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真可出家后,常閉戶讀書。年二十,受具足戒。不久,至武塘景德寺閉關(guān),專研經(jīng)教,歷時三年。后至匡山,深究相宗。萬歷元年(一五七三年)至北京,親近華嚴宗匠遍融于法通寺,又從禪門老宿笑巖、暹理等參學(xué)。萬歷三年(一五七五年)至嵩山少林寺參謁大千常潤。見常潤上堂講公案,以口耳為心印,以帕子為真?zhèn),不以為然,逐不入眾。不久南還,至浙江嘉興。時密藏(道開)欽仰真可的風范,特自普陀山來訪,真可即留他為侍者。嘉興楞嚴寺是宋代名僧子璇著經(jīng)疏處,已久荒廢,真可發(fā)愿重修,命密藏主持其事。
真可在萬歷初年,曾聽法本(幼予)談起袁了凡慨嘆請經(jīng)困難,有易梵夾為方冊以便于印造流布的愿望,而法本自愿力弱難行。至是,真可為撰「刻藏緣起」,陳說刻藏利益,鼓勵募刻全藏。得到陸光祖、馮夢禎等熱心贊助,真可即令密藏籌備刻經(jīng)事。萬歷十七年(一五八九年),方冊藏始刻于山西五臺山紫霞谷妙德庵,由真可門人如奇等主持。因山中氣候嚴寒,不便刻經(jīng)工作,四年后(一五九三年)南移至浙江馀杭徑山寂照庵。他的門人桐城吳用先為他修復(fù)徑山下院化城寺,作為貯藏經(jīng)板之處,并施資刻經(jīng)數(shù)百卷。
萬歷二十年(一五九二年),他游房山云居寺,禮訪隋代高僧靜琬所刻石徑,于石徑山雷音洞佛座下得靜琬所藏佛舍利三枚。神宗生母李太后曾請舍利入宮內(nèi)供養(yǎng)三日,并出帑金布施重藏之于石窟。后來他又與高僧德清(明末四大師之一)同游石徑山,以皇太后所施齋親贖還靜琬塔院等,請德清為撰《復(fù)涿州石徑山琬公塔院記》(碑現(xiàn)存云居寺)。并與德清共議續(xù)修明代的《傳燈錄》。旋德清被官廳認為私建寺院,謫戍廣東,續(xù)修《傳燈錄》之愿未能成就。
萬歷二十八年(一六〇〇年),真可因?qū)δ峡堤貐菍毿憔懿粓?zhí)行朝廷征收礦稅命令而被逮捕表示同情。他常慨嘆著說∶"憨山不歸,則我出世一大負;礦稅不止,則我救世一大負;傳燈未續(xù),則我慧命一大負。"因而遭到一些宦官的嫉恨。這時他的門人為他的安全著想,想繼寫信勸他出都。不久京城發(fā)生了一項謠言,稱神宗要改立太子,以挑撥起宮廷糾紛的妖書事件。神宗下令搜索犯人。忌恨他的人以太后曾因真可在石徑山發(fā)見舍利而施資供養(yǎng),逐誣他以濫用帑金之罪,捕之下獄。并誣陷他是"妖書"的造作人,但未得罪證。
萬歷三十一年(一六〇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圓寂于獄中,世壽六十一,法臘四十有奇。他的弟子們把他的遺骸浮葬于西郊慈慧寺外,后又移龕至浙江馀杭徑山之寂照庵,以后又移葬于開山。萬歷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年)在開山前文殊臺荼毗立塔。
成就及榮譽
明代四大名僧之一
萬歷年間(1573 年),達觀北游京城,拜遍融、笑巖等佛學(xué)大師為師,深得真?zhèn),學(xué)有所成后,出游全國的名山大川。達觀大師主要師從于臨濟宗第28代傳人笑巖大師,但他并不拘泥于一家之說,而是對佛教的各宗派采取了兼融并重的態(tài)度,廣蓄博收,從而使他的學(xué)識十分淵博。在云游天下途中,達觀在各大名寺遍覽經(jīng)書,萬歷十七年,達觀大師開始在山西五臺山的呈興寺整理以前的經(jīng)卷時發(fā)現(xiàn)大多是漢文中夾雜著梵文,很不便于閱讀,因而決定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種《方冊大藏經(jīng)》。這項巨大的工程后來完成于浙江省余杭縣的徑山,因而又稱為《徑山藏》。達觀大師在佛教界有著極高的聲譽,后人將達觀與蓮池、藕益、憨山合稱為“明代四大名僧”。
御封潭柘寺主持
萬歷二十三年,達觀大師奉神宗皇帝朱翊鈞之命,任潭柘寺的欽命住持。在此期間,由萬歷皇帝的母親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出資,在達觀大師的主持下,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達觀大師與朝廷密切,經(jīng)常奉詔進宮為皇室講經(jīng)說法,從而進一步加深了潭柘寺與朝廷的聯(lián)系。達觀在潭柘寺除了講經(jīng)說法,整飭佛規(guī)外,還在寺內(nèi)建造了“一音堂靜室”,作為自己的靜修之所。
作品
達觀文思敏 。1545-1623),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1368-1644)"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全椒(安徽)人《紫柏尊者全集》30卷等,流傳于后世。
相關(guān)-明代四大名僧
憨山大師
。 明中葉,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個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萬歷時期,佛教中名僧輩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國重新復(fù)興的繁榮景象。捷,才華橫溢,寫下了不少贊詠潭柘寺詩文,其中著名的有《妙嚴公主拜磚贊》、《送龍子歸龍?zhí)段摹、《潭柘懷繆中淳》、《日暮龍(zhí)都茨俊、《再游潭柘寺》、《題別潭柘》等,皆流傳于世。達觀大師一生著述甚多,他曾經(jīng)續(xù)寫了《高僧傳》、著有《續(xù)燈錄》、
蓮池大師
(公元1523一1615年),諱祩宏,字佛慧,號蓮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歲補諸生,以學(xué)識與孝行著稱于鄉(xiāng)里。鄰家有一老嫗,日日念佛名,大師問其所以,老嫗回答:先夫持佛名,臨終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中國凈土宗第九代祖師。俗姓鐘,名際明、又名聲,字振之。法名智旭,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 先祖汴梁人,后遷居江蘇吳縣木瀆鎮(zhèn)。父親岐仲公,母親金氏,持誦十年白依大士大悲神咒,夢見觀音菩薩送子而生藕益。時維明朝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五月三日可思議。大師聞?wù)Z感動,遂寄心凈土,書藕益大師
。"生死事大"于案頭以自警策。二十七歲喪父,三十二歲母亦永訣,大師決志出家修行,與妻子湯氏決別:"恩愛不常,生死莫代,我得出家,你自己保重。"湯氏灑淚說:"君先走一步,我自會打算。"大師作七筆勾詞棄家,投西山性天和尚落發(fā),其妻隨后也削發(fā)為尼。 人棋地要可耕地可耕地可耕地 要信手拈來地一一人有你地非機動車區(qū)換奪遙使用手冊左角度