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其昌 甘肅
人物簡介
任其昌[清](公元一八三一年至一九00年),甘肅秦州(今秦城區(qū))人。生于清宣宗道光十一年,卒于德宗光緒二十六年,年七十歲。同治四年(公元一八六五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十二年,以母老乞養(yǎng)歸。閉門教授。主天水、隴南各書院,垂三十年。性至孝,見義勇為。十七年,以總督楊昌濬疏薦,詔加員外郎銜。后因聞拳匪倡亂,悲憤疾作卒。其昌天姿高邁,博聞強識,覃精三禮之學,尤長于考訂史事;所為古文,風力雅近宋人;晚年肆力于詩,宗法少陵。著有《敦素堂詩丈集》、《秦州志》、《蒲城縣志》及《史臆》;均《清史列傳》其纂輯未成者,有《史評》、《八代文鈔》、《三禮會通》等,并傳于世。
不以仕進,不尚虛榮,不慕名位;唯德是舉,唯學是重,唯才是真,是晚清學者、詩人兼教育家任其昌一生的真實寫照。
人物概述
任其昌(1830—1900),字士言,甘肅秦州(今天水市秦城區(qū))人。幼年喪父,“家貧粗極不繼”,但他“年少聰慧,嗜讀不掇”,于同治四年(公元1865)考取進士,授戶部主事。這時,中國正處在歷史上最丑惡和腐朽的晚清時代,內(nèi)患外憂、世態(tài)炎涼的現(xiàn)實使得任其昌毅然放棄仕途可能帶給他個人的富貴榮華,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3),“告假歸里”,奉母回到家鄉(xiāng),從此開始了他達三十年“躬行為本”,弟子遍及隴右的寫作、教育、教書生涯。
其時隴南兵患,百姓顛沛流離,私設(shè)公立教育幾近零落、癱瘓,學人、文士皆張惶不知所以。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分巡鞏秦階道董文煥建天水書院,董素聞任其昌名,任歸里后遂聘他主山長席,開業(yè)授績。于此,他以堅韌、智識和仁愛,開始了他在秦隴大地上孜孜不倦的教壇生涯,他主講天水、隴南書院近30年,以他的努力和不棄,已遭毀敗的隴東南教育得到很快的恢復和發(fā)展,秦州的學風文氣也為之一變。據(jù)載,在他門下受業(yè)者約有千人,其中掇進士弟及中舉者八九十人,被人譽為“隴南文宗”。這一美譽的取得,是與任其昌的人格力量與師德風范密不可分的!肚迨犯濉份d:“其教人先經(jīng)史,旁逮萬文辭,尤以躬行為本”,不僅說他在教學上是善于因材施教,而且嚴于律己。同時由于他性格剛直,篤守信義,素行儉樸,理事勤慎,不僅在學業(yè)上享有盛名很高,而且在社會上也名望很高。同治初年,地方人士決定整飭伏羲城垣,便邀他總理工程,他慨然允諾,勸捐抽丁,綜核出納,使整個工程省花費而又堅固。光緒四年(公元1878),秦州大饑荒,知州陶模請他總理賑濟。陶與任其昌交情甚篤,后陶總督甘陜,開府蘭州,幾次相邀,任其昌便服相訪,只敘舊情,沒有向陶托—人一事以利自私。
“天資高近,博聞強識”,“覃精三禮之學,尤長于考訂史實”(《清史稿》),則是對他作為學者和詩人的一生的評價和肯定,他一生的著述有《八代文鈔》、《史臆》、《史評》、《三禮會通》(未完稿)、《敦素堂文集》(八卷)、《秦州新志》(與王權(quán)合纂)、《蒲城縣志》、《郭素堂詩集》(八卷)、《靜庵詩抄》等。
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陜甘總督楊呂浚上書朝廷,是奏任其昌事跡德行,被記封員外郎。光緒庚子年(1900),八國聯(lián)國入侵,京師失守,消息徑至天水,時任其呂長子任承允任京官,音訊俱無,任其昌憂國傷時,又思念兒孫,遂病臥床榻,在生命的最后一時浮思連翩,手書《病中留別親友詩》(一首)和《自挽詩》(兩首)后,拋筆而逝,終年七十一歲。其中《自挽詩》作為他生命的絕唱和對家國的牽念、眷顧和憂感而流芳后世,詩曰:
飛雨流云過此生,有情何似總無情。
可憐耿耿胸中血,埋向青山作五兵。
任職著作
年末四十,告歸故里,先后主講天水書院、隴南書院三十年,其門下英才輩出,有名者如清光緒時內(nèi)閣學士、工部侍郎劉永亨、禮部主事丁秉乾、回族名翰林哈銳、刑部主事楊潤身等人。著有《敦素堂詩文集》、《秦州新志》等6部。一生癡情教育,憂國憂民,自挽詩云:“飛雨流云過此生,有情何似總無情?蓱z耿耿胸中血,埋血青山作五兵!。
任其昌 河北
任其昌,男,1930年10月出生,河北樂亭縣人。漢族。大專學歷。自1952年起,從教40余年,連任初高中數(shù)學教師、教研組長等職務、教學成績十分突出。曾多次在有關(guān)刊物上發(fā)表過經(jīng)驗性文章。1978年編寫《中學數(shù)學復習資料》一書,已刊印發(fā)行。1988年被評為中學數(shù)學高級教師。現(xiàn)為中國數(shù)學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