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1895~1978年)
張惠龍,松江縣人,家住塔匯鄉(xiāng)張莊村。一家四代都是泥、木工匠。自幼隨父學藝,至20歲,已能獨自作業(yè)。在屋上“捉漏”,瓦片不響,不碎,捉后不漏。其秘訣是:“赤腳騎瓦縫,雙手并著走;翻瓦找漏縫,細心慢動手!鄙破觥盎佚堅睢保卦E是:“灶堂大,下底圓,鑊子低于一般灶,煙囪砌得大而高!币虼宋L力強,火苗從灶肚里回轉上升,提高發(fā)熱量。
識字不多,但精于營造設計。所承建規(guī)模巨大、結構復雜、造型美觀的廳堂、樓房等竟沒有一張設計圖紙,全用口訣現(xiàn)場指揮建造。曾在東門張塌橋俞家,造前、后大廳,該廳造型別致,結構嚴密,為松江大廳堂之一?上гO計口訣現(xiàn)已失傳。
在墻壁上敷水泥石子,是從上海學來的新技術,在松江第一個采用。后將此項技術推而廣之,又創(chuàng)造用水泥石子堆砌“人工假山”的新工藝,經(jīng)用鑿刀加工,可和真“假山”媲美。
1974年,被聘為修復方塔泥水工指導師傅,這時,已80高齡。在修塔過程中,采用傳統(tǒng)工藝和獨創(chuàng)方法,運用于方塔上的檐角風鈴維修;塔檐筒瓦的加灰;塔體外墻的石灰粉墻、紅粉處理等,效果顯著。又如塔身腐蝕部分的加骨修繕,新砌斗拱的抬高位置等,解決了現(xiàn)代建筑工程方面無法解決的問題,使修復的方塔塔體完固,美好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