立,第二軍遂進駐百色,王均升任營長。4月,龍濟光宣布廣東獨立,5月第二軍進入廣東,協(xié)助兩廣組織軍隊向湖南、江西進攻。民國7年(1918年),王均升任駐粵滇軍第四師參謀長,后兼第38團團長,1922年任直轄滇軍第一混成旅旅長,1923年孫中山設陸海軍大本營,他任拱衛(wèi)軍第一混成旅旅長,7月拱衛(wèi)軍改編為中央直轄第一軍,他任第一師師長。
北伐
民國15年(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發(fā)動北伐戰(zhàn)爭,王均任第三軍第七師師長,9月中旬隨朱培德出醴陵,攻江西,首戰(zhàn)新喻縣仰天崗,擊潰江西督辦鄧如琢精銳一個師,繼經南昌萬壽宮戰(zhàn)役及牛行車站戰(zhàn)役,殲滅了軍閥孫傳芳的主力(作戰(zhàn)中第三軍斗志高昂,傷亡六千余人),于11月克復南昌。朱培德主持江西,升任第五路軍總指揮,王繼第三軍軍長職,并兼南昌衛(wèi)戍司令、江西省政府委員。民國16年(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四·一二”政變,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5月12日,王在南昌召開第三軍第七、九兩師政工人員會議,以“歡送”為名,命武裝士兵包圍會場,宣布解除部隊政工人員職務,送交“武漢政府”發(fā)落。
內戰(zhàn)
1927年10月,當選軍事委員會委員,1928年10月北伐成功后,部隊縮編,任第7師師長。對井崗山的老同學朱德進行圍剿作戰(zhàn),1929年4月蔣桂戰(zhàn)爭爆發(fā)時,任討逆軍第一路左翼副總指揮,9月升為第三軍軍長,免兼江西省政府委員,1930年中原大戰(zhàn)時,任攻毫軍總指揮,圍困孫殿英部,8月任隴海路右翼地區(qū)守備地區(qū)總指揮,第二總預備隊指揮官,后任第七縱隊指揮官,左翼挺進軍總指揮,追擊軍第二路總指揮。戰(zhàn)爭勝利后,1931年1月任津浦路守備司令,1932年夏,任鄂豫皖三省剿匪軍右路副總指揮兼第二縱隊司令,但在蘇家埠戰(zhàn)役中遭到紅四方面軍的沉重打擊,民國24~25年(1935~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先后經長征到達陜北,他又參與指揮對陜甘寧邊區(qū)的進攻。民國25年(1936年)11月8日,乘軍用飛機赴前線督戰(zhàn),飛至甘肅省通渭縣馬營西浪石灘,墜機殞命。國民黨政府追授陸軍上將銜,葬南京中山陵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